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一 承德醫學院
大學美術教育對學生良好審美意識的養成具有積極作用。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在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內容,還可以激勵學生產生民族榮譽感和文化自信心,促進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在作品的鑒賞過程中,由于需要全面觀察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其審美意識也會變得更加多元和全面。
大學美術教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1]。在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通過各類作品,向學生傳遞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意識。到了大學階段,學生會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但是這種審美是初級和質樸的,學生對美的感知和鑒賞能力不通過訓練只會保持在初級水平。大學美術教育為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創造了條件。在課堂上,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賞析和展示,學生對美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具體來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人物情感關懷或者現實關照性的作品供學生進行賞析,在學生完成對作品的細致觀看和思考工作之后,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正向引導。
以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的繪畫作品《自由領導人民》為例。在對作品進行賞析和解讀時,教師可以選取“愛與和平”或“自由與解放”等主題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熏陶,讓學生感知戰爭的殘酷及和平的來之不易,使學生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積極陽光地生活和學習。《自由領導人民》這幅作品雖然以昏暗、殘酷的戰爭為背景,但在畫面上方布有陽光,這告訴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要心存希望,對美好生活抱有期待。
審美意識的角度也有著正負之分。在大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這類折射生活的作品,可以推動學生培養正向的審美意識,使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通過對作品的賞析和教師的思想引導,學生能夠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形成更加健全的審美意識,對美好生活擁有更加深刻的感知。
美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承載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2]。健全的審美意識不僅要求學生對生活中的真善美有所識別,還要求學生對民族情感有深刻的體悟和正確的把握。很多美術作品中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進行美術教育,讓學生在賞析作品的同時增強自己對民族文化的關懷,在審美意識中加入民族性特征,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本民族文化,從而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大學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擁有自覺審美的意識,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準。美雖然是多樣形態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但是對審美活動來說,擁有民族因素和文化因素的藝術作品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進而引起人們的共鳴和對現實的關照。培養學生擁有民族審美視野,可以幫助學生在感受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為學生的審美意識增色,讓學生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體會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有一部分學生會存在“西方的作品一定比中國作品優秀”這類錯誤認知,這類思想產生的根源是學生缺乏文化自信。在大學美術教育的開展過程中,培養具有民族特征的審美意識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或者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美術作品,如唐伯虎的《山路松聲圖》和齊白石的《墨蝦》等優秀的、具有民族藝術特色的美術作品,這些都可以在提升學生審美意識的民族性方面起到推動作用。
具體來講,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作品與西方油畫的繪畫風格和繪畫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種差異,認識美的不同方式。藝術作品各有魅力,中國傳統水墨畫并不比西方繪畫作品遜色。推行美術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增強文化自信。在了解大量美術作品之后,學生會感知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在審美意識的養成過程中也會自覺地加入民族性成分,為民族文化而自豪。審美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在大學美術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需要教師加入對傳統文化的賞析內容。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為了使學生有更多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機會,大學美術教育的開展十分必要。通過大學美術教育,學生不僅能提高審美意識,還會在審美過程中自覺融入民族情感。
在高校美術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用美術的形式表達內心世界和生活感悟,進而在學習中樹立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美術綜合素養[3]。許多世界名畫在誕生之初,由于過于獨特而不被世人理解,這也就導致了許多藝術作品的價值被低估。對了避免學生對“美”的認知過于狹隘,幫助學生形成多元審美意識,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審美意識,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的內涵。換言之,在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時,學生不應只依靠個人喜惡進行評判,而應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出發,全面分析和看待作品,將自己的審美標準變得多元化,形成多元審美意識。
以凡·高的《向日葵》這一作品為例,許多學生對印象派的風格并不了解,因此在觀賞這類畫作時往往會在審美接受角度出現困難。從提升學生審美意識的角度出發,在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闡明各藝術派別的獨特魅力,幫助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審美取向,為學生審美意識的提升貢獻多元的審美標準,使學生接受和理解各類美的存在。大學美術教育為各類各樣的美提供了展示平臺,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感知不同美的形式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形成多元審美意識。
大學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美,使學生具備發現美的能力,更好地感受和體驗生活。審美意識不僅應包括民族性的內涵和多元化的包容性標準,還應包括發現美的自覺性。理論應該用來指導實踐,培養學生具備審美意識也正是為了提升學生審美品鑒能力,使其更好地觀察和體驗生活中的美。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也正是通過現實的審美實踐來體現的。
例如,高校美術教育除要向學生展示名家的美術作品之外,還可以利用一些以山水景色或人文社會生活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人處于社會生活之中,具備觀察美的能力和自覺的審美意識是享受生活之美的前提。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街邊早餐攤的熱鬧景象進行拍攝,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賞析。這些具有煙火氣息的照片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以及更多感受美的現實素材。生活實踐是藝術的來源,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這些與現實聯系更加緊密的生活片段來實現。相較于展示名家作品來講,具有煙火氣息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給予學生觀感的震撼性更大。在平常的生活中,學生很可能不會特別留意這些畫面,教師通過攝影的方式把生活中質樸而又真實的美在課堂上為學生聚焦放大,能夠激發學生對美的內含進行具體思考,讓學生不僅理解“陽春白雪”,也能感受“下里巴人”的生活之美。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方面,大學美術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擁有審美的自覺性,使其自覺感受周遭環境的美感。
總體而言,大學美術教育在學生審美意識培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學生不僅要做到自覺審美,自覺感知美的意蘊,還要在審美過程中添加對民族性因素的考量。審美的標準不應是單一的,而應多元多方位進行。在大學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思想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在樹立正確審美意識的同時感知生活的多樣美。對于美的感受,每個人都不相同。經過美術教育訓練,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擁有發現和感受美的更高水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