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輝
(射洪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射洪 629200)
近年來,東岳鎮玉皇山(黑虎寨)村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來抓,確保當地貧困人口在2020 年實現全面脫貧,與全市人民共同步入小康社會。依照射洪市東岳鎮玉皇山(黑虎寨)村脫貧攻堅實踐來看,當地的脫貧攻堅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成效顯著,為射洪市農村脫貧攻堅工作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一篇可歌可泣的史詩。現對東岳鎮玉皇山(黑虎寨)村脫貧攻堅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對策,以供參考。
東岳鎮玉皇山(黑虎寨)村位于東岳鎮南部、射鹽路西側,相距東岳鎮政府8.7公里處,為高山溝夾地貌,人們居住較為分散,人口較為貧困。全村有約1001畝耕地面積,756畝林地面積,全村村民小組共12個,316戶,949人,村兩委為4人,貧困是阻礙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2014年該村被納入“省級貧困村”,基礎設置落后,無水泥路、天然氣、自來水以及集體經濟等,只有60 m2的瓦房為陣地建設,村內無外出務工收入,一直沿襲傳統的種養業,全村達到17.287%貧困人口發生率,人均純收入 2430元,貧困問題比較突出,這極大的增加了脫貧攻堅難度。
傳統農業是黑虎寨村長期以來的發展特點,特俗的地形地貌,能夠耕作的田地有限,交通比較落后,農村人口生活較為貧困。如何打破這一現狀,推進農村脫貧攻堅,當地將從此項工作作為工作重點。在2018年“一低五有”達標退出貧困村序列(貧困發生率:現全村為1.79%的貧困發生率,相較于標準要求低于3%;通村硬化道路:村內道路共硬化3條,寬度都保持在3.8 米以上,總長為10km,目前已經符合相關標準;集體經濟收入36600 余元已經符合相關標準;建設文化室、衛生室分別為60 m2、75 m2;村內辦公室及易地搬遷和日間照料中心達到了100%的全覆蓋。戶“一超六有”有50戶139人符合脫貧退出標準,人均達到7715 元的純收入,有5戶16人在2019年脫貧退出,有3人進行動態調整,全村中人均純收入達到14892 元的為55戶152人。現如今全村達到648.3萬元的農業生產總收入,每戶平均為1.94 萬元,每人為0.6483萬元的農業生產收入。有13人為特困,34戶55人為低保。村內現有12口山坪塘 12 口,8 處石堰以及12口蓄水池;6臺100 千伏變壓器,目前農網改造在全村的到全覆蓋,將120盞太陽能路燈安裝在主要公路的路段,自來水和天然氣工程已經建設達到90%以上,學校建筑面積達300 m2場地為2000 m2、400 m2的兩層村級陣地,并建設老年文化中心以及村衛生室和農家書屋以及日間照料中心、800 m2的健身廣場。另外,每年進行280多人的勞務輸出,達到900余萬元的年收入及3萬余元的人均年務工純收入。
緊跟“一戶一策”將村特色主導產業梳理出來建設合作社,如目前村內的合作社主要為媛姈種植專業合作社、青燕養豬專業合作社、同耀養殖專業合作社。同時檢合作社的帶頭人選擇好,發揮政策優勢,進一步提升合作社的辦社水平。利用入股量化以及穩定粉紅等形式,加強到戶產業扶持。強化運營管理,對剛剛建設的合作社額,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提升管理水平。并將合作社額財政補貼資金用好,推進農村合作社建設。
通過產業扶貧,改善貧困人口現狀,達到精準脫貧的效果,發揮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生產托管等方式,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籌建新的合作社:
1.積極推動“股份合作”利益聯結形式,發展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技術入股、勞動力入股、畜禽入股等方式,發展不同形式的股份合作社,貧困戶只贏不虧,用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兩手并用的辦法把貧困戶聯結到合作社和龍頭企業。
2.創新機制,形成多種帶貧模式。第一種模式,駐村工作隊、村兩委要積極引導組織貧困戶依托現有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種養業,并采取訂單收購的方式,以保底價簽訂收購訂單,組織貧困戶按照訂單合同生產。當市場價低于訂單價,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就以訂單價保底 收購;當市場價高于訂單價,合作社或龍頭企業隨行就市以市場價收購或將高于市場價的部分實現比例分紅。第二種模式,就是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適度流轉土地,貧困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第三種模式,以產業到戶資金入股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堅持貧困戶只贏不虧原則,以不低于本金 5%的收益進行保底分紅。第四種模式,就是貧困戶可以到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務工,以不低于務工人員平均薪酬掙取現金收入。第五種模式,就是將村集體和財政投入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戶,按量化份額進行分紅。
3.發揮好到戶產業扶貧基金,將貧困村的30萬產業扶持基金用好用活,加快建設種養業標準化、規模化基地或產業園。針對沒能力、沒勞力、無條件,但有改變愿 望的貧困戶試用“生產托管”的方式增加收入,引導貧困戶將土地、牲畜委托給合作社代耕、代種、代養,把貧困戶有效帶動起來。不僅引導產業發展,而且還親力親為技術指導與群眾一起在養殖場、田間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