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玲
情境教學法是李吉林老師在多年執教中探索、創設出來的、一種優化教學法。情境教學方法的核心是“激起兒童的情緒”。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老師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那么老師必須處理好“情”字。也必須依循三條原則。
一、四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語文老師需要用“情”定課堂。
(一)動情
語文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主導者,是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生命之軀,我們面對的同樣是一群活生生、充滿生機的生命個體。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傳電導體而非絕緣體。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自己首先要能“動情”。當閱讀那一篇篇依附濃縮著情、洋溢著情的文章時,你的心房開始顫動,你的思潮開始涌動,你的情感開始激蕩了嗎?
如何才能打開心扉觸動真情呢?這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用心走進課文,走進課文中境界,一次又一次地讀,直到讀到勿我兩忘,直到讀到情真意切,讓語言文字撞擊自己的心扉,濺起情感的波瀾。
(二)表情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表情達意。課文中所傾訴的濃郁的親情、崇高的友情、澎湃的豪情、凄婉的悲情扣動著我們的心弦,但我們并不能滿足自己被感動了,我們還要在教學中把這些感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它,都能受到感化。
教師“表情”的方式也很多種,“以聲表情”是我們在課堂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師通過激情,妙語驚人的講述,聲情并茂,出神入化的朗讀,慷慨激昂,哀婉悲切的變化的語調,自然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感情氛圍,引起學生強烈的心靈共鳴。
(三)傳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情感進入課堂”,這是極高的教與學的境界。通過情境教學可得以實現。兒童的情感尚未穩定,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課文中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及時傳給學生,以情傳情,以情動情,以情促情,師生一道在課文的情境中自由自在的徜徉。
教師要善于用包含深情的話語,生動形象的媒體視點創設多樣的情境來傳遞情感。教師可以生活來展現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在傳情的過程中,教師與課文的情感有如水流相蕩生漣漪。在和諧愉悅的情境中師生共同經歷一程曼妙豐盈的心路之旅。
(四)用情
語文教師上課“用情”要專一,以大的方面來講,要始終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激情,矢志不改,對學生的滿腔摯愛永遠不移。從小的角度來說,教師所表達出來的與語文相一致的情感要與教學過程共始終,相依隨。
怎樣才能做到用情專一,持之不變呢?我認為,教師一進入課堂,即入角色,排除一切負面情緒的影響,以滿腔的熱情,不是心血來潮,不是幾節公開課上的裝飾和點綴,更不是作秀,它燃燒在迅速發展的各個階段,在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源于教師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純潔無瑕的愛。
二、三個原則
要想在語文課堂中采用情景教學,并想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遵循三條原則必不可少。
(一)形式上的新異性
當情景教學展現時,就成為學生感知的刺激物。但呆板的、常見、多次出現的東西,往往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只有當刺激物具備了新異、變化的特點時,才容易成為學生無意的注意對象。如《菜園里》描寫了菜園里蔬菜收獲的豐收季節的豐收景象,根據課文內容特點,我用課件設置了情境。先設置菜園里蔬菜競相長大的情境當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出來時,我把茄子、辣椒、黃瓜、豆角、蘿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紅柿擬人化,用對話、說悄悄話的形式表達蔬菜競相長大,讓學生一邊認真觀察屏幕個蔬菜提問:我叫什么?我的名字怎樣寫?讓學生個別回答。上黑板演。其二設置了個蔬菜成熟時特征,又用 擬人手法讓個蔬菜提問:我和以前與什么不同?學生就會用心觀察,然后進行語言組織和朗讀。其三設置收獲時各蔬菜提問我該去哪里呀?結合實際情況,學生很快就會明白摘下來的蔬菜運到農貿市場去銷售。隨著情境的變化的最后的量變到最后的質變。學生明白了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道理。
(二)內容上注意語言的實踐性
情景教學,從語文教學的目的來說,就是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去學習語言,而生活本身很生動具體的,以智力發展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通過語言的迅速發展,而這種實踐又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兒童對知識到理性認識,總是以具體生動的形式開始的。因此,在情境教學中把詞和形象相結合,可以讓學生獲得確切的感性知識,而這正是學生智力不斷發展的基本保證。這里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形象要鮮明,便于學生用語言法去表達。二是學生要了解,使他們能夠用已有的語文詞匯表達展示的內容。如在教學《小馬過河》時,就得針對課文運用“提示語”描寫人物對話時的神態,動作的特點,設計了一個小朋友蹦著走進教室喊著:“我們班昨天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啦!”的情境。演示的動作簡單形象,鮮明生動,而且有關歡蹦狀態的詞,已結合課文教學了“連蹦帶跳”,由此擴充的教學“蹦蹦跳跳”“一蹦一跳”“又是蹦又是跳”等一組詞。此外,像“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手舞足蹈”“樂滋滋”等表示興奮喜悅的詞兒,學生也有所掌握。這樣,當設置的情境展現出來時,就促使學生把已學過的詞和眼前的形象聯系起來,從而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加深理解。
(三)方法上的啟發性
在設置情境過程中,要事先進行觀察、分析、設計,提供鮮明的感知目標,便于學生將對句進行分析、綜合、表達。在學生觀察情境時,要用富于童趣,開啟思路的語言,使學生愛看、想說、能寫。有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考,還可故意設置一些“障礙”。設置了“障礙”,學生立即能判斷出現有“問題”,為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也就以處開始了。
當然,用什么方法創設什么樣的情境,教師要緊扣教材,因文而異,決不可削足適履。為此,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是關鍵,雖情境教學在語文課堂中很是適用,但不應千篇一律,因教無定法,為覓得語文課堂一片天地,有待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