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針對中高職銜接的問題,以智能制造專業群為例,論述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提出構建步驟:以崗位能力遞進為主線,構建專業群課程框架;按照中高職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劃分崗位群和崗位職業能力;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銜接課程體系。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智能制造專業群 崗位能力遞進?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1-0117-03
目前中高職銜接的問題主要有專業銜接、培養目標銜接、課程體系銜接等問題,其中課程體系銜接問題最為突出,其主要表現在基礎課程薄弱,課程內容和技能訓練脫節、斷層或重復等方面,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中高職銜接的有效性。現階段的中高職銜接模式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學制上的銜接,對于內涵式的銜接體現不夠,內涵式的銜接更多的是由課程銜接來體現,所以課程銜接成為中高職有效銜接的關鍵與瓶頸。現階段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大多停留在課程名稱的表面銜接,技能訓練定位過低或過高,難免存在重復訓練、脫節或斷層的現象,未能實現課程體系和技能訓練在內涵層次上的有效銜接。要保證中高職銜接的有效性,需要從課程體系的銜接進行探索研究,本文探討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方案。
一、中高職銜接有效性的判斷
判斷中高職銜接的有效性,首先以能力是否銜接為判斷標準。中高職銜接作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為高職解決生源問題,更重要的是推動中高職協同發展,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和學歷層次的提升,為區域行業經濟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中高職銜接是否有效,要判斷的是能力銜接是否有效,所培養人才的能力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要求,而不是同時拿到了中職和高職兩個文憑的學歷銜接。
判斷中高職銜接的有效性,其次要判斷是否解決專業銜接的問題。現實情況是中職階段的學生,到了高職階段后,由于各種原因,需要更換專業,這樣就造成專業銜接不對口的問題,給課程體系的銜接帶來困難。以往解決的方法是拓展專業銜接口徑,但是又給課程銜接帶來更大的困難,也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專業銜接的問題。有效的專業銜接必須是能力得到提升,或者滿足學生縱向或橫向持續發展的需求。
判斷中高職銜接的有效性,再次必須解決中職學生升學與就業的矛盾,要求中職階段的教育必須同時滿足學生就業與升學的需要。學生在中職階段學習后,既要能掌握就業的技能,可以直接就業,又要能打好升學的基礎,滿足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的要求。
二、基于崗位能力遞進銜接方案的優勢
中職與高職均是以操作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兩者的培養目標卻有區別。按照我國職業教育的分類,中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能操作型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從中職到高職,是一個從技能型人才向技術型人才轉變的過程,其實質是一個能力提升和轉變的過程,因此,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銜接方案,符合中高職人才培養及成長的規律,易于解決中高職銜接的各種問題,使銜接更加有效。
(一)基于崗位能力遞進便于按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
中高職銜接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人才培養目標問題,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培養人才的職業能力。因此,中高職銜接的核心是能力銜接,能力銜接的本質是實現從中職的技能型人才向高職的技術型人才轉變與提升。按照中高職兩個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區分不同的崗位技能要求,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形成中高職銜接的職業能力體系;其次通過課程體系來實現。課程體系銜接的關鍵是能力銜接,解決了能力銜接的問題后,課程體系銜接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基于崗位能力遞進便于按培養目標制訂課程標準
中高職銜接的根本問題是解決課程體系的銜接問題,課程體系的銜接如果僅停留在課程名稱的表面銜接上,難以解決課程內容和技能訓練脫節、斷層或重復等問題,課程體系銜接的有效性還需要通過課程標準體現出來。如何制訂符合中高職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如果僅依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由于范圍太籠統,難以細化。采用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銜接方案,在制訂課程標準時,不用再受限于課程名稱的限制,可以按照某專業在企業對中高職不同的崗位能力要求,方便地制訂課程標準。例如,中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均開設有機床電氣控制課程,以往在制訂課程標準時,很難取舍項目內容,一般是按內容深淺、難易程度設置中高職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難以把握尺度。采用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銜接方案,只需按技能操作型和技術應用型進行區分,根據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很容易區分同一個教學項目對應這兩個不同崗位的教學內容。這樣制訂的課程標準,不但符合中高職學生的成長規律,而且培養的人才更適合企業需求。
三、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
(一)以崗位能力為主線,構建專業群課程框架
采用專業群銜接的方案,便于通過崗位能力遞進的方案有效地解決專業銜接不對口所帶來的課程體系銜接問題。以智能制造專業群為例,按專業群對接產業鏈、課程內容對接企業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進行“三對接”創新改革,分析確定專業群對應的企業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構建出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框架,由此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各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框架如圖1所示。
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框架把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各個專業進行全局統籌,按照“平臺+模塊”的方式,以智能制造企業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宗旨,基于“三對接”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原則,構建由“職業素質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方向模塊、專業拓展模塊”組成的“平臺+模塊”專業課程框架。專業群中,各個專業的底層課程是共享的,中層課程按專業分立,突出各自專業培養的重點方向,高層培養的則是跨專業綜合應用能力。這樣,可解決中高職銜接中前期學生選擇專業的困難,方便學生在后期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專業,甚至可跨專業互選課程,充分發揮專業群在拓展新技術技能課程方面的集群優勢。在中高職的整個專業群課程銜接體系中,學生從中職到高職,其能力遞進是相互相關的,學生既能選擇同一個專業縱向發展,也能選擇不同專業橫向發展,充分滿足學生的能力需求或職業愛好的變化。
(二)按中高職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劃分崗位群和崗位職業能力
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組織以及人才培養評價等的基本依據,是中高職進行有效銜接的基本前提。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明確專業群中高職不同階段對應的崗位能力目標要求。可通過企業調研,中、高職與企業三方共同研討,理順中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對應的企業崗位群和崗位能力要求。
中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企業有其對應的崗位群與崗位能力要求。中職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型、操作型、工具型人才,對應的是實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崗位群;高職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技術型、創造型、應用型的人才,對應的是應用型、管理型和高級技能型的綜合崗位群。中職教育主要培養具備簡單操作能力的崗位,其崗位職業能力需反復訓練,積累經驗,達到熟練程度;高職教育崗位職業能力則要求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礎上,應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技術問題。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中職是“使用”技能,高職是“應用”技術。通過對智能制造專業群中相關的企業進行調研,結合中高職畢業生在企業的成長過程及常見工作崗位技能要求進行分析歸類,形成中高職銜接的智能制造專業群崗位能力體系。
(三)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銜接課程體系
在專業課程銜接方面,以中高職畢業生各自對應的崗位群為基礎,按崗位職業能力遞進規律進行分類,以中高職不同的培養目標對應的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區分中高職畢業生就業崗位,為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標準的制訂提供依據。把理論要求不高、依靠反復的訓練就能掌握操作方法的技能崗位群歸于中職階段培養;把需要結合理論知識、工藝要求,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需要應用理論分析解決操作問題的崗位群,歸入高職階段培養。以崗位職業能力確定課程項目內容(包括課程標準),再由課程項目組建課程體系。
以智能制造專業群中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構建的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因篇幅所限,課程項目內容未能列出)。
課程體系中,中職階段主要是技能操作型課程,高職階段則是技術應用型課程,通過崗位能力遞進,以“崗”定教,按“模塊化”設置教學項目和課程標準,再由教學項目組合成教學課程,形成課程體系,達到能力與課程的雙重銜接。例如,把“電氣識圖”和“典型電氣控制線路安裝”等教學項目,組合成機床電氣控制技術課程,培養中職學生看圖接線的能力,滿足“控制電路安裝”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把“電氣控制線路設計”和“電氣控制線路檢修”等需要理論支撐的應用型教學項目,組合成電氣控制技術課程,培養高職學生設計控制電路和診斷控制電路故障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以崗位能力銜接為基礎,并考慮學生職業發展潛力,其中主要銜接能力部分的銜接特征比較明顯,體現了從技能型人才向技術型人才轉變的過程,符合人才在企業的成長規律,使中職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無論是就業還是升學,在技能遞進上均具備轉換為技術型人才的發展潛能,在專業能力上兼顧解決中職教育升學與就業的矛盾。專業課程體系結合機電技術發展趨勢,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職業能力,真正做到課程體系內容的內涵銜接而非簡單的形式銜接。
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方案,先由崗位能力確定課程項目,再由課程項目組成課程標準,以此構建課程體系。方案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以能力遞進為主線,符合中高職人才的成長規律,解決了以往課程銜接的常見問題。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實踐證明,構建基于崗位能力遞進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方便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銜接,避免課程內容和技能訓練脫節、斷層或重復。學生在高職階段,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知識、技能增長點,提高綜合素質與綜合技能。教學項目的設計按崗位技能目標的階梯遞進培養,真正能做到課程體系的內涵銜接而非簡單的形式銜接。學生在中職階段學習兩年后,可進入高職繼續學習,也可頂崗實習一年后,取得中職畢業證,直接就業,同時解決了中職教育就業與升學的矛盾,實現了中高職課程體系內涵層次上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劉良瑞,余云,郭勝.“3+2”中高職模具專業課程體系銜接問題及方法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2]逯錚.終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比較研究[J].職教通訊,2011(17).
[3]鐘清,吳杰,李和明,等.中高職銜接的問題研究與解決方案探討——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7(24).
[4]盛健,唐林偉.基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中高職銜接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3(28).
[5]劉子貴.中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5).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工業機器人技術及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項目(桂教職成〔2018〕37 號);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立項項目“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GXGZJG2015A049)
【作者簡介】鐘 清(1972— ),男,廣西桂平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講師,研究方向:機電技術教學改革。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