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全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南通 226200
中小學創造教育課程開發是實施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關鍵[1]。目前國際國內諸多中小學已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創造教育[2],但缺乏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普遍局限于校本化[3],創造教育區域推進困難。本課題由科創教育特色學校牽頭,組織區域內具有同類特色的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等十余所學校,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通過校際聯動,優勢互補,經驗提升和優化改進等方式,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有利于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路徑和策略,為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建構提供支持。
校際聯動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在牽頭學校的組織下,具有共同目標價值取向的特色教育學校,按照優勢互補原則,聯合開展研究與實踐行動的一種結盟教育形式。本課題中所述的校際聯動是指不同學段相同特色教育類型的學校聯合行動,學段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四個層次。這里的相同特色教育類型是指科創教育。
一是學段聯動策略。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同學段的學校,按照同類聯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組織特色項目學校,開展團隊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不同學段之間的校際聯動。二是幫扶聯動策略。校際聯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同發展,將優勢學校與相對薄弱學校聯姻,通過幫扶實現優勢拓展與補充,能更好地推動校際間平衡和發展。三是項目聯動策略。校際聯動往往需要依托具體的項目展開,如特色項目建設、專題研討、大型節會、專項賽事、成果展評等,更能聚焦目標,集中話題,深度聯動,產生共鳴。四是學科聯動策略。校際聯動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開展跨學科教學研討,通過相同或不同類型的學科之間開展綜合性、交叉性、互補性的思維碰撞,更能促進創造教育發展。五是普職聯動策略。校際聯動中包括普通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這種普職聯動可以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互補相關資源,解決創造教育中的諸多“痛點”,實現聯動快速發展。
創造教育可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4]:一種是廣義的創造教育,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層面開展的創造性的教育活動。另一種是狹義的創造教育,主要是指學校在創造學指導下,以開發學生創造力為中心,來統帥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達到促進全面素質提高的新的教育體系。本研究認為,創造教育是基于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發展需要,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科創教育為重點,以開發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開展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具體內容是以科創為主體的創造教育,旨在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側重“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
一是生活化策略,以學生生活所及范圍作為選材基礎,開展以科創教育為重點的創造教育實踐,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有所進步。二是個性化策略,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包括年齡、興趣等,盡量提供個性化的創造教育指導,讓學生在創造實踐中得到更加適合的教育和更大的發展。三是開放化策略,采取開放化管理與開放化創造教育活動組織形式,縮小制度、空間等對創造教育活動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創造創新實踐的可能。四是活動化策略,活動和組織是創造教育得以實施的關鍵,將科創教育的實施以活動化的形成加以組織,更能兼顧面向全體學生和利于個性發展,同時便于操作和參與。五是情境化策略,創設適切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創造興趣的激發,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從而更好的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5]。六是融合化策略,多種方式和元素的合理融合,更能提高創造教育的實踐效能,特別是引導學生開展多學科融合,綜合性開展創造性研究與實踐,能取得更好效果。
根據吳剛平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表述[6],課程開發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在牽頭學校的組織下,根據共同目標價值取向,圍繞特色教育聯動學校的教育哲學思想,為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以特色教育專業教師為主,按照優勢互補原則,進行適合校際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聯合課程開發策略。本研究中,課程開發是指以科創為主體的創造教育課程開發,旨在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創造教育課程體系。
本課題在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礎上,依據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尤其是牽頭學校多年開展《學會發明》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體會為范例,本課題組擬定了校際聯動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的框架結構,主要包括開發目標、課程內容、實施保障、課程評價等[7]。一是開發目標從學生、教師、學校和區域四個方面進行設定。二是課程內容結合牽頭學校和參與研究的學校特色,選取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課程作為重點和突破口展開。三是實施保障主要從組織、引領、合作和聯動方法著手。四是課程評價關鍵研究評價對象、指標、方式和策略等。
研究與實踐表明,校際聯動架構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8],有助于推進創造教育的實施,更好地實現創造教育目標,為廣大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有益的參考;有助于推進創造教育課程的區域實施與改進,促進創造教育課程體系化發展;有助于發展地方區域辦學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教育品牌,為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提供支撐。
校際聯動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研究由區域特色學校牽頭,組織本市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和中專的多所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按照預設研究計劃,校際聯動,分工合作,實施創造教育課程開發,旨在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側重“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初步構建了以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為主旨,以創造力開發為重點的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架構,并通過區域實踐取得喜人成效。學生參加全國和省市青少年科創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評選、國際和全國發明展覽會、全國和省市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和創客大賽等,獲得各級各類科創獎300項多項。所在市教育體育局和市科學技術協會于先后獲評“省青少年科創大賽優秀組織獎”;參與研究與實踐的學校分別獲評“全國創新創造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科創特色校”、“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省十佳科創學校”、“省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一等獎”、“市第一屆青少年科創搖籃獎”等。
研究與實踐表明,以科創教育為重點的創造教育課程開發平臺架構與實施策略探索,有助于推進創造教育的實施,更好地實現創新育人目標,為廣大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有益的參考;有助于推進創造教育課程的區域實施與改進,促進創造教育課程體系化發展;有助于發展地方區域辦學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教育品牌,為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提供支撐。
一是豐富了兒童創造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理論。通過以科創教育為重點的校際聯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探索了兒童創造力發展動力體系,創造力開發體系,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以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平臺架構及實施策略[9],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學術期刊等雜志上公開發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兒童創造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理論。
二是促進了學生創新發展,培養了大批科創先鋒和創新標兵。通過校際聯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實施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工程等措施,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科創,綜合提升,創新發展,其中多項科創作品在全國和省市青少年科技賽事中獲獎,培養了大批科創先鋒和創新標兵。
三是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教師通過校際聯動創造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開展名師工作室協作,校際聯動區域合作,課題研究,專題研討,課程開發,交流展示等,不僅讓學生得以創新發展,而且讓教師得到很好發展。
四是推動了創造教育區域特色發展。研究期間,不僅牽頭學校取得殊榮,參與實踐的所有學校都分別獲得顯著的進步,有力地推動了創造教育特色學校和區域發展。
一是內容局限性。旨在培養創新人才的創造教育內涵豐富,方式多樣。本研究選取科創教育作為重點和突破口加以研究和實施,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以科創教育為主的創造教育課程開發具有一定的內容局限性。
二是校本局限性。創新人才培養需要以促進創造力開發為重點的創造教育課程開發。本研究作為校際聯動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以具體學校特色為基礎,拓展為區域創造教育課程,還是存在一定的校本局限性。因此,中小學實施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應認識其具有一定的校本局限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造和變通。
三是實踐局限性。由于課題實踐時間較短,參與學校不多,校際聯動機制的實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校際聯動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一是拓展創造教育課程內容。在實施創造教育課程開發體系時,應根據不同學校的文化背景和特色,以及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通過學科拓展統整資源,科創架構平臺等措施,進一步拓展創造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二是鼓勵校際聯動深度合作。校際聯動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的方式應該是可行的,應該鼓勵不同學校,包括不同類型和學段層次的學校開展深入合作,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共同進步。
三是加強創造教育課程實踐。中小學開展創造教育課程開發應該加強有效實踐,更加全面而有針對性地推進創造教育和課程開發,更好地促進學生創造力發展,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