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純 山西師范大學
由于藝術語言、構圖方法、審美意識、哲學思想、環境因素等多種差異,東西方繪畫藝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中國傳統繪畫中謝赫“六法”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其中“氣韻生動”是最為重要的,東方繪畫最注重的就是神韻的表達,不受形式的約束。其次是“骨法用筆”,在用筆上,東方繪畫更加偏向于運用線條和筆法來表現物體與對象。在西方的繪畫藝術中,在照相機沒有問世之前,西方人追求、模仿的是物體與對象,所以我們看到的素描、色彩、透視等,都反映了西方追求、尊重自然,對自然的刻畫出神入化。
欣賞中國古代畫時,我們往往能夠通過畫家的生平或者歷史信息得知為什么他的畫風會出現變化,能夠通過歷史資料、時代背景、思想流派等更深層次地了解畫家,但是當我們看西方的藝術,如欣賞立體主義時,我們會一頭霧水,對于這幅畫更深層次的內容一無所知。為什么我們不了解立體主義?因為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東方是散點透視,西方是平行透視,這是因為東西方的自然觀、哲學觀、思維觀、藝術觀都不相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所以對自然的態度也不一樣,從而導致觀點的不同。
中國畫的創作多為山水,而這些山水畫是畫家用眼睛看,用身體感受過后繪畫出來的。西方的繪畫藝術則是先將看到的景色用速寫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再回到畫室進行油畫創作。印象派問世以后,這一傳統才得以改變。
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由于制度的約束,好多有理想、有抱負的文人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因而寄托在山水之間;而西方不同,山水畫及風景畫都是繪畫藝術中的一小部分,不占主導地位。
“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已經深入中國文化的骨髓之中,人與自然合一、和諧相處已經成為我們的基因與特點。中國畫一般以主觀情感為出發點,畫筆下是情感化、帶有主觀意志的山水,中國文人時常寓情寓景,寄托自己的情感于山水之中。中國古代畫家注重神韻的表達而非形狀的精準,用畫面上的景色來抒發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所以畫面上不僅僅是一幅風景畫,它還被寄予了一種情感、一種獨特的精神、一種特別的只有東方繪畫藝術獨有的人文氣息。而西方繪畫藝術更注重的是陳述客觀事實,注重寫實、繪畫局部與靜止的狀態。正如黃賓虹說:“西人之藝術專尚寫實,吾國之藝術則取象征。寫實者以貌,象征者以神。此為東方藝術獨特之精神。”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東西方繪畫藝術的構圖方法和哲學觀點的大相徑庭呢?筆者認為是地理環境因素導致東西方文明、觀點、特性、方法、心態等各個方面的不同。例如,東方的特點有散點透視、農耕文明、宏觀、內斂、等待、攻擊性弱、接納、包容性、寫意等;西方的特點有平行透視、游牧民族、局部、搶奪、攻擊性強、目的性、聚焦、寫形等。
東方是農耕文明,想要播種收獲就必須尊重自然,不到節氣,種子就不能播種。長期與自然共生的東方人,能夠看到自然細微的變化,一年四季在固定的地點、空間,看到宇宙自然的變化;能夠在靜中感受動,在動中感受靜,明白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所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明白四季循環,周而復始,看到了恒長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在一個點上看到了萬物,在靜中找到了規律、法則。所以中國人擁有宏觀的思維,所以我們繪畫時受思想影響,畫面上就是散點構圖,如《千里江山圖》便是代表作品。
中國人能通過一個點看到一個面或者一個體。東方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橫向),不受時間的影響。而西方河流是東西走向(豎向)流動,河流隨著季節變化,因為季節的資源有限,所以游牧民族只能搶奪,具有攻擊性,對資源具有掠奪性和占有性。東方文化更多的是包容、尊重、共贏、整體;而西方文化更具有攻擊性、更局部。生存的環境造就了不一樣的世界觀,所看所聽決定所思所想,所以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繪畫思維的不同。
當我們看懂了散點透視與平行透視背后復雜的原因,我們就能看懂中國哲學思想與西方哲學思想的不同;看見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我們就能看懂西方繪畫藝術為什么這樣表達。立體主義表達時間和空間,表達時間一定要表達運動,有時間就有空間和運動。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一切都在變化。
隨著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中國美學觀點越來越受國際認可,國學、國風、國潮也不斷發展。東西方繪畫藝術語言彼此交融學習,共同進步、彼此豐富,正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所以才使繪畫藝術具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