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鳴 趙琳 董晗
(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學院,山東 榮成 264300)
2017年,國務院印發專項意見指出,“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協同育人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隨著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逐漸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應用型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實踐教學學時不足
2012年2月教育部聯合中宣部、財政部等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要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 15%。全國大部分高校思政課的總學時約為300學時,這樣思政課實踐學時約為45學時,分到四門課中,平均每門課不到 12 學時,實踐學時少。一部分應用型高校由于對人文社科的不重視,實踐學時可能更少。
2.實踐教學效果較差
一些高校由于受到資金的限制,加之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把大部分實踐教學放在了課堂上,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即使是進行了課外的社會實踐,受師資等方面的限制,不同學生的參與程度也不同,難以照顧到大部分同學。團隊性質的社會實踐小分隊中隊員的參與程度高,但是個體實踐活動由于師資力量的原因,難以得到及時的指導,使得大部分學生不能真正參與到實踐中。
3.缺乏檢驗學生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
由于受過去考核方式的影響,實踐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單一。除考試之外的方式有觀后感、參觀心得、實踐報告等。考核標準不確定,經常是一個學校一個標準,甚至同一個學校里不同教師的考核標準也不同。因此不能對實踐教學效果作出準確的判斷,不能完成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既定目標。
針對上述問題,應該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來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
1.提高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認識
高校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環節,對當代大學生學習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有著理論課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高校領導尤其是異地辦學新校區的高校領導應該提高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重要性的認識,從資金、師資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高校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直接參與者,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也要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認識,要自覺提高本身的實踐教學能力,主動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2.構建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
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是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由于之前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不夠重視,導致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各高校尤其是異地辦學新校區的校領導在保證實踐教學的經費、師資支持外,應逐步完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建設。除了要對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外,也要體現考核的過程性,進行細化、量化考核,使得考核結果能夠反映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質量。通過完備的考核指標體系來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進一步展開。
3.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使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驗課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專業實驗課只有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互相融合,互相促進才能夠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應用型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畢業生的生產、建設、管理的技能,這是德才兼備中的“才”。而“德”則更多的需要思政課來完成。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德才兼備,只有在培養“才”的專業實踐課教學過程中融入培養“德”的思政課實踐環節,才能達到德才兼備。
部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存在著形式單一、不貼近學生的專業、大部分學生不感興趣的問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只有與專業實踐課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豐富實踐的形式,做到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貼近社會的需要,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需要,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4.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大學教育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德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思政課來實現的。立德樹人是包括實踐環節在內的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目標。只有緊緊抓住這一重要目標,思政課實踐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到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論指導,理論課上學到的理論只有運用于實際,在實踐中學習、運用,才能掌握理論的精髓,才能更加堅定信仰,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