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歷史悠久,蓬勃發展至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本文主要從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入手,闡述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現象及原因,進而提出了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具體運用策略。
關鍵詞:對外漢語;中國文化;策略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87
1 引言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歷史悠久,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宗教傳播,一種是學校教育。早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對外漢語的學校教育雛形---“四姓小侯學”,之后朝代的國子監的國學館則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場館。對外漢語教學也逐漸形成了系統性的按照國別分類的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系統化、國別化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教學是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元代末期著名的對外漢語教材《老乞大》和《樸通事》,包含了元末百姓的社會生活及文化知識。當今的對外漢語教學通用教材《發展漢語》也包含了諸多中國文化的元素。可見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關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 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性
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輔相成的,語言蘊含著文化,文化依托于語言而延續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也是如此。漢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不僅扎根在中華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而且也深深地滲透在漢語語言之中,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的教學是不可分割的,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因此,將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勢必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比較可觀的教學水平。我國許多語言研究者也十分關注文化因素對外漢語教學起到的積極作用。例如,學者劉珣提出的教學理念--“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則充分強調了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關鍵作用。
3 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缺位現象分析
1)對外漢語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內容過于單薄。當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內容過于膚淺,教學過程往往是以語言教學為主,課程設置形式較為單一,往往只重視學生漢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只滿足于日常生活中漢語語言交流方式的講授,而對于中國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缺乏必要的講解。在對外漢語課程設置上內容較為單一,教學大綱制定不太規范,沒有從中國文化和學生發展的客觀角度出發,沒有遵循對漢語的認知規律,僅僅憑主觀意愿設置課程教學內容,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外漢語的整體教學效果。
2)對外漢語專業教師專業素養不夠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水平蓬勃發展,國內留學生數量逐年遞增。然而,對外漢語教師隊伍難以滿足當下的需要,對外漢語專業教師比較缺乏,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存在如教學經驗不足,中國文化修養較低等問題。對外漢語教師的師資隊伍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包括外語專業教師、漢語專業教師和對外漢語專業教師。顯而易見,外語教師和漢語教師在從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瓶頸問題。比如,漢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和第二語言教學方面存在著知識結構不完善的問題,外語教師在漢語語言系統知識以及漢語語言使用習慣上也存在欠缺。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漢語語言知識時,教學能力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還有待改善。
3)對外漢語專業教學方式和方法過于陳舊。常見的對外漢語教學方式趨于傳統,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幾乎是所有課程教學的通病。作為一門第二語言類學科,對外漢語教學旨在培養專業學生的跨語言交際能力。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難以促成交際能力的養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味地機械記憶,而不與學生展開深入的交流,很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的有效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也是文化的教學,離開文化本身進行教學,也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對外漢語綜合素養。長此以往,便容易阻礙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
4 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具體運用策略
1)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具體內容。第一,中國風俗習慣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漢語語言基礎知識外,風俗習慣文化的融入也不可或缺。風俗習慣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學生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容易引起誤解。目前,關于風俗習慣文化的內涵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要包括基本的語言手段、價值觀念、稱謂用語、問候語表達、委婉語和禁忌語等的恰當運用。在講授中國風俗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其與國外一些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相應的對比,通過分析不同民族間風俗習慣的差異,加深對中國風俗習慣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學生在今后的國際交流中,通過所學的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差異,才能真正理解對外體態語意義。二是中國體態交際文化融入。在對外漢語的教之中,對專業學生進行漢語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必須融入中國體態交際文化教學。體態交際文化涵蓋面較廣,主要是指日常問候語、委婉語以及一些禁忌語和體態語等。學生通過學習中國體態語文化,進而更深層次了解其與本民族體態文化的差異,能夠有效減少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諸多疑慮和誤解。三是中國歷史宗教文化融入。中國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的精華所在,對中華民族的社會文明進步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漢語語言文化中地位十分顯著。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發展,中國歷史宗教文化已形成了具有中國典型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適時融入中國歷史宗教文化知識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當用跨文化的眼光來審視中國歷史宗教文化,并將其與外國宗教文化進行對比,使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宗教文化孕育出的語言差異,充分理解世界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和和諧性,逐步地去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化知識。
2)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策略。中國文化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演變,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所以,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教師應當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法策略,循序漸進地將中國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去。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和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方式和方法:一是專題講座法。對外漢語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中國文化的專題講座,通過講座的形式傳授漢語語言文化基礎知識。例如,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時,可以邀請漢語專家學者做一些有關漢字起源方面的講座,講述一下漢字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使漢語初學者對漢字的基礎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可以針對漢字的“六書”的來源進行細致的講解和介紹,使學生從漢字的源頭上來認識漢字,既有趣又有效。二是文化異同對比法。文化異同對比法是將學生的母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研究,進而幫助學習者擺脫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干擾,學懂弄通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客服學習障礙。三是背景闡述法。語言依附于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而存在,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有著特定的含義。所以,漢語語言知識詞語的掌握并不難,中國歷史文化的最深層次的內涵是最令人難以捉摸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漢語詞語的講解,可以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四是融媒體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和手段,使課堂教學立體化、生動化,更加直觀地講授漢語語言文化知識,營造學習漢語的良好環境,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會中國的燦爛歷史文化。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中國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將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當注重中國文化素養的提升,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在對外漢語教育教學方面深入研究,廣泛實踐,最終不斷提高自己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19-30.
[2]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3]趙惟一.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中國文化課中的應用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8,(4):98-102.
作者簡介
劉田田,助教,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東昌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