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濤 倪子薇 趙志國 房信慧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康復的最終目標是使患者重返社會[1],社區康復著眼于患者ICF架構中社會參與水平的障礙,是使患者重返社會至關重要的一步。
近年來,各地對社區康復服務模式開展了探索,通過實踐檢驗,形成了多種模式。基于醫聯體的“四站式”康復服務模式[2]、基于互聯網的“互聯網+”殘疾人社區康復模式[3]等。濟南市在社區康復模式建設的探索中,建立了“四級康復服務網絡”社區康復模式。
四級康復服務網絡,即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縣(市)區康復中心、鄉鎮(街道)康復指導站和社區(村)康復站四級康復服務網絡。該模式由政府領導、部門配合,堅持社會化工作方式,調動社會的積極力量參與到社區康復的建設中。依托社區敬老院、社區居委會等現有社區資源和設施,建立社區康復站,向社區內的老年人、殘疾人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復服務。
通過四級網絡,建立了康復的轉診模式。將社區康復站作為社區康復的主體,扎根社區,集中對病傷殘者進行康復服務,提高了社區康復站的利用率,同時方便了患者就近、就地接受康復服務。在社區康復站的建設中,選拔出一批示范站,探索社區康復站的管理、服務模式,以點帶面,推進社區康復的發展。
社區康復站建設要求有相對獨立的康復場地,并有無障礙設施。由于部分社區康復站是依托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委員會等場所建立,隨著不斷發展,所在場地受限,部分器材缺乏合適的操作空間,患者康復訓練場地也受到限制,導致社區康復站的效率降低以及患者康復效果下降等問題出現。
目前的“四級康復服務網絡” 社區康復模式,未強調社區衛生中心的作用。走訪調查中發現,社區衛生中心醫務人員對康復的認識不足,未能提供康復指導和康復轉診的媒介作用。主要是目前社區康復宣傳不足,社區醫務工作者對新事物接受度不高,傳統的臨床思維模式難以改變,導致對社區康復認可度低甚至存在誤解。
與國內目前狀況類似[4],濟南市社區醫療團隊中,高水平專業的康復醫務工作者缺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康復人才參與到社區康復的建設、指導中來。山東省作為教育大省,多所本專科院校開設康復相關專業,經過正規培訓的康復人員數量多。但是,康復人才培養多在專科院校,高水平的康復人才匱乏。同時,由于社會大眾對社區康復的認同感較醫院康復低,導致高水平康復人才集中在三級醫院,社區康復工作者缺乏。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依托社區資源,完善社區康復站區域規劃,通
過擴建、增建等形式擴大社區康復站的覆蓋面,更好地滿足社區內患者的康復需求[5]。其次,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社區康復站的管理與監督,定期檢查落實社區康復站的建設情況,建立完整細致的考核標準,派專人指導社區康復站的建設[6]。
在醫聯體建設的背景下,社區衛生中心作為社區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積極承擔發揮康復醫聯體的責任[7-9],起到上傳下達、雙向轉診以及對居民康復意識宣傳教育的作用。定期對社區內的醫務工作者開展康復教育,使他們掌握康復醫療的思路與基本方法,完善康復轉診模式,對前來社區衛生中心尋求康復就診的患者進行初步診斷并及時向區域內的社區康復站轉診。通過網絡途徑、定期開展科普講座等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結合,加強社區康復的宣傳,提高居民以及社區工作者的康復意識。
社區康復工作的開展應以小組形式進行[10],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志愿者以及患者家屬等,組內成員協調配合,才能使社區康復工作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應擴大社區康復工作小組,解決目前日益增長的社區康復需求和專業社區康復工作者短缺的矛盾,要注意患者家庭成員在社區康復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將康復工作擴大到家庭,而不僅僅局限在康復機構。高素質人才的欠缺使得部分社區康復站的康復療效不佳,導致患者康復意愿降低。應通過積極地獎勵機制等方式吸引高水平康復人才扎根社區,參與到社區康復建設中來,也可通過上級醫院定期派遣人員到社區進行交流等形式[11]提高社區康復站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