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瑋秀 李玉軒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重大的實踐問題,這一特點就規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動態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新的時代內容補充進來,其具有寬廣的理論視域和深沉的時代意蘊。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朝向未來延展的過程中一定有其開端、起點。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內容:第一,梳理學術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問題上的爭論;再次,講明為什么要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其必要性為何?最后,明確以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來科學地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邏輯;起點
[作者簡介]毛瑋秀(1993-),女,漢族,新疆伊寧人,新疆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研究、毛澤東思想哲學研究。李玉軒(1991-),男,漢族,新疆伊寧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 A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11-0050-03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探索和爭論,一直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圍繞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頗豐,學者各有見解,日益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以獨特的視角來研究相同的內容,不僅可以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效果,并且可以推進對理論問題的縱向深入。
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探索
目前,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問題,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問題與主義之爭說”“中國共產黨創立說”“中共二大說”“八七會議說”“井岡山道路說”“遵義會議說”“六屆六中全會說”等等一系列起點學說。還有學者在“起點”的問題上劃得更為細致,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那里,找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東方社會理論說”“市民社會說”等等。
“問題與主義之爭說”堅持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的立場。“理論上的起點是五四時期關于問題和主義之爭;實踐上的起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①這就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做了兩個劃分,將“起點”分為“理論起點”和“實踐起點”。按照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原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但是,這一觀點的缺陷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為一談。問題和主義之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事件之一,李大釗與胡適關于問題與主義之間的論戰,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與其他的社會主義政治思潮的一次交鋒,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馬克思主義帶入了更多知識分子的視野中,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共產黨創立說”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將中國共產黨成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澤東的論述,“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②石仲泉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從總體上說是同質的”。③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始了,這體現了歷史與邏輯的辯證統一過程,這一提法是學術界主流看法,也是較為客觀的看法。
“中共二大說”的依據在于,中共一大制定的黨的綱領,不能反映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內容;而二大制定的黨綱,明確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在關于中國革命問題的認識上,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因此,“中共二大說”堅持二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
至于“井岡山道路說”,這似乎與“中國二大說”有異曲同工之處,皆認為是把握了中國的現實實際,由此出發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
“遵義會議說”認為此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用馬克思主義解決路線、方針政策等問題,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革命從此開始有了嶄新的面貌,類似這一觀點的還有“八七會議”說等等。簡言之,就是放大了歷史中重要會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地位,僅依據一次會議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這樣的提法未免有些單薄和拖沓。按照這一看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與“轉危為安”相一致,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不正是充滿艱辛探索的過程嗎?遵義會議、八七會議等重大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智慧結果和正確路徑,但不能將其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這恰恰說明了中國共產黨逐漸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和精髓。
“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說”認為在此次大會上,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會議中的報告指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④由此可判,此次會議是馬克思部分學者將此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這顯然是不太恰當的,有種誤將“終點”當作“起點”的嫌疑。以清晰的理論方式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定下來,不正意味著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實際的方式在實踐上行得通、走得穩,故而將其當作方向、視為旗幟。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將果實當作花苞的做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學者從不同的側面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每個視野都有正確的方面,但又不能涵蓋每個角度地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進行剖析。
二、確定馬克思中國化起點的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德國,最初是以一種民族哲學的形式出現的,但馬克思的視野并不僅僅局限于德國,局限于西歐,而是放眼世界,立足全人類的未來與發展。在歐洲世界已經進入隆隆的工業化進程時,中國仍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社會。伴隨大工業而生的馬克思主義是否能與中國實際相適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究竟從何而起。
實際上,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就是在考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何以能”的問題。“起”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為“能立也”。⑤也就是說,學者不僅要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以怎樣的方式“立”起來的,更要探究中國有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化”到中國的可能。這種“可能”緣何能成為一種必然,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本性以及中國實際的特點決定的。
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已在征途,而它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開始的,學術界眾說紛紜,學術界的爭論一方面表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確實是個引人注目并且事關基礎的重大問題;另一方面則表明學界對這一重大問題并沒有達成共識。實際上,當談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問題時,就涉及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能,說到底,是在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基礎性問題。“前提性問題解決不好,科學理論的基礎就不牢固,就有被從根本上顛覆的可能”。⑥這就是說,對“起點”的探尋,能穩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起點”內在地要求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主體、理論根據以及實踐活動的統一,為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可以追溯到更早,甚至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關于決不教條使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知灼見。1890年恩格斯在寄給保爾·拉法格的信中所言,“所有這些先生們都在搞馬克思主義,然而是10年前你在法國就很熟悉的那一種馬克思主義,關于這種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曾經說過:‘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⑦
“龍種”和“跳蚤”之間的天差地別是馬克思對那些濫用、肢解他思想的人最絕妙反諷。馬克思不僅是這樣說的,在時代的變化發展中,他也是這樣做的,沒有一個稱之為“一成不變馬克思主義”被人們無限地使用。在馬克思恩格斯晚年,他們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關于對俄國農村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實質是馬克思對自己早期提出的“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學說”的超越與發展,這為不發達的東方國家有可能走社會主義道路撕開了原有的禁錮,光芒照進落后的東方國家。馬克思清醒地看到如果不顧其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必須走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發展道路,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⑧這就深刻地表明馬克思決不會與罔顧自身發展特點而僅求普遍道路的人為伍。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在中國生根發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柱和強大的精神支撐。
基于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不僅應當遵循其邏輯意蘊,而且也要兼顧歷史進程。畢竟馬克思提出的關于東方社會發展道路是方向、旗幟性的理論學說,這不等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者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開始了。那么,應該怎么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呢?
三、以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來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斐然,是黨一以貫之的路線方針,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生動的表現。這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身就是隨著歷史、理論、實踐、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應當按照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來看待這一重大問題。“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⑨因此,邏輯的進程和歷史的進程具有內在統一性。
當提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問題時,應當再次重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含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含義是指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并不斷發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任何時候,中國的具體實際都包括中國的現實實際與中國的歷史實際。
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報告較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了全面的概括和總結。具體說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有歷史要求,更有現實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鮮活體現,割裂地看待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的做法是極為片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刻要求歷史地、實際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也就呼之欲出——中國共產黨成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難探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要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在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時就應當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觀點,不能將其做拆分化處理,得出好幾個“起點”,拆分“起點”的最大缺陷就是混淆真正的起點。以歷史與邏輯辯證統一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這就得出了真正的“起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中共二大說”對“中國共產黨創立說”最大的詰難就是:“一大”沒有根據中國當時的現實情況提出符合中國革命的綱領,這實際上就是孤立地看待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只關注“一大”的綱領內容,而沒有注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內在邏輯。應當站在歷史整體的高度來看待“起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世界歷史潮流與中華民族歷史潮流相互交匯的結果,前途多舛的近代中國促使先進的中國人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并將其作為理論武器來指導人民群眾,改變民族、國家的命運。可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并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覺醒,而是中國的無產階級成長由自在階級成長為自為的階級,中國無產階級者開始覺醒,他們有了自己的綱領,有了自己的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了歷史的承擔者,這是一個先進的群體,他們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當作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旗幟和方向,由此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重探索。
四、結語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黨走了一段曲折的彎路,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新時代的視域下,“中國實際”蘊含著更多的含義,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新問題,這依舊是個重大的、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將隨著歷史和時代的變遷,自身充盈著越來越多的新內涵,值得時刻關注。
[注釋]
①劉柳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起點的探尋[J].求索,2011(04):99.
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795.
③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04):177.
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⑤許慎.說文解字[M].九州出版社,2001:84.
⑥陶德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珞珈講壇(第2輯).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3.
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⑩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7]陶德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珞珈講壇(第2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8]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04):175-183.
[9]劉柳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起點的探尋[J].求索,2011(0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