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慶 劉博軒
摘 要:長期以來,高校校報作為校園媒體的主力軍,是高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重要載體。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微信、短視頻、直播等新型傳播平臺不斷涌現,校報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地位受到嚴重沖擊。如何在自媒體時代實現校報的重生,如何讓傳統校園媒體平臺與新媒體融合、協同發展,發揮校報權威的“耳目喉舌”作用,成為高校校園媒體發展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高校校報;融合發展
網絡新聞行業吸引力持續增強,成為信息傳播和社會輿論生成、發酵和消解的主力平臺。自媒體時代青年人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對傳統媒體,包括校園傳統媒體的沖擊是巨大的,高校校報發展也面臨著與社會紙媒相近的困境,如何保持高校校報在師生中的影響力,更好地完成“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歷史使命,成為高校宣傳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業內情況,課題研究小組面向在京高校在校學生發放“首都高校大學生校園媒體使用及關注熱點”調查問卷共2,400份,回收2,068份,回收率為86.2%;其中,有效問卷為1,992份,有效率83%。調查顯示:29.9%的被調查學生表示沒有看過校報,70.1%的被調查學生在校期間讀過校報;校報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課余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大學生對傳統紙媒的關注度呈下降趨勢。
自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發展的困境
1.校報出版周期長,滯后性大
媒體的時效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微博、微信等移動媒體可進行“現場報道”,校報一般是周刊或半月刊,其稿件的選用和刊登,經過編輯、編輯部主任、黨委宣傳部領導層層把關,只有完成一套正常程序之后,才能簽發印刷。而在此之前,校報還要經過編輯的組稿、編稿、劃版、排版、校對等系列環節,待完成印刷、發行等所有步驟之后,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對于時間就是生命的新聞來說,新鮮的新聞早已成為“舊聞”,新聞的價值和報紙的閱讀率大大降低。校報在與校內外自媒體爭奪新聞事件的主動權方面日益顯現出競爭的劣勢。
2.新聞內容不接地氣,讀者流失嚴重
新聞第一時間刊登于校園新聞網,并且同步發在校園官方微博、微信上,在對校報時效性造成沖擊的同時,也會出現“炒冷飯”的質疑。同樣一條新聞,校報的再次報道就變成了對微博、微信內容集成出版和對舊新聞的二次編輯。
校報長期以來主要用于宣傳校內工作、交流學校信息。在報道的內容上,以反映學校各方面工作的主旋律聲音為主,高校黨政領導及其相關活動新聞占比較高,對于師生真正關注的熱點問題,更偏向于以正面的報道,回避敏感內容。在自媒體時代,校報中規中矩的風格難以吸引讀者,也在不自覺中和廣大師生漸行漸遠。
3.高校師生的閱讀習慣發生變化
現代社會發達的傳播條件使大學生的閱讀面擴大,大學生進入“讀圖和視頻時代”,選擇“快餐式”閱讀、娛樂化閱讀、碎片化閱讀。閱讀習慣在不斷改變,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往往首選不是報紙,而是通過網絡、移動手機等平臺獲取。校報因版面限制,提供的信息有限,時效性不足,在滿足學校宣傳和學生信息服務方面的定位模糊,因此從占主導地位的高校媒體平臺逐步走向邊緣化的困境。
4.宣傳工作人員新聞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媒體平臺也變得更加寬闊,昔日校報作為校媒中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受到強大沖擊,而專職的宣傳工作人員大多并非新聞傳播專業科班出身,往往是從各管理部門轉崗的非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新聞專業素質有待提高,他們對校園新聞的職業敏感度不夠,難以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校媒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業務能力與讀者的期待和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形式內容創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校報在校園媒體中的地位。
高校校報在自媒體環境下的發展對策
自媒體時代,校園的媒體生態格局已發生巨大變化,校報在困境中如何走出一條突破發展之路,是每一個校報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調查顯示:48.7%的學生希望校報繼續出版并與時俱進,65.3%的學生期待看到學校重要活動的深度報道,78.1%的學生表示版式新穎、好看會增加閱讀校報的興趣。校報若要保持校園新聞媒體中的主導角色和主要渠道,必須改革創新,積極運用自媒體工具整合報紙內容信息,在資源上與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視頻網絡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雙贏”。
1.轉變陳舊思想,讓校報風格更符合時代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當今主流媒體的職責擔當和時代使命。校報應該講好校園故事,而講好校園故事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轉變校報固有思想,從版式、文風到報道熱點都應該更加親民,捕捉生動的校園生活細節、展開曲折的校園故事情節,呈現出有質感的校園故事。這樣既讓讀者體驗到真實感,又增加了新聞的現場感和畫面感,還能引發他們的共鳴。校報不再是一味的嚴肅,而是在嚴肅中滿足了讀者的需求,順應著時代的發展潮流。同時,還要優化報紙版面設計,增強藝術表現力,綜合文章字體、顏色、結構、圖片等方面,在紙張上可以直觀表現出校報的精心設計,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展現校報自身文化,從而提升校報的文化品位。
2.借助校園融媒體平臺建設,提升校報在線閱讀功能
加強校報由印刷媒體向數字化媒體的轉變,有效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使信息傳播范圍更廣,讓全體教職工、在校生、校友乃至社會群體,都能通過網絡關注校報,進而了解學校的最新動態。目前,校報數字化主要方式是借助“中國高校校報展示平臺”和“中國高校校報網”等校報平臺進行展示,在本校校園網進行鏈接。例如:《北京工大報》的數字校報,既可以隨意點擊自己所要瀏覽的新聞內容,還可以查閱往期校報,比翻閱一張張報紙更加便捷,查詢各類資訊也十分便捷。校報的數字化,擴大了校報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學校,對于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塑造學校的品牌形象有著積極意義。
微信公眾平臺是微信基礎平臺上新增的功能模塊。目前,微信用戶已達15億,月活用戶超過10億,在校大學生基本上人人有微信,成為微信大潮中的中堅力量。開展數字報和微信公眾平臺的融合,可以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與互動。例如:將校報中的校園故事錄制成音頻,在微信上推送;掃描校報報道中的二維碼,可以觀看到視頻版的報道內容;圍繞學校發展的定位和中心工作校報深度報道為主,聯合新聞網、微信、微博、微視頻截取合適各自平臺的內容,二次加工后實現統一聯動,讓校報在“中央廚房”中發揮帶動作用。
3.以內容取勝,發揮校報記者新聞寫作功底扎實的長處
真正好的新聞作品始終是內容為王,校報形成的傳統優勢就在于其新聞寫作有扎實的功底,在新的時代環境中,校報發展要看清優勢與劣勢,走出困境,再創輝煌。
一是加強新聞權威性,深挖細節。有效的新聞策劃可以將有限的新聞資源價值最大限度地進行發揮和利用。校報只有通過加強新聞宣傳策劃的力度,從立意高的角度切入,大力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度,在報道的選題、深度、表現方法上有所創新,以深見長、以寬見新、以活見優,利用新聞作品中的優質思想吸引讀者,向他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才能在與自媒體的競爭中占一席之地。
二是開設品牌欄目,進行精品化報道。可以開通若干品牌特色欄目進行精耕細作,通過策劃、牽頭全校性的活動,以此來樹立品牌、提升影響。在追求新聞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的前提下,利用品牌特色專欄,加強深入報道探究,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在“中央廚房”融媒體的傳播格局下,面對與社會相比平均文化水平較高的全校師生員工,就要求校報不能只是平鋪直敘、侃侃而談,減少“領導講話多、會議新聞多、常規工作多”的三多格局,要有情感、有情懷,更要深入細節,進行精品化報道,以還原事實真相、突出榜樣力量,用優秀作品打動人心。例如:《北京工大報》推出的報道“北工大人的一天”,以校園中平凡小人物一天的活動為線索,展現學校教職員工愛校敬業的風采,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出現當期校報“洛陽紙貴”的現象,讓校報供不應求。三是發揮校報新聞寫作基本功扎實的特點。新聞寫作講究的是“七分采,三分寫”。對于校報而言,“七分采”更是說明了記者必須深入校園、貼近師生、扎實采訪。只有深入生活、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才能發掘校園新聞的一座座“金山銀山”。校園無時無刻都在發展,這些發展不僅體現在學校建設上,更體現在人才培養、文化活動等方方面面,因此校報記者要善于發現、善于提煉,發現屬于自己的新聞素材。校園記者還需要獨具慧眼,把握時代的脈搏、切合時代背景、對準凡人善舉,將真摯的情感融入采訪中,通過深入采訪挖掘素材,來獲知每一位被采訪者生活、工作、情感的事實和細節。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自媒體傳播的內容雖然好看易懂,但是卻存在缺乏“營養”、內涵深度不足等弊端。相比于自媒體的作者,校報記者經過較為嚴格的采編技能訓練,撰文更加嚴謹,新聞敏感性更強,對各類新聞題材的駕馭能力也更強。校報不遺余力地培養大批學生記者從事新聞采寫活動,關注學生思想動態,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學生參與度和關注度上下足功夫。校報指導教師引導大學生參與辦報,因為學生更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在編輯過程中能夠發揮自身優勢作用,在思想內容上有獨特創新、在采訪人物時更加親切隨和、文章結構上別具匠心,語言表達新鮮活潑。
4.增強校報育人與文化傳承的功能
校報在編輯過程中,往往把學校的意圖、觀點、精神等要素滲透在對事實的選擇和對事實的報道中,使讀者在接受事實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校報的觀點和意見。這種教育方式比起會議、學習等教育方式來,影響面更廣,起到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校報學生記者不僅提升了新聞采寫專業能力,更提升了思想政治水平。充分挖掘校報的育人功能,讓師生因鮮活的事例感受到學校的大學文化。同時,校報承載著學校歷史發展見證者的功能,通過編輯整理把校報記載的歷史以師生喜愛的方式重新展現,讓他們了解學校發展歷史,回顧創業發展的艱難和努力,增強師生愛校、護校、榮校的動力。
自媒體時代,高校校報要迅速向各類媒體平臺靠攏,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傳播渠道,這要求高校校報必須培養出會創作、會拍攝、會編輯、會策劃的全面型人才。引入人才、培養人才,樹立自媒體形式下校報的辦報理念,使校報重新展現新的活力,與自媒體融合、協同發展,繼續發揮其權威的耳目喉舌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明平.融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校報創新發展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7(12):52-54.
[2]孫艷敏.高校校報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應對挑戰—以《河北科技師院報》為例[J].采寫編,2017(2):72-73.
[3]吳蘭蘭.基于新媒體背景的高校校園媒體發展策略研究—以浙江省高校校報為例[J].知識經濟,2018(16):86-87.
[4]顧興良.數字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的困境與轉型生存[J].中國出版,2010(16):23-25.
[5]靳婷婷.中美高校校園媒體的運作模式比較及啟示[J].今傳媒,2015,23(4):93-95.
(作者單位:張宇慶,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劉博軒,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