


摘 要:近幾年,考研熱度持續升高,又由于今年特殊時期帶來的企業降薪、縮招等影響讓考研人數爆炸性增長,考研焦慮已經成為現下的普遍現象。本次調查研究隨機抽選114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采用“懼怕否定評價簡明量表”和“狀態焦慮量表”,通過SPSS24.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探討了焦慮與懼怕否定評價的相互關系以及性別、學校、居住地、年齡、年紀、周圍環境對考研焦慮的影響。結果顯示焦慮與懼怕否定評價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考研焦慮和懼怕否定評價在學校、居住地、周圍環境、年齡、年級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性別在懼怕否定評價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考研焦慮;影響因素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37
1 前言
現今在國內外,不同的學者對考試焦慮都有著不同的陳述,在楊明均看來,考試焦慮是學生對于即將要面臨考試所產生的一種復合情緒現象,在學生意識到特殊的考試情景對學生自己產生某些潛在威脅的一種緊張性的內心體驗,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一種特別的心理反
應[1];I.G.Mandle認為,考試焦慮是學生在失助和紊亂狀態下產生的一種情緒;Liebert等人把考試焦慮分為兩種重要的組成成分:憂慮性和情緒性,并且將涉及指令性結果的認知定義為憂慮性,將因評價而引起的自主性神經系統的反應定義為情緒性;彭明芳對考試焦慮也做出過相類似的定義表達,認為考試焦慮是因學生處在特定的考試情景收到一些刺激而產生的狀態焦慮[2]。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更努力的學習,但過度的焦慮會影響正常的作息,干擾學習計劃,使學生產生負向的自我中心憂慮認識,影響心理健康和正常社交,對考試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由此,這就急需對大學生進行考研焦慮的調查,了解大學生現狀。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構成
本次研究研究隨機抽取114名大學生,通過網上問卷調查進行樣本數據手機。共發放問卷114份,回收有效問卷114份,有效率為100%。其中男生36名,女生78名;本科重點大學11名,非重點大學103名;鄉鎮學生76名;城市學生38名。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調查量表為“懼怕否定評價簡明量表”和“狀態焦慮量表”。其中懼怕否定評價簡明量表共12題,采用1—5級評分,從“完全不符合”“有些不相符”“不確定”“非常相符”“及其符合”分別記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恐懼程度越高,該量表的樣本均值為35.7(SD=8.1);狀態焦慮量表共20題,采用1—4級評分,從“完全沒有”“有些”“中等程度”“非常明顯”分別記為1、2、3、4分,得分越高,表明緊張焦慮程度越高。
2.3 統計處理
本此外調查研究通過SPSS24.0對調查數據結果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單樣本t檢驗、相關等數據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生考研焦慮、恐懼的總體水平
本研究首先對男女生焦慮、恐懼的總體水平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在表1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2.96±7.50,恐懼水平為34.00±6.91,調查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3.2 大學生考研焦慮的性別差異比較
本次調查研究對大學生在焦慮、恐懼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進行比較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見表2。
在表2中可以看出:女生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2.03±6.70,男生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5.0±8.76;女生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4.58±5.76,男生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2.75±8.88。調查結果表明男女生在焦慮上的差異不明顯,在恐懼上有顯著差異。
3.3 大學生考研焦慮的學校差異比較
本次調查研究對大學生在焦慮、恐懼上因本科是否是重點大學而存在差異進行比較分析,t檢驗的結果見表3。
在表3中可以看出:重點大學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2.82±8.41,非重點大學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2.98±7.45;重點大學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3.00±8.34,非重點大學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4.11±6.78。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學校在焦慮、恐懼上的差異不顯著。
3.4 大學生考研焦慮的居住地差異比較
本次調查研究對大學生在焦慮、恐懼上是否存在居住地差異進行比較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見表4。
在表4中可以看出:城市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1.87±6.47,鄉鎮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3.51±7.95;城市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5.03±6.54,鄉鎮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3.49±7.08。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居住地的不同在焦慮、恐懼上的差異不明顯。
3.5 大學生考研焦慮的年級差異比較
本次調查研究對大學生在焦慮、恐懼上是否存在年紀差異進行比較分析,f檢驗的結果見表5。
在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年記學生的考研焦慮水平分別為43.50±6.36、44.36±9.11、43.12±7.31、40.33±6.93、43.67±12.50;不同年級學生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5.50±3.54、33.27±6.15、34.31±7.33、32.75±4.97、31.67±7.5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年紀的不同在焦慮、恐懼上的差異不明顯。
3.6 大學生考研焦慮的周圍環境差異比較
本次調查研究對大學生在焦慮、恐懼上是否因周圍環境因素(自己決定考研、周圍人建議考研、兩者都有)存在差異進行比較分析,f檢驗的結果見表6。
在表6中可以看出:自己決定要考研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3.35±7.88,周圍人建議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6.33±7.77,兩者原因都有的考研焦慮水平為42.31±7.09;自己決定考研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4.00±7.80,周圍人建議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5.00±5.57,兩者因素都有的考研恐懼水平為33.94±5.9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因環境因素不同產生焦慮、恐懼的差異不明顯。
4 討論與建議
4.1 討論內容
4.1.1 考研學生焦慮的總體狀況分析
通過以上數據結果分析可知,所調查研究的大學生總體的平均焦慮、恐懼水平超過了量表的中值,并且兩者間存在顯著差異。根據今年發生的特殊情況,對大學生產生考研恐懼、焦慮的原因作以下分類:1)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要考研,考研的原因也很簡單,為了去更好的平臺,換一個更優質的圈子,獲得更高的學歷。大多數學生在制定考研目標時都認為:既然都要準備考研,既然都要全力以赴,為何不找個最優質的學校。大學生沒有更多的去聽從自己自己內心的聲音,受到外界各種聲音的影響和束縛,明知道自己定的目標很難但就是想沖沖試試,進而因自己能力與制定的目標不平等,產生焦慮、恐懼,產生惡性循環。所以大學生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理智選擇合適自己的目標不可人云亦云,并且要加強自我的心理素質,了解掌握一些緩解焦慮的方法進行自我調節。2)家長親人傳達的一些不是研究生就沒有工作的思想,讓大學生認為無路可走影響心態。3)在現今社會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覺得考不上研就沒有能力。
4.1.2 學生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分析
在本次考研焦慮研究上,結果分析表明男女生性別差異在焦慮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對考試焦慮現狀與班級環境的關系的常碧如調查研究結果中[3],也得出類似結果。而男女生性別差異在考研恐懼上有顯著差異,在我看來這種差異出現的原因與性別心理差異有關,一般情況下男生的活躍性和興奮度高于女生,對于一些突發事件,女生更容易受影響,并且在以后的找工作中,社會上存在性別歧視,致使女生對于考研恐懼性更高;但某些心理學家覺得,在通過量表調查研究的測試得出的分數不能明確肯定的表示出男女生的心理差異情況,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男生的形象是勇于承擔,堅毅,相對于女生來說,女性更偏于柔和,可能他們心理上有一樣的情況,但男生會更隱藏自己的內心狀況,而女生更愿意表達。
4.1.3 本科學校差異比較分析
通過對來自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大學生考研焦慮、恐懼情況分析,我們可得知,這不同學校的大學生在考研焦慮、恐懼上無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我們可知,考研對每個大學生來講都至關重要,決定著未來發展,重點大學的學生想更上一層樓,與之競爭的也都是相同能力甚至能力更強的人,非重點大學的學生想擠進重點大學的行列,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4.1.4 居住地區差異分析
在以上調查結果中可知,居住在鄉鎮和城市的大學生在考研焦慮和恐懼上無顯著差異,這說明鄉鎮的學生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扎根在城市中就要提升自己,城市中學生為了在快節奏的城市中不依靠父母的幫助更好的生活,也要提升自身能力。
4.1.5 年級差異比較分析
在以上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對于考研焦慮和恐懼無明顯差異,說明現今不管是大一新生還是大三學生,都清楚考研對自身的重要性,進而對自身施加心理壓力。
4.1.6 周圍環境因素比較分析
不管是家人要求考研、自身覺定還是兩者皆有,對考研焦慮和恐懼皆無顯著差異,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大學生都有一定的自覺性,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嚴格要求自己。
4.2 建議內容
我們在研究生入學前的這場重大考試中,不要把成績看的過重而忽略身心的狀態,這會使考生在考場上因過度緊張,體能不足,進而導致發揮失常,得不償失。通過新聞我們也可以知道,在每年的研究生考試中,都有學生在考場暈倒的現象。人的身心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我們通過一些適量的活動能讓焦慮得到緩解,如慢跑、瑜伽、球類運動等。我們也可以抽出時間去“擁抱自然”,放松心靈緩解壓力。
5 不足與展望
在本次研究中,沒有對重度考研焦慮和恐懼的大學生進行干預,因此本次調查研究雖然明確表達了焦慮對學生的影響,但沒有提出更細致的緩解方法。在本次調查的被試中,師范類學生占大多數部分,導致樣本抽樣不平均,代表性不那么強,以至于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調查所發放的問卷比較長,一些學生填報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填的時間過長而不仔細,對研究結果也有一些影響。在以后的調查研究中,將更廣泛的抽取被試,更加科學合理的安排被試認真填寫問卷,對一些具有嚴重焦慮的學生進行干預研究,提出更細致緩解焦慮的方法,讓大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更順利。
參考文獻
[1]楊明均,曾英.談談學生的考試焦慮[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01):17-19.
[2]彭明芳.考試焦慮的理性思考[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80-83.
[3]常碧如,李田田,王志中,解倩,吉曉玲.高考學生考試焦慮現狀與班級環境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07):1075-1077.
作者簡介
劉欣欣(1999-),女,本科,鄭州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