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祿 哈爾濱師范大學
弗里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出生于波蘭,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歐洲音樂史上著名的鋼琴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他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除很少數的協奏曲、克拉科維亞克回旋曲、唐璜主題變奏曲、大提琴奏鳴曲外,他將一生心血都傾注到鋼琴音樂領域的創作上。他的音樂里時常流露出一種細膩、柔美、詩意、夢幻般的意境,令人陶醉,因而被譽為“鋼琴抒情詩人”。
肖邦生活在18 世紀歐洲圓舞曲流行的年代,他對傳統的圓舞曲進行加工、創作,賦予其前所未有的氣質,使其進一步藝術化、高雅化。肖邦早期受民間音樂影響較為嚴重,創作方面偏于技巧化。20歲以后,肖邦自己的音樂風格逐漸成熟,并創作多種體裁鋼琴音樂作品,其中圓舞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浪漫氣質的體裁,如《降E 大調輝煌圓舞曲》的華麗、《升c 小調圓舞曲》Op.64Nr2 的活潑、《a 小調圓舞曲》Op.34Nr2 的哀愁與憂郁,這些都是肖邦圓舞曲的經典之作。
圓舞曲最早與瑪祖卡舞曲和波羅乃茲舞曲等源于波蘭的民間舞曲,都是由三拍子組成,強弱弱不斷重復,節奏型簡單,變化類型較少。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肖邦對圓舞曲節奏旋律的發展作出了調整,使圓舞曲的節奏更富有彈性,旋律線條更加優美、流暢,富于感情和想象,其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法:(1)圓舞曲的節奏型:;(2)瑪祖卡的節奏型:;(3)波羅乃茲的節奏型:。
肖邦圓舞曲中節奏上延遲重音,重音的音符通常時值較長,可以是長音符、帶附點的音符,或帶裝飾音的。重音位置可以在第一拍、第二拍,甚至在第三拍上。節奏上富有彈性,韻律感強,常使人感到驚喜。
如圖1 所示,譜例(2)《降E 大調輝煌大圓舞曲》序奏,第一小節中第一個二分音符占據重音位置,緊接著第三小節的最后一個四分音符,按照傳統圓舞曲風格,強弱弱劃分,處于弱拍位,演奏時應該弱彈,但在肖邦的圓舞曲中恰恰相反,變成了弱位強彈。這種現象在肖邦的圓舞曲中很常見。這種處理使節奏上有一種漸快的感覺,恰似舞會開始前人們紛紛進場的華麗畫面。此外,同音重復的出現,或同一動機反復出現的寫作手法,宣揚打破古典主義理性對感性的束縛,將感情上升到主要位置,表達情感上的執著。
“赫米奧拉”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時期,簡單來說就是“3對2”或者“3 和2”的對比。鋼琴作品中左右手的“3 對2”“4對3”,兩個純五度音程振動頻率比是3 ∶2。這種節奏經常在雙拍子和三拍子之間相互轉換。這種轉換常打破原有小節的限制,即在一固定的時值范圍內,音樂的重音音符轉移到非重音音符上。
倚音是由單個(或多個)小音符寫在主要音符的前面或后面,所形成的裝飾音。其可增強樂曲的表現力。裝飾音在主音前面的叫作“前倚音”,裝飾音在主音后面的叫作“后倚音”。
這種節奏型在肖邦舞蹈性的圓舞曲中幾乎都有出現,肖邦擅于運用華麗的裝飾音裝飾旋律,而又不影響旋律線條的進行。這種寫作手法一方面來自波蘭民歌,另一方面受到意大利歌劇的影響。例如,《降E 大調輝煌的大圓舞曲》Op.18,中中部部分(135-151 小節)由D 大調轉入平行小調b 小調。旋律的單位動機由跳音加前倚音組成,旋律成下行音調進行,這符合肖邦圓舞曲小調部分的寫作手法,表現出一種悲傷、憂愁的感覺。這種下行音調又叫嘆息式音調。
這種古老的節奏型在歐洲民間音樂中經常出現。這樣較原始的舞蹈音型可追溯到巴洛克、洛可可時代。在音樂創作上,肖邦對莫扎特的音樂極為欣賞,常常受到他的音樂影響。
圓舞曲是肖邦重要的鋼琴作品之一。其中《降E 大調輝煌大圓舞曲》op18 是肖邦圓舞曲中廣為流傳的一首,以曲調輕快、華麗、輝煌,色彩明亮而獨具特色。肖邦的圓舞曲雖然名字中帶有“舞曲”兩字,實際上并不適用舞蹈伴奏,它的節奏輕快,律動性強,時而舒緩時而急促,經常用到炫技華彩,因此常常作為音樂會欣賞的鋼琴作品。
肖邦的圓舞曲廣泛吸收了斯拉夫民族的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諸多舞曲影子,如沃爾塔舞曲、加亞爾德舞曲、阿列曼德舞曲等。肖邦以其嫻熟的作曲技巧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多變的節奏型、優美抒情的旋律,使其圓舞曲呈現出肖邦式特有的優美、高雅、浪漫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