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帆
(河南工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獨具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要素,具有豐厚的精神內涵和厚重的價值底蘊。同時,伴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高校基層學生黨建工作正在不斷深入推進,探討“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具有獨特的意義。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歷史主義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市場經濟逐利特性、各種社會現象的頻繁發生,這些都影響了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形成,如果有居心叵測者利用大學生對紅色文化不熟悉,對黨史一知半解,甚至歪曲黨的歷史,嘩眾取寵,會使大學生黨員陷入迷茫的境地,對紅色文化產生誤解甚至曲解。因此,既要全面深入了解黨史、品讀紅色經典,又要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把紅色文化融入到解決學生黨員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黨員感同身受,學習先烈事跡,自覺宣傳和弘揚紅色文化,在思想上真正入黨。
針對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存在形式化、內容泛化、過程簡單等傾向,高校應借助紅色文化資源,依托紅色文化精神,著力挖掘激活紅色文化基因,創新形式、融入內容,使其更能切合學生黨員的實際與時代特征。例如,可以考慮根據各地特點,開設具有地方紅色文化教育特色的學生黨員教育經典理論與實踐課程、打造紅色精品、品牌,整合好各類紅色實踐資源,打造學校—家庭—社會—媒體—企業、公益組織—教育實踐基地環環相扣的大學生黨員教育鏈。
網絡新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傳統模式。在新形勢下,必須正視并利用新媒體資源,實現紅色文化與大學生黨員的交互對接。如利用好共產黨網、學習強國APP等,創立高校學生黨支部紅色博客、紅色微信、紅色微博等網絡平臺。讓大學生黨員就紅色文化開展互動,分享心得,使大學生黨員接收到更多紅色文化知識與信息,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讓紅色文化潤物細無聲般入心入腦。
由于當年革命斗爭的需要,有紅色歷史的地方大多地處偏遠,雖然這些地方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并沒有地理優勢,但是較為完整的保存了紅色遺址、遺跡。大學生黨員教育不僅要重視理論學習,也要注重實踐教育。實踐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實踐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實踐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教育,通過實踐者身臨其境地接觸和感受,更加深刻和直接地認識當地文化,能夠實現較好的教育效果;同時,又具有教育方式多樣靈活、互動性強、傳遞信息豐富、反饋及時等特征。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激勵一代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文化要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逐步朝著品牌化和精品化的方向發展,在滿足廣大大學生黨員精神需要的同時,能夠以其獨特的發展方式成功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其中,促使大學生黨員與紅色文化教育產生強烈的內心共鳴,充分調動大學生黨員紅色文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下以我所在的學院為例,我院依托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開展并形成“黨員‘六個一’工程”培養方案、“探尋紅色基因,共奏時代旋律”暑期社會實踐等“紅色品牌”,讓大學生黨員參與到傳播先進革命文化的全過程,開創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新方式,幫助大學生黨員培育家國情懷,塑造健康人格。
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是黨的事業的后備力量和主力軍。大學生黨員參與紅色社會實踐是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良好運行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重要途徑。我院通過開展“探尋紅色基因,共奏時代旋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黨員以拜訪一位當地的革命老人、老黨員、時代見證人,走進當地的烈士紀念館、紅色實物展覽館、紅色基地,拜訪一位當地的駐村干部、時代楷模、勞動模范,挖掘一段以當地為背景創作的紅色歌曲或影視人物等形式,聽共產黨員講故事、親身體驗紅色文化遺存、感受青年榜樣的力量。
借助網絡化背景的發展形勢,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之中,可以提升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質量,促使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和正確化的方向發展,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壯大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運用校園傳播媒體,制作紅色公眾微信專欄,搜集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相關資料,拍攝經典照片;在實地參觀、尋訪的基礎上,查閱線上線下相關文獻,通過制作相關電子素材,進行主題明確、形式簡明、內容創新的互動交流活動,不僅提升網上輿論引導能力,而且讓正能量傳播得更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