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

摘要:分析血標本的采集對血培養準確性的影響 方法2017年8月至2O19年8月,我院的收治并實施細菌臨床檢驗的6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300例。觀察組給予改進后的血標本采集法進行采樣,對照組給予傳統的血標本采集法進行采樣,比較兩組檢驗結果,分析影響檢測準確性的因素。結果 觀察組病原菌檢出62例,分離陽性率60.27%,對照組病原菌檢出30例,分離陽性率10%(P<0.05),觀察組標本污染率為7.67%,低于對照組標本污染率19.33% (P<0.05)。結論:通過傳統血標本采集法與改進后的血標本采集法比較發現,血標本采集法與細菌臨床檢驗準確性密切相關,為了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在實際采血樣過程中嚴格遵守采集規則,專業化采樣。
關鍵詞:細菌臨床檢驗;血標本采集法;準確性,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9-208-01
臨床細菌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具有特殊位置,主要表現在它的高技術性和高嚴謹性,準確表達、報告和解釋結果直接對治療提供可靠依據[1]。但同時高風險性、高干擾性的特點,標本采集、運送等過程中的諸多因素都會干擾檢出率和正確率,細菌培養結果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2]。因此應當加強血液標本采集的專業性和規范化,從血液標本的采集方法、儲存、運輸等方面優化入手,并培養檢驗醫師的嚴謹求實的態度,加強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力支持,確保治療方案的準確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O19年8月,我院的收治并實施細菌臨床檢驗的6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男性160例,女性140例,年齡范圍18-78歲,平均年齡(52.42士12.89)歲;對照組164例,女性135例,年齡范圍19-78歲,平均年齡(52.53士12.67)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學軟件包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學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認知、行動和語言功障礙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血液標本采集前一天進行生化檢查和健康知識宣講。然后對照組采用傳統血液標本采集方法進行血液采集,用商品化培養瓶進行血液收集,根據傳統的血液標本采集法的具體環節:采集部位、血液采集、采集溫度、運送時間、處理檢驗等進行分析,研究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相關因素。此后,對觀察組進行改進后的血液標本采集法進行血液采集,將采集的標本放入35℃的 CO2恒溫培養箱中18-48小時。
1.3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臨床細菌檢驗結果,比較兩組病原菌的檢出和分離陽性率;比較兩組細菌污染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統計,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病原菌的檢出62例 ,分離陽性率為20.67%,對照組病原菌檢出為30例,分離陽性率為10% ,觀察組分離陽性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標本污染菌檢出23例 ,污染率為7.67% ,對照組標本污染菌檢出58例 ,污染率為19.33% ,觀察組污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標本污染率 ,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血液標本采集是臨床檢驗的基礎,而血液標本采集方法是否正確和專業是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之一[3]。血液標本采集、標本送檢、標本存放等出現問題,那么血液標本采集質量將受到干擾,將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導致臨床診斷治療不準確[4]。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發現:通過改進后的血標采集法,觀察組的血標本中細菌分離陽性率為20.67%,通過傳統血標本采集法,對照組的血標本中細菌分離陽性率為10%,顯然觀察組的細菌分離陽性率高于對照組(P<0.05),
說明改進后的血標本采集法采集血樣,病原菌檢出率更高,檢測結果更準確。觀察組的細菌污染率為7.67%,對照組的細菌污染率為19.33%,觀察組細菌污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細菌污染率(P<0.05),充分說明改進后的血液標本采集方法使得標本受到細菌污染的機率更小,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影響更小。改進后的血液標本采集法應用于臨床檢驗,檢驗結果更準確,對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支持。
本文將影響血液標本采集準確性的相關因素整理統計如下:①標本儲存與運送因素。細菌最容易滋生繁殖的溫度是在20℃-45℃之間,當采集完血液標本,沒有及時送檢,在室內放置時間過長,會導致血液標本中的溶酶類細菌死亡、消失,血糖濃度減低、血鉀濃度增高,需要等待檢測的血液標本,放置在0-4℃的冰箱內,但保存時間不宜過長,不能超過1小時,長期溫度過低會導致細胞分解和死亡,所以對需要送檢的血液標本應當放在溫度為35℃的二氧化碳孵箱中保存,避免過高過低的溫度對標本中細菌的影響。②采集部位不當因素。在很多采血檢驗科護理人員為了方便省事會選擇直接從輸液通路中同一血管或同一手臂采取標本,這樣的血液標本中白細胞、血鉀、血鈉、血糖等升高,對實際檢驗標本檢驗結果造成干擾。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應當避免輸液通路采血,輸液的患者應當在輸液后2小時采集,采集施針的對側手臂上肢部位。采集前做好局部消毒,做好出針出血預防工作。③標本溶血因素。血流流入試管速度過慢或各采血管順序不對,都會導致溶血,標本溶血情況會導致組織細胞損傷、血液成分改變、影響紅細胞計數、血清鉀、轉氨酶等多項指標的檢測,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扎針要一針見血,避免反復扎針出現血腫;加入抗凝劑的真空管,需要立即顛倒混勻3-6次,動作輕緩,避免動作過度用力。.④血培養污染因素。血培養污染主要原因有采集血樣前皮膚消毒不徹底,血液容易受到皮膚表面菌群的污染;留置導管長期暴露在皮膚外界,容易造成菌叢依生,采集血樣通常從這些留置導管處采集,細菌也就被帶走而被培養出來。通過上述因素發現在實際采集血液標本中,醫護人員應當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爆出嚴謹求實的態度,嚴格遵守血液標本采集的相關流程,做好采集部位選取、采集部位徹底消毒、扎針專業、采集時間合理、采集順序正確,采集好的血液標本及時送檢、如需等待檢測的血液標本應當正確儲存。
綜上所述,通過傳統血標本采集法與改進后的血標本采集法比較發現,血標本采集法與細菌臨床檢驗準確性密切相關,為了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在實際采血樣過程中嚴格遵守采集規則,專業化采樣。
參考文獻
[1]趙綺,李媛媛.臨床細菌檢驗中PCR檢驗法的準確性分析[J].幸福生活指南,2019,000(014):P.1-1.
[2]林君.PCR檢驗法和細菌培養法用于陰道細菌檢驗的效果觀察及對陰道細菌分布情況的檢驗準確性分析[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06):56-56.
[3]艾合麥提江·凱賽爾,努爾阿力亞·艾合買提.臨床細菌檢驗中PCR檢驗法的準確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029(010):146.
[4]李艷.血標本采集法對細菌臨床檢驗準確性的影響因素研究[J].健康之友,2020,000(006):7.
作者單位:
云南省老年病醫院 ?云南昆明 ?6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