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宇 于丹丹 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
在音樂教育全球化的趨勢下,流行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課程不可囿于現狀,自成一體,交流、整合和擴展是必然的。視唱練耳在我國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對于視唱練耳課程而言,其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對于學科本身的發展而言,其缺少整體課程結構。為了促進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和教師必須建立一個多層次、健全的課程體系。至于如何構建學科專業相輔相成的課程群,形成自己的教學理論,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形成視唱練耳的課程標準等,是音樂教師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分析視唱練耳教學體系的基本原理,結合學科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全球視野下其他國家的有效經驗及我國的教學現狀,探索和研究視唱練耳的課程建設。
目前,國內視唱練耳訓練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課程模式,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從科學知識完善的意義上講,它無疑是一個更好的模型。但是,跨學科知識整合下的綜合課程仍處于探索階段[1]。在視唱練耳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從視唱練耳訓練的各個學科的交匯處構建自己的教學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視唱練耳訓練相結合,將技術培訓與藝術表演及分析和研究相結合,從而獲得更高的音樂視唱練耳訓練效果,以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創造力,使其真正為音樂服務。
與視唱練耳課程有知識點相交的音樂理論科目主要是美學、歷史、心理學、教育學、聲學、符號學、音樂復習、旋律、和聲、音樂形式、對位和編排,音樂練習科目主要是創作、指揮、唱歌和表演。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學科的理論與實踐及視唱練耳學科之間的交叉點,加強自身學科的理論建構,創設具有廣泛跨學科視角的許多綜合課程,那么研究成果將對該學科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視唱練耳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從跨學科的角度研究綜合課程應側重于學生的視唱練耳、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和藝術表達的基本技能的培養。通過本課程的教師,我們可以促進學習的整合,使視唱練耳訓練班的學生所學的技能與音樂實踐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全面的音樂感知,從而使其全方位聆聽、理解、解釋和創作音樂。
視唱練耳課程的標準和要求主要包括三點:第一,課程內容應涵蓋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以及其對音樂元素的不同認知方式;第二,教師要堅持多元文化和歷史觀,通過各種學科理論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和闡釋音樂元素的能力;第三,教師應具有核心課程及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可證明的教學能力。
任何課程都有自己的課程提綱。為了使流行音樂中的視唱練耳教學順利進行,并使學生具有更扎實的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能力,首先,教師有必要制定完善的課程提綱,并制定評估音樂課程的標準,科學評估該學科的教學水平。視唱練耳課程綱要應明確規定如何在流行音樂中進行視唱練耳的教學。同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經驗,在教學大綱中明確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構,并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合理調整教學大綱。其次,要根據教學大綱制定合理的教材,制定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材,并從學生的學習實際中選擇合適的教材。最后,將視唱練耳訓練應用于流行音樂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的基本能力,教師應不斷地訓練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和應用空間,以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
在視唱練耳和流行音樂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靈活多角度的方式。在流行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具有鮮明時代色彩和典型風格的方式,使課程充滿活力。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接觸不同形式的音樂來參與不同形式的社交音樂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視唱練耳是一門基礎專業,貫穿整個音樂教學,學生需要反復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視唱練耳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學科。隨著我國優質教育環境的發展,音樂的發展也日趨多元化。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汲取更多的國內外經驗和教訓,使音樂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中外音樂元素融為一體,使音樂多元化。這不僅可以促進中外交流,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
為了建立視唱練耳課程的評價體系,教師首先要明確視唱練耳課程的教育和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聽覺記憶及樂譜譜閱讀和唱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初步了解各種元素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掌握音樂表演的常規,積累音樂語言,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從現代教育評估理論的角度出發,結合新時代對基礎音樂學科的素質教育的特殊要求,視唱練耳課程的評估體系的建立應與視唱練耳訓練的質量保持一致[2]。目前,受多年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流行音樂專業視唱練耳訓練的評估結果是非常單一的:只評估學生的考試結果,不重視考試過程及全面的學生素質;只注重評價者(教師)的評價,而不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只注重學生的學習,而不重視教師的教學。對于評估對象,我們過多地關注學生,而忽略了其他綜合主體。因此,對高視唱練耳課程和耳朵訓練課程的評價,我們應從學生、教師和課程三個方面進行。
1.學生評價
第一,感知。在學習視唱練耳和耳朵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最初是基于感知。例如,當我們聽音樂時,我們會以感性的方式欣賞音樂。雖然初聽可能無法立即確定作品的音調、和諧分布、紋理方向和音樂結構,也無法立即了解作品背后更深的意境,但是從感知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體驗到音樂帶來的美感和享受。除此之外,人們還主要依靠聽覺來感受音樂。
第二,音樂記憶。當感知音樂、體驗音樂和練習時,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屬于音樂記憶的范疇。音樂記憶既是從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形成音樂能力的前提。因此,音樂記憶不但可以鍛煉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熟悉程度,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音樂風格的特征。
第三,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們基于圖像處理形成新圖像的心理過程,因此音樂作品的想象力在音樂實踐中尤為重要。學生在自己的音樂素養和文化素養上有很大的差異,導致他們在音樂想象力上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因此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會有不同的答案。
第四,音樂思維。人腦對音樂對象的反射和泛化稱為音樂思維。當學生具有獨特的音樂思維能力時,其對音樂的理解不會僅停留在“感覺”階段,而是會從風格、內容、形式、含義和感受本質等各個方面理解作品。
在實際評價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將音樂理論、聽力或視唱練耳成績作為評標準,還應將學生對音樂的知覺、音樂記憶、音樂想象力和音樂思維能力四個方面作為評價角度,進行綜合評估。
2.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音樂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基礎是否牢固與視唱練耳教師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音樂文化素養。教師能否清晰地表達教學內容,能否幫助學生澄清和消除誤解,取決于他是否真正掌握了音樂專業知識。這里的音樂文化素養形成的關鍵在于音樂知識的組織。只有在教師的教學內容具有層次性和邏輯性時,學生才能學習并對音樂有很好的理解。在評價學生時,教師既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創造性的見解。
3.課程評價
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評價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其一,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其二,課程體系;其三,課程實施的可行性。
視唱練耳的課程體系構建基于課程本身的特征。為了達到教學活動的預期目的,并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機性,專業教師必須在教學實施之前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的要求精心設計和規劃每門視唱練耳課程,并制訂相應的評價方法和策略,如此才能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