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蓮
摘要:目的 探討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滲引起靜脈炎的處理方法,為減少類似情況發生提供借鑒。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科自2016年5月-2019年12月間出現的31例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滲引起的靜脈炎的處理方法,并對其進行總結。結果 胺碘酮外滲原因主要有藥物自身原因、操作原因、穿刺血管選擇、藥液外滲這幾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的處理,31例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滲引起的靜脈炎都得到了妥善處理。結論 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滲原因較多,當出現外滲時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此外,還需要積極做好防范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減少類似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外滲;鹽酸胺碘酮;靜脈炎;氧療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9-053-02
我科自2016年5月-2019年12月,共有46人進行了鹽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療,其中31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藥液外滲現象,占67.3%,進行了及時的處理,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31例使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滲引起靜脈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續靜脈用藥時間為3~4d,均在用藥過程中發生靜脈炎,男21例,女10例,年齡32-76歲,平均54歲,神志均清楚,用藥途徑靜脈注射14例,輸液泵維持泵滴17例。外滲范圍大小不等,2*2-4*11cm2,外滲時間在輸注21~48h后,外滲部位表現為從穿刺點開始,沿血管走行呈紅色條索狀,局部皮膚紅、腫、熱、痛,有強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溫高,疼痛難忍。嚴重者局部組織發硬,顏色變紫(黑)。
1.2胺碘酮外滲原因
1.2.1藥物刺激性較強
由于鹽酸碘碘酮本身PH偏酸性,靜脈應用對局部血管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超過了血管緩沖的應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謝及滲透壓改變,影響血管內膜正常代謝和功能,從而容易發生靜脈炎。
1.2.2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1.2.2.1一次性頭皮針靜脈穿刺時,沒有按要求以穿刺點為中心向外消毒范圍直徑5cm
1.2.2.2靜脈留置針穿刺時,消毒范圍沒有達到要求的8cm。
1.2.2.3穿刺時皮l膚消毒不徹底仍然留有污垢。
1.2.2.4留置針使用時用透明膠固定,局部皮膚汗液發不出,膠貼更換不及時造成污染。
1.2.3穿刺血管選擇不合理
1.2.3.1選擇過于細小的靜脈(鹽酸胺碘酮對細小的血管刺激性較強,易產生靜脈炎)
1.2.3.2
留置淺表靜脈套管針時選擇血管管徑太小(血管管徑越小,置管反應發生率越高)
1.2.3.3選擇下肢靜脈輸液
因為下肢靜脈有瓣膜,血流緩慢,藥物在下肢停留時間比上肢長,易形成靜脈炎。
1.2.4藥液外滲
1.2.4.1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多次穿刺損傷靜脈可造成藥液外滲。
1.2.4.2輸液過程中針頭移位,致使針頭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藥液外滲。
1.2.4.3穿刺后未見回血或回血不暢,不想再扎一針,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實際穿刺下成功導致藥液外滲。
1.2.4.4各種原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如感染、血管內皮受損、靜脈壓增高致使藥液外滲。
1.2.4.5進針時針尖有藥液殘留,拔針時輸液器開關未完全關閉。方法
1.3 胺碘酮外滲處理
1.3.1氧療(皮膚氧療具體方法,用一封閉的塑料袋將輸液肢體包好,安裝吸氧裝置將氧氣導管末端放入袋內,封閉袋口,氧流量8L/min,氧療時間30min/次,2-3次/d,連續使用2-7天為1個療程,如外滲部位紅腫較重,疼痛劇烈時,氧療后用冰袋間斷冷敷局部,冷敷時避開針眼,以免造成感染,降低皮溫,可減輕疼痛,同時盡量抬高患肢,局部紅腫,疼痛,炎癥可減輕)氧療能使皮膚得到新鮮血液,新鮮氧氣使人體局部組織細胞代謝活動更加活躍,促進體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它不純物質的排泄,調節身體的一切功能,充足的氧氣活躍皮膚及淺靜脈血液循環,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膚富有彈性,靜脈炎盡快痊愈。
1.3.2再用50%的硫酸鎂浸濕的無菌紗布敷于患處,完全覆蓋病變,為避免水份蒸發,可用干凈塑料薄膜包裹紗布后固定,1-2小時后換用新鮮土豆片,土豆片不宜太薄,太薄易干涸,以2-3mm厚為宜,依次交替,50%的硫酸鎂濕敷i可使血管平滑肌松馳擴張血管,防止過敏介質釋放減少對血管的刺激性,‘同時具有高滲作用,能使組織水腫在短時間消退,土豆中富含淀粉,茄堿,各種鹽類,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龍葵素,淀粉可加快藥液吸收,茄堿,龍葵素有緩解疼痛,減少滲出作用。
1.4胺碘酮外滲防范措施
1.4.1加強護士的專業技術培訓和??婆嘤?,嚴格無菌操作,穿刺過程中保證針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內,回血通暢,嚴禁反復穿刺,要避免針頭與血管形成不適宜的角度,導致針面緊貼血管壁,機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痙攣,充血,水腫,造成藥物滲出。穿刺成功前盡量使用空液體,。待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輸液結束后先靜脈推注生理鹽水20ml后再拔針,以減少藥液在局部的滯留時間,拔針時要完全關閉輸液器開關,拔出針頭后不要只按壓皮膚穿刺點,而一定要按壓血管穿刺點,以免藥液沿血管壁針道外滲到皮下。
1.4.2掌握胺碘酮溶液的藥理特點及不良反應,胺碘酮注射液ph值為2.5-4,偏酸性,應溶于5%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應用對血管有較強的刺激性,其作用超過了血管的緩沖應激能力,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同時碘對血管的刺激性很強,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謝和滲透壓改變,導致血管代謝和功能改變,引起靜脈血管,局部皮膚組織無菌性炎癥改變,靜脈注射胺碘酮最好不要超過3-4天。
1.4.3嚴格無菌操作
一次性頭皮針穿刺時,應以穿刺點為中心向外消毒,范圍直徑5cm,留置針穿刺時,消毒范圍直徑8cm,留置針一般使用透明數貼固定,局部皮膚汗液蒸發不出,2天更換一次敷貼為宜。
1.4.4選擇合適的穿刺血管
臨床上一般選用上肢靜脈,因為上肢靜脈管徑粗,走行直,且遠離關節部位,0回流通暢,彈性好易固定,又便于觀察。而下肢靜脈一般不作為注射胺碘酮的靜脈通道,下肢靜脈有瓣膜,靜脈壓較上肢高,血流緩慢,藥液在下肢靜脈停留時間比上肢長,持續作用24h以上易形成靜脈炎,胺碘酮注射液只能單獨注射,而需要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往往需要兩路以上液體,因此持續注射胺碘酮過程中,每4-6小時與另一通路更換一次,可以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條通路,從而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幾率。
1.4.5加強護士的責任心教育,要讓每一位護士認識到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如果護理不當可能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嚴格床旁交接班制度,及時巡視病房,重視患者主訴,嚴密觀察注射部位皮膚情況,注意針頭是否固定牢固,是否移位,脫出,穿出血管造成藥液外滲,注意觀察靜脈是否紅,腫,熱,疼及條索,硬結,是否回血良好,一旦發現有發生靜脈炎的苗頭,應立即停止輸液,用生理鹽水快速滴注,以稀釋靜脈內的藥液濃度,更換靜脈通道并給予相應處理,且不可抱有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繼續輸液。
1.4.6加強患者和陪護的溝通,向患者及陪護詳細介紹胺碘酮注射液的作用和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以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增強患者的自我防護意識,減少肢體活動以防止藥液外滲,當患者發生靜脈炎引起紅,腫,熱,疼等不適癥狀及肢體活動受限時,要傾聽患者訴說并做好心理護理,指導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局部循環,利于靜脈,淋巴回流,減輕腫脹和疼痛,向其講解靜脈炎局部用藥的有效性,消除緊張情緒,緩解精神壓力,爭取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經過以上處理方法,31例根據外滲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長7d均治愈,經隨訪未出現其他癥狀。
2討論
注射用鹽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臨床上常將胺碘酮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對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良性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癥。高濃度胺碘酮溶液靜脈用藥時間與靜脈炎發生呈正態分布,宜采用中心靜脈給藥,因病人害怕,經濟及基層醫院條件等一些客觀因素,而要求在表淺靜脈作穿刺,即使護理人員一再謹慎小心,仍會因藥物、血管等因素出現外滲現象,造成局部組織損傷,由于胺碘酮在臨床上的使用逐漸增多,如有可疑滲漏,即應按滲漏處理,切無輕易放過造成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陳行秀.留置針致靜脈炎原因及護理現狀[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22):24-89
[2]金京星,李艷秋,樸素宙,等.強刺激化療藥物血管外滲的處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7):653
作者單位:
四川省珙縣巡場鎮宜賓市礦山急救醫院 ?64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