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青島夜景亮化品質提升形成“一帶一核心、三片區、十二線”架構。“一帶”由老城區岸線、現代城區岸線、休閑金融區岸線構成,以沿海慢行步道、景觀綠植、沿岸建筑和背景山體為依托,構成分層次的灣岸特征夜色;“一核心”是指浮山灣中心區為核心;“三片區”,由青島東岸城區、西岸城區、北岸城區構成;“十二線” 是指市區12 條重點道路及周邊景觀亮化節點,整體形成光彩飄帶、山水城港、星光璀璨的夜景亮化大格局。
同時,青島還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在奧帆中心港口碼頭新增了運力,以適應不同旅客體驗海上觀光的需要,并充分展現青島帆都特色的夜游項目。彌補了青島夜間旅游空白,豐富夜間旅游產品。
1.青島擁有豐富的夜游資源
青島擁有旅游A級景區123家,青島市共有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8處、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14處、市級工業旅游示范點3處。上合青島峰會結束后迎來的首個端午節假期,青島市共接待游客達 409.44 萬人次,同比增長 35.8%。其間,上合青島峰會場館臨時開放,青島國際會議中心每天接待游客近 2000 人。燈光秀最佳觀賞地五四廣場周邊,端午節假期首日晚上便聚集市民、游客 8 萬人次。
2.青島客源地市場豐富
青島國內客源市場分布廣泛而又相對集中,客源主要來自本省及周邊地區,國內客源市場穩定,游客以中青年旅游者為主,而且以大專、大學文化層次為主,游客收入以中扥高收入為主,對于多數游客而言,青島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是海濱,而且游客自助游形式旅游,并且重游率較高。
1.居民參與意識不足
隨著閑暇時間的增多,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日益增多,尤其是晚間,有近5 個小時的空閑時間。然而在這段時間內,多市民是以吃飯、打牌、看電視來度過。通過對青島本地居民夜間旅游頻率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每周只進行一次夜間消費的居民竟高達 42.6%,所占比例最大,說明青島本地居民并不熱衷于夜間消費。
2.產品單一,缺乏特色
盡管青島休閑場所數量較多,但其經營模式、內容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跟風和模仿現象嚴重,缺乏個性和特點,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夜間消費人群的需求。如青島旅游集團推出“夜游三灣是青島最具代表性的夜游產品,但是帶給游客真正的感受除餐飲外,并無什么特色,缺少特色娛樂項目;而且受到淡旺季明顯,一年運營時間有限。
1.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
市場經濟下,快節奏的白晝工作使人們需要更多的空間來放松身心,
加之雅皮、丁克等階層的興起,個人收入的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不愿被舊有的生活方式所束縛,夜間消費成為了商業都市最時髦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濱海文化和現代文明于一體的商業都市,青島在這方面的建設較為發達,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2.政府重視和支持
青島實施“美麗青島三年行動”夜景亮化提升工程實施以來,加大夜景亮化設施建設推進力度,對前海一線、迎賓道路、商業街區、地標節點進行美化亮化,為市民營造舒適優美的夜景環境。開通了夜游青島的公交車線路。一大批休閑娛樂場所不斷完善,城市環境不斷改善,逐步向凈化、亮化、美化方向邁進。
城市夜間旅游產品的發展起源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人們的生活作息規律發生變化,夜間活動時間延長,對夜間休閑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旅游產品競爭加劇,全天候旅游經營觀得到認同和采納。因此,城市夜間旅游實質上是需求驅動、競爭驅動共同作用的產物,其未來的發展體現出以下方面的趨勢。
早期夜間旅游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打破“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困境,其本質還是日間旅游活動的一種延續,也就是將可以在白天舉行的旅游活動安排在夜間進行,例如購買旅游紀念品、品嘗地方美食、觀看藝術表演等等。隨著人們旅游經驗的不斷積累,旅游產品競爭的持續激烈,獨立的、專門的夜間旅游產品逐漸開始出現,夜間旅游產品不再是日間的延續,更大程度上是只適宜在夜間進行旅游活動的專項產品,例如廣州的夜間野生動物世界、上海的黃浦江夜游等等。因此,夜間旅游的發展歷程展現出旅游產品本質上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專門化的趨勢。
由于處于輔助性地位,加之夜間照明、安全急救、交通管理等技術、成本因素的影響,早期夜間旅游產品的規模、空間都非常有限。以發展較為成熟的表演型產品為例,早期的歌舞表演往往安排在室內表演場所進行,表演的內容、演出的時間、演員的數量等等都相對較小。隨著城市夜間旅游的發展,表演型產品逐漸表現出大型化的發展趨勢,室外舞臺成為普遍采用的場所形式,數百名演員的大規模演出成為典范,演出時間也相對延長。可以預見,從室內小規模到室外大場景的發展趨勢將成為城市夜間旅游產品策劃設計的主流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