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列曙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區陳毅、粟裕、譚震林指揮的華東部隊(開始稱新四軍,1947年1月21日改稱華東野戰軍,1949年2月9日改稱第三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武裝247萬余人,其中俘虜147萬余人,含數千名高級軍官。為執行“寬待俘虜”(1)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頒發《關于優待俘虜問題》的命令,在其后的相關文獻中都沿用“優待俘虜”的概念。1937年10月25日,毛澤東在會見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首次使用“寬待俘虜”的概念,并把它作為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但此后,仍然普遍采用優待俘虜的概念。1948年1 月26日,劉少奇在《關于目前形勢及處理俘虜問題的報告》中重提人民軍隊的俘虜政策,用一句話講就是寬待俘虜。根據劉少奇閘述的精神,新華社總社于 1948年8月4日通知各地,今后對于俘虜只能稱“寬待而不能稱優待”。此后,我軍都采用寬待俘虜的提法。由于“寬待俘虜”和“優待俘虜”的內涵是相同的,本文尊重當時的用法。政策,遵照中共中央“應尊重其人格,避免用俘虜”“字樣”(2)《中共中央對俘虜工作指示》(1946年1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 :《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18冊,無出版項,第233頁。的指示,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率先成立“解放軍官訓練團”(通常習慣稱高俘團)。原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沈醉曾感慨地贊賞陳毅這一“招”真高明,認為“解放軍官訓練團”比“解放軍軍官訓練團”只少了一個“軍”字,一下子就把稱為“解放軍官”的國民黨高級戰俘的人心爭取過來了,“這充分說明了陳毅等華東部隊領導人政治智慧的高人一籌”。(3)夏繼誠 :《終局:國民黨高級戰俘團真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江靖宇歷任“解放軍官訓練團”政委兼副團長、“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團長兼政委,關于江靖宇與“解放軍官訓練團”的研究,尚屬首次。(4)《黨史縱橫》2015年第1期載劉子君著《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俘虜軍官大改造》一文,沒有專門論及華東戰區“解放軍官訓練團”。涉及到的文章有于岸青著《美國女記者采訪“解放軍官招待所”》一文,載 《大眾日報》 2019年12月14日。感謝于岸青記者無私提供的1946年4月3日、22日《大眾日報》電子版及幫助核實有關軍官團舊址的地名。本文擬以江靖宇在軍官團的活動軌跡為視角,考察其創建發展“解放軍官訓練團”的一系列實踐舉措,以期揭示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區人民軍隊改造國民黨軍高級軍官俘虜的歷史事實,深化、細化我黨我軍執行俘虜政策的研究,彰顯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文明之師、仁義之師的王者風范。
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全國解放區的進攻,中共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各解放區軍民對國民黨軍事進犯堅決反擊,其中山東部隊和新四軍一部于1945年10月到1946年1月為阻止國民黨軍在日偽軍接應下沿津浦路北進華北而進行的津浦路戰役,俘虜國民黨軍官兵12580人。如何處理國民黨軍大批俘虜?根據194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關于“一切精壯士兵,均加爭取,補充我之部隊”,“一切官佐,均加爭取”,“一律不放回”(5)中央檔案館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頁。的方針和華東的實際情況,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陳毅和山東軍區副政委黎玉于12月8日作出關于俘虜處理辦法的若干補充規定。1946年1月6日華東局和新四軍政治部規定了對俘虜軍官的處理辦法,初步形成了分層管理模式:對俘虜的士兵,經過教育后絕大部份補充到人民軍隊;對俘虜的軍官,按照尉、校、將官,分別由教導隊、解放軍官訓練團進行教育改造,將官也可由軍區聯絡部門個別處理。
1946年1月10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以下簡稱軍官團)(6)關于軍官團名稱,有多種說法,經作者考證,應為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在山東臨沂縣梨行村成立,收容了被俘的國民黨軍軍官285人、隨從22人、家屬5人,共計312人。其中“有曾任軍長、旅長、旅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等職的將級軍官五名”,尉官72人,校官208人,“他們來自十余個單位:‘三十三集團軍’、‘十五集團軍’、‘五路軍’、‘暫一旅’、‘十九集團軍’、‘三十三師’、‘三十六師’、‘東北挺進軍’、‘招募總處’和‘十七縱隊’等。”(7)伊兵:《軍官團訪問記》,《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1948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處俘機關的組織各地名目不一,今后統稱:解放軍官教導團,冠以各戰略區名號。”(8)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教研室編 :《軍隊政治工作歷史資料》第11冊,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25頁。可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較之中央的規定要早2年多。
軍官團由新四軍第一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張云逸兼任團長,華東局“國軍(后改為敵軍)工作委員會委員”江靖宇任政委兼副團長。由于張云逸經常在前線指揮作戰,江靖宇實際負責軍官團的全盤工作。此前,江靖宇任皖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他是奉命率領皖江抗日根據地“縣以上干部和民主人士百余人”(9)《張愷帆回憶錄》,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頁。跟隨新四軍第七師從皖江地區北移到山東的。1945年12月,江靖宇肩負著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的重托,來到山東省臨沂縣梨行村,負責籌建軍區直轄的軍官團。軍官團除團長、政委、副團長外,還有教育長劉述周(不久調往郝鵬舉部任聯絡代表)、教導總隊隊長朱鎮山。軍官團下設四個科:組織科,科長李可夫;調研科,科長諸葛慎,副科長周邁;宣教科,科長崔思權(1946年冬犧牲,由周邁接任);行政科,科長葉樹槐,副科長肖須云。軍官團有兩個運動場,有籃球、排球設備,大操場上搭著一個露天舞臺,軍官團在這里開過多次晚會,還有“門診所,其設備超過一般機關的規模,藥品也相當充實。此外還有一個擁有上千冊圖書的閱覽室和一個澡堂,一個合作社性質的軍民食堂。”(10)《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美國記者羅爾波兩次訪問軍官團,對軍官團贊佩不已。為執行國共兩黨的“停戰協定”, 1946年4月上旬我軍單方面決定釋放全部俘虜軍官,解放軍官訓練團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
1946年5—6月間,國民黨駐山東部隊企圖攻占津浦路北段和膠濟路沿線,割斷渤海、冀魯豫、魯中解放區的聯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對進犯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反擊,自6 月7—16日,在德州、張店、膠縣等地共俘虜2.3萬人。(11)《德州市志》,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507頁。7月13日,華中野戰軍為反擊國民黨軍進攻,發起蘇中戰役。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僅首戰宣(家堡)泰(興)就俘敵3200余人(12)高艇、董鈺編著 :《粟裕大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頁。,再戰如(皋)南又生俘6000余人。(13)陳廣相 :《江海激浪: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九軍征戰紀實》,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頁。面對眾多俘虜,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進一步完善分層管理模式:尉官,分別由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俘虜管理處負責管訓;校官、將官,經收容整理后,送后方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教育改造。
1946年7月,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在山東沂南縣留田村(14)一說“劉田莊”,經作者考證,應為“留田村”,屬沂南縣張莊鎮。成立。高級軍官團主要收容了蘇中戰役和膠濟路保衛戰俘虜的國民黨軍將校級以上軍官300余人,“其中有德州中將司令官王繼祥、少將整編旅長冼盛楷等”。(15)丁予 :《華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簡況》,沙慕、吳建平等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敵軍工作》(資料集),1993年印刷,第380 頁。高級軍官團由江靖宇任團長兼政委。軍官團下設:人事科,徐唯實任科長;調研科,科長鐘望陽;宣教科,周邁任科長;行政科,葉樹槐、王海天任正副科長。朱鎮山任教導總隊隊長。總隊下設大隊、中隊,其中第一大隊隊長朱寶珊、第二大隊隊長羅恒、第四大隊隊長楊海清,都是經過“解放軍官訓練團”教育改造后參加人民軍隊的軍官。
此外,還成立了華中軍區解放軍官教導團。1947年2月19日,隨著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成立,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俘虜管理處,合并成立華東野戰軍俘虜管理處。
1947年1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的重點進攻,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及華中軍區番號,組成華東軍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改為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以下簡稱高級軍官團)。與此同時,該團奉命轉移到利津縣的南望參(16)一說“南旺村”,經作者考證,應為利津縣“南望參”。,以防不測。
在僅有一個警衛連和管教干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為了完成押解500余名高級軍官戰俘轉移的艱巨任務,江靖宇制定了轉移預案,得到軍區政治部批準。他還派教育長劉述周(兼管財務工作)到軍區領取行軍作戰地圖和全團3個月的生活費,為這次轉移作了充分準備。1947年2月13日,高級軍官團在團長江靖宇率領下,押解戰俘500余人,從沂南縣留田村出發,開始轉移。在轉移途中,上有敵機偵察掃射,下有敵兵追擊,當時正值春節前后,他們頂著凜冽的寒風,冒著鵝毛大雪,日夜兼程,沿沂蒙山西行,經費縣上冶鎮,在大汶口過鐵路,經肥城,從平陰渡黃河,再從茌平、禹城過鐵路向東,經臨邑、商河、惠民等地,獨立作戰,粉碎了敵人圍堵攔截,歷時22天,行程1000多里,沒有逃跑一個俘虜,沒有犧牲一個同志,“高級軍官團全體干部戰士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怕犧牲,依靠地方武裝、民兵和廣大革命群眾的支持,終于順利地完成了這次轉移任務”,“受到上級的嘉獎”(17)沙慕、吳建平等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敵軍工作》,第 381頁。,并于3月初勝利地到達目的地——利津縣的南望參。
值得一提的是,隊伍行至費縣上冶鎮附近的一個大沙灘時,突然遭到敵機襲擊,一個俘虜中彈身亡。對于死者后事,江靖宇團長不顧行軍的疲勞和個人安危,親自出面與當地政府聯系,給死者買了棺材進行安葬,體現了人民軍隊的人道主義精神,也爭取了高級軍官俘虜們的人心。在南望參,高級軍官團增設保衛科,曹俊梧任科長。7—8月,經過上級批準,釋放了一批俘虜,又“有萊蕪、孟良崮等戰役俘虜的校級以上軍官,陸續送到軍官團來,這時人數已達到約五六百人”。(18)房列曙 :《訪問朱莉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7月10日。朱莉,江靖宇夫人,時任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保衛科干部。
解放戰爭時期戰略進攻階段到來后,華東軍區除了“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以外,還有膠東、魯中、濱海軍分區解放軍官教導隊、東線兵團俘虜管理處等。
1947年9月,華東局根據中央指示,為適應斗爭形勢,決定大批釋放戰俘。為此成立了華東區戰俘處理工作委員會,揚帆為書記,委員有陳同生、江靖宇(軍官團團長)、金厚初等,統一領導高級軍官俘虜的處理工作。12月,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與濱海軍分區解放軍官教導隊合并,組成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教導團”,江靖宇調回華東軍區,此后任南下先遣隊政治部副主任等職,揚帆回社會部工作。“高級解放軍官教導團”由團長季方、政委陳同生、教育長楊西光等負責領導,機關駐地在山東渤海區惠民一帶,下轄4個分團。華東野戰軍以及各縱隊亦設有俘虜管理機構。
在組建“高級解放軍官教導團”的大會上,江靖宇回顧了“解放軍官訓練團”的創立發展,總結了管理、教育、改造國民黨軍高級軍官俘虜的經驗,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1946年1月10日,解放軍官訓練團成立,收容285名國民黨俘虜軍官。經過集體討論,江靖宇制定了管理、教育、寬待并施,攻心為上的方法。
軍事管理,不是采用“集中營”的方式,而是文明管理,對俘虜的看守,只有一個警衛連。在加強警戒、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允許戰俘在警戒線內自由活動。“學員們的寢室都很整齊清潔,寢室是借用的民房,跟老百姓很接近,居民關系很好,每當學員下課和散會歸來,就在檐下跟老百姓‘啦呱’,也常參加老百姓各種集會,藉以了解解放區的情形。”(19)②④《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為了加強警戒,江靖宇親自和地方黨組織、地方武裝力量取得聯系,采用軍民聯防辦法。
在解放軍官訓練團初期,發生過戰俘逃跑的事件,其善后處理也是寬宏大度的。當時,在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的原國民黨軍暫編第一旅旅長李樺和他的僚屬政治主任陳曉曦、團長汪振遠和饒光奎攜帶妻子逃跑,陰謀敗露后,女眷未能逃跑。江靖宇沒有拿他們3人女眷當人質,但對他們的不辭而別非常遺憾。李樺等4人逃到徐州后給江靖宇寄來一封信,內稱:
江副團長:
弟等此次不辭而去,實因老父母流離失所,為照顧計,出此下策,刻已平安抵徐州。數月以來,多蒙照顧,容當后謝。
敬候!
時安 各科長代候不另
弟李樺、汪振遠、饒光奎、陳曉曦同上
四月一日
江靖宇說:“在未得這封信之前,我們為他們的安全異常的焦慮,我們一得到這封信,知道他們的地址,就派他們的舊部屬安成攜帶他們的眷屬送到徐州去,并給他們帶了一封回信去,希望他們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總目標下共同努力。”(20)②④《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不久,陳毅到徐州參加“三人小組”談判,“李樺等人聞訊后,親自登門到陳毅住處拜訪,盛贊我黨我軍寬宏大度、優待俘虜的政策。此事在徐州傳為美談。”(21)南京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印 :《華東軍區 第三野戰軍敵軍工作史》,1994年印刷,第21頁。
在軍事管理為主的前提下,江靖宇還采用俘虜“自愿自治”為輔的方式。軍官團下設總隊,“總隊長以下的中隊長、區隊長等干部,均自學員中產生”。(22)②④《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軍官團成立總俱樂部,由宣教科干部丁予任主任,下設學習、生活、文體委員會,委員均由俘虜擔任,由俘虜們民主選舉產生。例如生活委員會管理伙食,伙食積余也由俘虜自己討論處理。(23)《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敵軍工作》,第 385頁。
對俘虜的審查了解和調查研究,也在江靖宇領導下,以管教干部為主,并由俘虜配合來做。國民黨軍官被俘虜后,一般都害怕被殺頭,故有的改名換姓,有的不報實際職務,以小代大。對此,江靖宇反復宣傳我黨我軍不殺俘虜的政策,打消俘虜隱瞞身份害怕殺頭的顧慮,同時注重審查和調研工作。審查,就是全方位核實每一個俘虜的真實身份,包括真實姓名、出身、職務、主要經歷、政治面貌、家庭人員、社會關系等。調研,就是全方位了解敵軍編制、武器裝備、戰斗力、思想情況,特別是主要軍官的政治態度、出身、經歷、親朋好友的關系等,以便我軍打入敵人內部,進行策反工作。
寬待俘虜和瓦解敵軍是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
尊重俘虜人格,這是寬待俘虜政策的內容之一。在管理活動中,江靖宇要求我管教干部文明管理。不準打罵、譏諷俘虜,不準張口“反動”、閉口“頑固”地訓人,不準稱“犯人”,切實做到不稱“俘虜”稱“解放”,俘虜自稱學員,以體現不傷害俘虜的自尊心和對俘虜人格的尊重。在學習討論中,江靖宇從不拒絕俘虜不同意見的提出,俘虜有說話和不說話的自由。在山東萊蕪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軍嫡系部隊第77師230團3營少校營長王泰秋說:江靖宇等領導人“都是知識份子,政策水平高,政治修養很好的領導干部,在身份地位上,我們和這些高級干部懸殊很大的,可是他們總是待人和氣,說話講理很有分寸的人,看不出有以戰勝者自居的傲慢姿態對待我們的。”“對這方面給我的印象至今難以磨滅,真是值得稱贊和學習的榜樣。”(24)王泰秋 :《解放軍軍官訓練團和蔣軍“愛國軍人招待所”見聞 》,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第178—179頁。
不搜俘虜腰包,也是寬待俘虜政策的內容。人民軍隊執行了這一政策,但也有個別人把俘虜的東西“弄光了”,“民兵解俘虜弄得最多”。“為了此事在軍官團付了很大心血,不好說服他們。”(25)南京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印 :《華東軍區 第三野戰軍敵軍工作史》,第187頁。為了糾正這一缺點,俘虜被“弄光了”的東西給予賠償。對于俘虜的私人財產,如“黃金和偽鈔票等”,“代為保管”,立有“收據”。(26)鄭重之 :《第一快速部隊被殲經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9輯上冊,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頁。具體方法是:一人一個財產袋子,寫著俘虜姓名、年齡、職務。其私人財產分別裝入袋子里,附有財產三聯單,軍官團、管教干部和俘虜本人各執一份。俘虜需要用錢時可提出申請,由管教干部從他的財產袋子里取出若干,到解放區渤海銀行兌換成解放區的流通貨幣,兌換的收據由俘虜本人審核簽字以后,放入他的財產袋子里。釋放時,俘虜的私人財產如數歸還。王泰秋以釋放時的私人財產如數歸還的親身經歷,完全證實了不搜俘虜腰包“不是騙人的宣傳”。(27)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第181頁。
給俘虜軍官和人民軍隊干部同樣的生活、醫療待遇,是寬待俘虜政策的又一內容。在解放區遭受國民黨封鎖、物資奇缺、軍民生活十分困難、軍官團管教干部自己種菜的情況下,“堅決執行優待俘虜的政策,俘虜的伙食標準相當于我團以上干部的待遇。吃的方面,主食,俘虜均優待吃細糧,副食有菜有肉,星期天還改善伙食,每人每月發15包香煙,冬天加發棉大衣。在戰火紛飛、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對俘虜傷病員,盡一切力量給予醫治。體現了革命的人道主義。”(28)房列曙 :《訪問朱莉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7月10日。又據記載:“軍區對他們的物質生活是異常優待的,津貼之高,飲食的豐美,是在以‘尚儉為德’的解放區軍隊里所僅見的:將級月薪北(海)幣一百二十元,校級八十元,尉級四十元,香煙、理發、被服、鞋襪、日用品、膳食、眷屬生活等等,均由軍官團負責發給,伙食也特別優待,每餐都是面食,每日菜金五元,將級八元,而團部工作人員卻只有三塊錢的菜金。”(29)《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為了大家吃得飽、吃得好,由學習人員民主組織了膳委會,負責管理自己的伙食。星期天或節日,按學習組的實有人數,由公家發給每人豬肉半斤、白面一斤、大白菜或韭菜半斤,給各組自己配制包子、餃子、花卷、面條和蔥油餅等。”(30)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9輯上冊,第488頁。
對俘虜的國民黨軍官家屬也給予優待。準予其夫妻同居,生活在一起,也可以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其子女的生活費,與管教干部子女的生活費完全一樣。這些優待,使她們轉變了看法。
政治教育,攻心為上,力爭高級軍官俘虜們“從思想上向人民繳械投降”。
作形勢、政策報告,共謀和平民主的實現。江靖宇作報告,主要是講形勢、講政策、講前途,尤其是講俘虜今后的前途,這些都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講形勢,主要講人民軍隊取得蘇中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等戰役的勝利,講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粟大軍挺進魯西南以及我軍在全國戰場的勝利,闡明國民黨必敗、共產黨必勝的道理,使俘虜軍官們對形勢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他還引證《人民日報》公布的材料:“內戰十個月,已有136位將級長官被俘,14位將級長官擊斃,92個旅(師)被殲滅。蔣軍到處孤立被困,東北、華北、西北各戰場解放軍已開始反攻,千軍萬馬勢如潮涌,全國人民反內戰反饑餓民主運動已達高潮,蔣家獨裁政府垮臺只是時間問題,希望你們辨明是非利害,以和平為重,以軍心和民意為重,當機立斷,共謀和平民主之實現。”(31)《人民日報》1947年8月5日,第1 版。他還通過大量事實,說明什么是民主,蔣介石集團是民主的反對者,中國共產黨是民主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站在民主方面,蔣介石集團站在反民主方面。講政策,主要講優待俘虜政策和人民軍隊對待國民黨軍官兵的政策。江靖宇說:“優待俘虜的政策,就是不殺俘虜,不侮辱俘虜,不沒收俘虜的私人財產,對傷病員給予治療,給俘虜以和人民軍隊干部戰士同樣的生活待遇,俘虜經過教育改造后,在一定情況下可以釋放回家等。”(32)房列曙 :《訪問朱莉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7月10日。他還反復講和平、自衛、寬大、合作四大政策是華東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官兵的態度和主張。講前途,就是講共產黨必勝、人民必勝是中國的光明前途,要求俘虜軍官真正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重新做人,共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他還“聘請省政府馬副議長、薛秘書長、政治部舒(同)主任、以及各機關負責同志等擔任教授”(33)《軍官訓練團舉行畢業典禮》,《大眾日報》1946年4月3日,第1版。,還經常“約請陳毅、張云逸、羅炳輝”、“軍區聯絡部長劉貫一”,“向俘虜們作報告,開座談會,進行形勢、政策、前途教育”。(34)南京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印 :《華東軍區 第三野戰軍敵軍工作史》,第20頁。
學習討論,不拒絕不同意見。遵照中央軍委關于被俘的“將級軍官則采取座談討論與自由談話,及多閱讀書報等教育方法”(35)中央軍委《關于釋放俘虜軍官的方針》(194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第9冊,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頁。的指示,江靖宇組織俘虜軍官分組學習或者自學。學習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論聯合政府》以及《解放日報》的有關社論或文章等。軍官團設有上千冊圖書的閱覽室,軍官團下屬的大隊也有“圖書室,陳設百多本圖書,圖片。新華書店也派來一個流動書店供應各種書刊文具紙張”,為學員學習提供了條件。“每個月出墻報一期,寫學習心得體會,寫詩歌雜感等。”(36)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第179頁。榮英魁說:“學習中,我體會出共產黨完全為人民,與國民黨迥然不同,深有感觸。”(37)榮英魁 :《我在起義前后》,邵陽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邵陽市文史資料》第6輯,1986年印,第144頁。江靖宇曾說:“這些國民黨軍官,極大多數瞧不起我們新四軍,認為他們之所以成為俘虜,純屬新四軍僥幸。說他們武器好、訓練好、素質好,而你們是土八路。他們不但不服管,還好鬧事,有些死硬派公然叫嚷,不成功便成仁,要殺要剮隨便!”(38)蔣柳清 :《中共鋤奸保衛史記》,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版,第212頁。針對這種情況,江靖宇采用座談討論的方法,讓大家積極發言,鼓勵大家講真話,通過激烈爭論,明辨是非。例如,他組織座談會,討論人民軍隊取得棗莊戰役、萊蕪戰役勝利原因,特別是通過魯西南戰役我山東、華中野戰軍一次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整編師和成功殲滅國民黨軍隊機械化兵團的討論,說明人民軍隊取得勝利是歷史的必然,而非“僥幸”。又據記載:“訓練團負責人,是嚴格遵守民主主義精神的,在任何討論會中,從不拒絕任何不同的意見的提出,因此每次引起熱烈的爭論,但在每次爭論中,總是真理戰勝錯誤。”(39)《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經過討論,大多數戰俘轉變了原來觀點。
個別談話 ,轉變俘虜軍官的觀點和態度。江靖宇遵守民主主義精神,針對個別情況,有的放矢地做俘虜思想轉化工作。一方面,他組織管教干部分別找俘虜軍官進行面對面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多次與俘虜談話教育。例如,他曾分別與原守備德州的國民黨軍第一縱隊中將指揮官王繼祥、原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92旅副旅長冼盛楷多次談話,以政策攻心,消除其敵對情緒和對我黨政策的疑慮,告誡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要是執迷不悟,堅持反動立場,與人民為敵,決不會有好下場,希望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珍惜自己的前途,真正做到“從思想上向人民繳械投降”。(40)⑧房列曙 :《訪問朱莉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7月10日。經過個別談話教育,許多戰俘愿意暴露問題,也便于有的放矢地解決其思想問題,不同程度地轉變了他們的觀點和態度。
重視文藝活動,弘揚主旋律。軍官團“每周還舉行一次文娛晚會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時由學習人員組成的簡短歌曲表演,有時由軍區派來的電影和話劇,如表演《白毛女》等有名歌劇。”(41)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9輯上冊,第488頁。軍官團還成立了一個劇團,吸收一些有技藝的戰俘及女眷參加話劇或京劇的表演。“曾演出控訴山東大店活閻王的《一筆血債》,還演出京劇《大英忠烈》,觀眾既有戰俘也有當地群眾”,“反映很好”。(42)沙慕、吳建平等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敵軍工作》,第 385 頁。既活躍了軍官團的文藝生活,又弘揚了進步文化的主旋律。
參觀考察解放區,思想大變樣。1946年4月4日,江靖宇率領解放軍官訓練團的學員“參觀了山東解放區的心臟——臨沂各機關和山東大學”。(43)《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 ,第1版。此后,他又率領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的學員參觀山東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等。俘虜軍官通過到山東解放區考察,眼見解放區通過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真正改善了民生,人民當家作主,他們仿佛換了一個人。原國民黨軍第一縱隊中將指揮官王繼祥贊美“解放區的老百姓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都翻身了,大家過著自由、富裕的生活,這里沒有盜匪,沒有乞丐、娼妓、二流子”。原國民黨軍九十九旅旅長朱志席在1947年元旦賦詩一首:“往年此日祝新喜,尤在昏天黑地時,獨喜今朝成別樣,齊聲歌頌解放區。”(44)《群眾》雜志周刊(上海版),第14卷第8期,1947年2月23日出版,第14頁。在“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改造的王泰秋通過參觀解放區,“對國民黨的腐朽沒落已失掉民心的事實自己是清楚了”。(45)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廣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第180頁。
組織俘虜軍官家屬訴苦,促進俘虜軍官思想轉變。陳毅軍長說:國民黨軍官“槍桿子是他的命,黃金是他的命,太太是他的命”。“做他們高級將領的老婆太太們的工作,把他們的老婆太太做過來”,“能起很大的作用”。(46)南京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印 :《華東軍區 第三野戰軍敵軍工作史》,第324、326頁。為此,江靖宇向俘虜軍官的妻子們宣傳我黨解放婦女、保護兒童的政策,啟發她們的覺悟,再由她們做自己丈夫的工作。1946年3月8日,解放軍官訓練團組織“三·八”婦女節慶祝會,俘虜軍官“太太”崔毓芝、吳淑琴、黃文麗等用自己被迫當妓女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國民黨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訴說了婦女受剝削、受壓迫、受凌辱的血海深仇。她們說到了解放區才獲得新生,積極要求進步,重新做人。釋放俘虜軍官時,她們不但主動要求留在解放區工作,而且動員自己的丈夫也留在解放區工作。(47)⑧房列曙 :《訪問朱莉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7月10日。
在江靖宇正確領導和大家共同努力下,軍官團、高級軍官團的各項工作都做得很認真,取得了成效。經過教育、改造,俘虜軍官們的靈魂深處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俘虜軍官的原有立場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動搖。一般來說,嫡系比較頑固,轉變得慢些;旁系轉變得快些;有少數很頑固,但隨著劉鄧大軍打進大別山、陳粟大軍挺進魯西南以及我軍在全國戰場的勝利,眼看蔣介石集團的大勢已去,也開始動搖。
擔任過少將旅長××說:“咱們過去做的都是傷天害理的事,今后就一定要跟著共產黨走,共產黨是我們‘生死人肉白骨’的大恩人,他把我們從法西斯魔鬼手里解放出來,使我們得以重新做人,我已決定留在解放區工作了。”(48)⑦《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原國民黨軍第一縱隊中將指揮官王繼祥稱:1946年6月放下武器,是他們“因禍得福”的第一天,當他回憶到過去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向解放區進攻時,他情不自禁地大聲高叫:“我們以前是受人欺騙了”。最后他“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來勖勉同仁。(49)《群眾》雜志周刊(上海版)第14卷第8期,1947年2月23日出版,第14頁。原國民黨整編第26師校級軍官高原,在南望參釋放后回家鄉務農。1949年5月,高在南京浦口巧遇時任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第一大隊干事成韌,高以敬仰的心情拜托成韌代為問候江靖宇團長,說江團長是他獲得新生的大恩人。(50)房列曙 :《訪問成韌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5月25日。成韌,時任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一隊干事。
俘虜軍官寫材料,揭露國民黨內幕,是立場轉變的又一表現。如桂系部隊有個團長覃應機就提供了廣西部隊李宗仁、白崇禧軍隊的內幕和派系矛盾的情況,表示“要與李、白斷絕關系,走光明的道路”。交警總隊少將總隊長陳崇威寫了國民黨軍運系統特務活動的材料,許多政工人員寫了國民黨軍的政工組織機構、歷史沿革、反動活動等。帶兵官及參謀人員寫了部隊的番號、編制、兵力、裝備、戰斗特點等。江靖宇根據審查材料和俘虜軍官寫的材料,安排調研科鐘望陽、李瓊負責保管、摘錄和編寫,寫成《國民黨部隊政工》《國民黨軍隊特工》《桂系軍閥部隊概況》等資料,上報軍區聯絡部門,“對我軍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了解和掌握敵情起到了參考作用”。(51)南京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印 :《華東軍區 第三野戰軍敵軍工作史》,第78頁。
在對敵政治攻勢中發揮了作用。軍官團將經過審查核實的俘虜軍官的姓名、部隊番號、職務、簡歷、在何處放下武器及現在生活狀況、來解放區的觀感等,上報給軍區聯絡部門,供給我們的延安廣播電臺,分別在延安、大連、東北、邯鄲等地,天天廣播。《群眾》雜志周刊上海版和香港版,分別設《介紹被俘國民黨軍軍官》專欄,轉載延安廣播電臺的廣播內容。例如,《群眾》雜志周刊上海版,介紹了1946年9月在蘇中戰役中被俘的129名國民黨軍軍官的姓名、職務、年齡、籍貫等,其中將校級軍官,均按規定收容在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教育改造。還刊登了在蘇北宿(遷)沭(陽)及魯南棗莊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軍軍官寫給家屬“報告平安”的家書。第69師中將副師長饒守維致其妻傅芳稱:“此間對我優待備至,望勿為慮,但望和平早日實現。”第83師19旅57團上校團長郞雄飛、第26師169旅少校團副錢忠禎等多人,也紛紛寫信給其家屬,“報告自己在解放區愉快的生活狀況”。(52)《群眾》雜志周刊(上海版),第14卷第4、5期合刊,1947年2月4日出版,第40頁。上述媒體的播音和文字,震驚了全中國,甚至震驚了全世界,使蔣介石十分頭痛。
釋放一批俘虜軍官,在策反中發揮重要作用。遵照中央軍委關于“校級軍官可以進行三個月教育”,“將官進行半年教育后,擇其好者個別釋放”(53)《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第9冊,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頁。的指示,1946年3月7日,解放軍官訓練團釋放校官18名、尉官3名、家屬3名。4月6日為執行國共兩黨的“停戰協定”,釋放全部俘虜將官2名、校官189名、尉官69名、眷屬2名、隨從22名,每人發給1500元至1.2萬元不等的路費。(54)⑦《大眾日報》1946年4月22日,第1版。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于1946年10月至1947年底,先后釋放俘虜軍官約1000人。釋放前的準備工作如下:
一是寫自傳。江靖宇要求俘虜軍官主要撰寫從事反動職務的內容,認識并批判自我。這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方法,有助于進一步轉變他們的立場和觀點,也有助于了解他們的轉變情況。
二是訂立功計劃,表示棄暗投明,歸順人民。江靖宇對技術兵種軍官,當即爭取參加我軍作軍事教官。對高級軍官俘虜,號召他們回去后宣傳解放軍的政治主張和優待俘虜政策,不要再為蔣介石拼命,或在戰場上相機起義投誠。
三是重點物色策反對象,建立情報工作關系。江靖宇注重吸收俘虜軍官參加“中國革命軍人同志會”、“中國民主協會”等進步組織。對表現特別好的、級別比較高或有特殊社會關系的則發展為中共“特別黨員”,詳細填寫表格,履行審批手續,并秘密、莊嚴、個別地舉行入黨宣誓。對這些對象,分別告訴他們在國統區和戰場上與我們取得聯系的方法,重要對象還建立有秘密聯絡號碼。這樣做的結果,使他們覺得自己得到了共產黨的信任,感到光榮,開始考慮重新做人并發揮重要作用。當時軍官團稱這項工作是向國民黨開辟第二戰場,為分化瓦解國民黨軍、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方針服務。
四是舉行畢業典禮。例如:1946年3月31日,江靖宇主持“解放軍官訓練團”的畢業典禮,陳毅軍長、政治部舒同主任及聯絡部劉貫一部長均參加、發表講話。美國合眾社記者羅爾波也隨之同往講了話。陳毅軍長致訓詞稱:“今后各位不問在那兒工作,或做那種工作,只要站穩和平民主的立場,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做任何工作。”來賓美國記者羅爾波說:“人民的力量終久是不可戰勝的。”舒同主任致詞稱:今后各位要“明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且是要真真的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言行一致”。(55)《大眾日報》1946年4月3日 ,第1版。畢業手續辦完后,軍官團派干部分批護送他們出境。
原國民黨第26師16旅中校副官主任張寶珍,1947年1月4日在棗莊戰斗中被人民軍隊俘虜,后來編入華東軍區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第三大隊八隊學習。8月27日,被發展為中共“特別黨員”。9月上旬,“張寶珍回到河南任國民黨第三縱隊司令部上校副官處長,聯合另一位被釋放的戰俘、曾任三師團長的趙振球,策反該部百余名官兵和下屬4個營起義,投向我河南陜川軍分區。”(56)蔣柳清 :《中共鋤奸保衛史記》,第215頁。原國民黨聯勤第四兵站(濟南兵站)少將代理總監尹錫和被俘后經軍官團教育改造,表示愿意立功贖罪,后來與我地下黨員呂方東一同返回杭州,策反國民黨聯勤總部在杭州的303軍用汽車修理廠,結果全廠拒絕執行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命令,將所有機器、設備、資料、檔案以及槍支彈藥等完整無損地移交給人民政府。(57)④沙慕、吳建平等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敵軍工作》,第 388 、387頁。國民黨軍上校團長程云鵬進入在留田村的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后,編入第一大隊,經教育改造合格釋放后,回到國民黨部隊。1948年7月,他向我軍提供了關于濟南、徐州、蚌埠一帶國民黨軍隊的軍事情報,價值極高。原國民黨軍隊孫良誠部有一個旅長名叫劉俠,他從軍官團釋放回到河南省,在伏牛山拉起隊伍打游擊,反對國民黨的統治,并與我地方黨委取得聯系,率部起義投向解放軍。
原國民黨交警第十五總隊中校大隊長朱怡平,在軍官團被發展為中共“特別黨員”,釋放后,在湖北、浙江等地國民黨軍隊進行策反活動。杭州解放后,協助公安機關破獲“國民革命反共救國軍總司令部”匪特組織,將潛伏在上海的匪首一網打盡,并協助破獲“蘇南司令部”匪特組織,將蘇州一批匪特捕獲。后來又主動向杭州公安機關要求到浙江淳安縣利用他在解放前的幫會關系,做爭取瓦解土匪武裝的工作,使匪“青年救國軍浙皖邊區支隊長”等匪首以下50余人,攜輕機槍3挺、長短槍70余支,向我剿匪部隊投降。(58)④沙慕、吳建平等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敵軍工作》,第 388 、387頁。
自1946年1月10日解放軍官訓練團成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創造了分層管理模式。對被俘虜的國民黨軍士兵,由山東、華中野戰軍下屬各縱隊負責管訓后大部充實連隊,到后來形成了“即俘即補”的辦法,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兵源之一。這是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首創。
對被俘的國民黨軍軍官,自萊蕪、孟良崮戰役以后,隨著俘虜大批增加,形成了尉官由華東野戰軍俘虜管理處負責管理和訓練,校級以上軍官經初步收容整理后,送“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教育改造。這種分工明確、互相協調的分層管理模式,使俘管工作有條不紊,成效斐然,這是“華東野戰軍首創”。(59)于岸青 :《美國女記者采訪“解放軍官招待所”》,《大眾日報》2019年12月14日,第7版。
華野政治部主任鐘期光曾指出:在解放戰爭中,我們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將寬俘政策由重在“瓦解敵軍”發展為“瓦解敵軍”與“壯大我軍”兩者并重。最后又將此發展為以“壯大我軍”為主的“擴軍方針”之一。(60)鐘期光 :《鐘期光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7頁。這是華東人民解放軍的重大貢獻。
1946年4月,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釋放俘虜軍官時,就有40多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61)南京軍區政治部聯絡部編印 :《華東軍區 第三野戰軍敵軍工作史》,第21頁。此后到1947年底,高級解放軍官團對表現較好的俘虜軍官,經過認真考察培訓,爭取了原國民黨軍整編69師92旅副旅長冼盛楷等數百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有一些人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校學習,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積極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俘虜軍官丁予,原是國民黨軍隊少校,一開始對我黨敵對情緒很大,經過江靖宇團長多次耐心地談話,細致地啟發、開導、教育,他的立場發生了根本轉變。他向我黨提供了大量情報,對瓦解敵人起了很大作用。釋放時他自愿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江靖宇團長安排他在“高級解放軍官訓練團”宣教科工作,后來調到華東局社會部工作,全國解放后,在上海市公安局任職。用丁予的話說:“江團長是我和我愛人劉毓珍走上革命道路的主要引路人和教育者,沒有他的關懷和安排,我們的結果如何是難以預測的。”(62)房列曙 :《訪問朱莉同志談話記錄》,198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