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敏靜
(中共銅川市委黨校,陜西 銅川 727031)
引言:家庭本位是儒家倫理文化的精神實質,而家庭作為鄉村社會中的落腳和基本單元,在鄉村的社會治理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近百年以來,我國的鄉村發生了四次大變革,對鄉村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個階段是從民國建立的1912年到實行土地改革的1947年,這一階段進行的鄉村治理工作采用的主要是以保甲制和閭鄰制為代表的村治模式和以租佃制為主要生產關系的社會制度,在戰爭、饑荒、疾病、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下,鄉村結構并不穩定,但是在宗族組長、鄉紳鄉賢以及保甲警力的支持下仍可保持一定的穩定;第二個階段是從實行土地改革的1947年到人民公社制度升級的1963年,這一階段鄉村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進行變遷,并進行了所有制改革,當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以后,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一直到1963年,單一的經濟制度不斷向政社合一的制度躍進,集體所有土地盛行;第三個階段是從人民公社運動開始的1963年到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的1978年,這個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緩慢上升,大量的農村人人口遷入到城市討生活,政治成為新鄉村治理的主導;四地各階段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及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后到90年代,鄉村治理工作逐漸由村干部實施,由于受到資本的較強影響,一般是經濟實力較強的人來朱主導鄉村公共事務。進入到21世紀以后,鄉村地區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教育觀念轉變,總體來看,幸存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上升,在這個情況下,家庭也逐漸成為鄉村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單位,如何保障家庭的利益也是鄉村治理工作中的重要考慮因素。
當下的鄉村結構主要是受到家庭結構的分異與家庭認知范圍的變遷等兩方面的影響,而當前由于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開始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地區,鄉村地區的實際常住人口也越來越少,甚至留守的大多是老弱人群,其文化水平較低,勞動力水平和行為能力都比較低下,甚至直接影響了鄉村社會的發展,因此需要壯大中堅農民階層,盡可能地保持家庭的完整性。
中堅農民階層即鄉村社會的中堅力量,其也是鄉村社會決策與管理的主體,但是該階層規模較小,大多數處于離鄉進城的狀態,因此并沒有有效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的生產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表現出老人農業與中農結構的加和,這種情況下要進行有效的鄉村社會治理工作,必須要增大中堅農民階層的比重。在家庭本位視角下,農村的土地流轉與分配也至關重要,當下的土地達是家庭的農村固定財產,也就是農村承包地,當留守的家庭成員無法再進行土地勞作時就需要通過家庭決策來決定土地的流轉,除了耕作土地以外還包括宅基地,如果不是舉家搬遷,那么土地可以流轉出去,為鄉村中農階層提供更多的生產資料,并在鄉村治理工作中逐漸引導中堅農民階層的擴大,最后壯大社會鄉村主體。
傳統的宗族權威、鄉紳鄉賢已經不復存在,在鄉村社會結構松散的現在,重新樹立鄉村社會權威也是有效進行鄉村社會治理的關鍵。當前。本地治理、異地決策是當前鄉村社會常見的治理形式,而鄉村所留守的階層的鄉村一直并沒有被很好地體現出來,在實際的鄉村治理中,基本都是由村委會直接包辦,包括鄉鎮企業的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的規劃建設等各方面的事務,長此以往,會直接影響基層的意志表現,更不利于長期的鄉村社會治理工作。在家庭本位視角下,鄉村社會治理工作還需要鄉村的離土階層、來土階層、本土階層等來參與到鄉村社會事務的決策當中,其中的社會代表更是需要參與到村民自治工作中。在以上階層中,本土階層是鄉村社會的實際主體,其核心意志是村民自治工作中的重要參考。
鄉村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及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是當前鄉村社會公共精神的重要體現,其中鄉村社會公共事務主要就是鼓勵鄉民參與村治;鄉村公共空間則是公眾對鄉村內公共地方的建設,目前的鄉村地區發展會因為代際更替的緣故導致一戶多宅的情況,閑置的房屋占據了大量的公共空間資源,不利于鄉村社會空間的發展,因此主要重塑鄉村社會公共精神,在村民們的支持下實現鄉村的進一步發展。
在家庭本位視角下,宗族觀念是維持家庭親戚關系的重要紐帶,但是在鄉村社會演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衰退,因此要重視起宗族觀念在聯系村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來不斷加固家族親緣關系,不僅可以方便鄉村的社會治理工作,也有可能為鄉村社會帶來城市資本。
綜上所述,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是現代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必行舉措,在家庭本位觀念的引導下,重視起家庭決策在村治中的重要作用對提高鄉村社會治理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與城鎮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的現在,社會治理手段對促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