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北京 100029)
世界整體的經濟形勢已逐漸從新冠疫情中恢復過來,2020 年我國與東盟十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簽訂了《區域全年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標志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也是我國對外投資的新起點。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國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勢必有一輪新的增長,基于投資的風險防控,肯定要作為對外投資最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在企業走出去的大環境下,我國國有企業是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因為世界各地的政治局勢與經濟形勢不斷變化,給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帶來了許多風險,國有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風險防控、風險管控的管理能力,完善企業內部的對外投資管理機制,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規避對外投資的風險[1]。
隨著國際貿易往來增多,各種投資風險問題也顯現出來,這種風險讓企業在對外投資中很難獲得實際效益,甚至投資資產都有可能化為烏有,從而讓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遭受重創。在國有企業對外投資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慘痛教訓。對外投資的風險從整體來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我國資本走出去,尤其是國有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投資極為普遍。投資形式與投資規模也不盡相同,投資的國家的政治局勢與經濟環境也較為復雜,不同國家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形勢與經濟運行制度存在不小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國國有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時,在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前提下,充分了解投資國家的實際情況、具體需求等經濟情報,這樣才能較大程度地保證投資的回報效益,并取得一定的經濟發展成果。同時我國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需要及時有效地掌握投資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律制度、資本流入與流出的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實時變化,如果忽視這種變化,極有可能會給企業的投資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甚至是血本無歸的情況,更甚者還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巨大的創傷[2]。
貨幣金融帶來的風險也是我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我國在對外投資的整體策略上,要求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盡可能地落實到實體經濟層面上,但也要充分認識貨幣金融層面帶來的風險。不同國家之間在融資方式、融資渠道與融資條件上,都是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國家在這些融資需求上肯定是不盡相同的,這也促使投資過程中伴隨著各種競爭風險。同時在投資國家的貨幣匯率、結算形式、貨幣種類等方面都存在不可控的變化,如果不加重視與管控,很可能導致投資過程中遭受較大的匯率結算波動,引發投資效益的損失[3]。
整體而言,我國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中,往往是采取收購、并購的投資方式,這種投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被投資的國家得到較好的經濟發展,但這種投資形式勢必要引入國有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這就會間接地影響投資國家的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被投資的國家政府往往會出面干預,甚至是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律,限制我國國有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的一系列措施,這就必然導致在實際投資中面臨經濟效益和經濟回報下降的風險。
我國的對外投資也發展了一段時間,特別是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防控與風險管控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對相關投資風險問題,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防控預案,同時加強投資管理的工作強度,建立完善且前沿化的投資管理體系,提升國有企業自身的風險識別與管控的業務水平,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發展需求[4]。
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投資戰略,才能有效地助力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合理性與前瞻性,才能有效地幫助國有企業樹立科學的戰略投資思想與價值。企業需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與發展需求,整合對外投資工作中各項指標內容,完善企業自身的對外投資戰略。國有企業在走出去的國家戰略中,需要充分明確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與發展策略,才能科學地制定出詳細的企業發展規劃。同時企業在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投資戰略中,需要對企業自身進行情況摸底,充分認識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與發展劣勢,加大對市場競爭對手的分析,在充分收集市場信息的情況下,制定出全方位的對外投資戰略體系,才能較大程度地提升企業對外投資的決策效率,符合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5]。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成功案例中,都是自身企業實力較強,具備同行業較強的競爭力,企業自身在運行效率與運行成本上都具有領先優勢。我國現今大部分企業的國內市場份額都趨于穩定,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尤其顯著,各類產品與技術優勢在國內都無法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整體的利潤水平也逐漸降低,這就導致部分國有企業有了對外投資的利益需求,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使命。在這種實際情況下,我國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需對投資項目及投資進程進行充分的分析控制,保證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企業在實際的投資發展過程中,其投資項目與投資進程肯定會受到各界的關注,企業需要建立相應的投資管理模式,依托國家實力,創建科學合理的對外投資機制,形成良性運行的投資管理體系。只有這樣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才具備較強的競爭實力,才能有效地借助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與先進管理體系,獲得較好的對外投資回報率。從而幫助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打開局面,建立良好的企業信譽,為企業后續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需要對投資資金進行合理運用,在資金運用中需要制定合理的使用機制,以便對投資項目進行有效管控,從而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以并購方式的對外投資為例:首先,投資企業需要對并購的企業進行詳細的資產背景調查,如設施設備、人才基礎等,充分了解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專利層次結構,匯總企業的有形與無形資產,方便企業在并購過程中的方案評估;其次,需對并購企業的市場地位進行詳細的調查,充分了解并購企業的產品類別與市場份額,并核實并購企業的運行成本,進而最大限度地評估企業價值,為并購后的企業發展提供完善的事實依據,從而幫助企業制定并購后的發展規劃。通過這種方式,保障了企業在并購過程中的策略性與資金使用的安全保障,同時通過企業的多元化,強化了投資資金的使用效率。
國有企業作為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對外投資中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體系,同時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可以設置相應的管理崗位與管理部門,并建立科學合理的審批評估制度?,F在對外投資的國有企業大都設置有風險投資管控部門,這一部門主要的責任是識別對外投資的風險、投資戰略的合理性、投資計劃的充分性、投資成本的具體核算等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許多對外投資風險的發生,但這還遠遠不夠。國有企業對外投資還需要建立完善的項目審核批準制度,制定多部門的聯合審批,如財務部、審計部等,擴大投資風險的識別程度,讓企業對外投資更加理性與科學。
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越來越普遍化,為了規避投資過程中的各類風險,需要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企業的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