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鑫 四川輕化工大學
水性材料的特性不僅僅是與水有關,它不僅包括水溶性的顏料,如古代人使用的植物顏料,以及今天我們所用的水粉、水彩、丙烯、水墨、水性馬克筆等,也包括溶于水的樹膠、動物膠、明礬等特殊材料,以及可以在水性繪畫中做出肌理效果的各類底涂、媒介,抑或是做出不同肌理效果的鹽、蠟燭、留白膠、牛膽汁等。水性材料還有著自身的語言特點,在使用中也會產生各種不經意間的效果,不同水性材料在畫面中呈現的效果也有所區別。
最早的水性材料畫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的人們將從天然礦物、植物提煉出的顏料研磨成粉,配合動物骨骼或植物中提取的膠進行調和,而后通過獸血或植物莖液涂抹在潮濕的石灰巖上。例如,舊石器時代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爾泰米拉洞穴壁畫,所畫的是鹿和野牛等動物形象,并且風格質樸、線條流暢,至今色彩艷麗、充滿生機。到了古埃及時期,水性材料繪畫有了較為完整的呈現方式,以水性坦培拉為技法材料用于墓室壁畫的繪制,有不易脫落、不易龜裂、色彩保持時間長久的特點。埃及人除在壁畫上使用水性材料之外,也常常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在紙莎草上作畫。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也出現了類似的手法,如以水性材料繪制的手抄圣經中的插圖。不過,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水彩畫。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特·丟勒于1502年所畫的《野兔》極具代表性,他先用水彩鋪一層薄薄的底色,再用不透明樹膠畫出毛發,造型準確、用筆細膩,仿佛一只真的兔子躍然紙上。水彩畫能夠成為獨立畫種,是通過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英國水彩畫家們的共同努力完成的。英國“水彩畫之父”保羅·桑德比把記錄性的地形畫發展為具有欣賞性的風景畫,開創了水彩畫的新紀元,自此水彩畫在繪畫領域占有了一席之位。而水性材料在中國美術史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水性材料的使用歷史極其悠久,如戰國時期楚國帛書上的圖畫、長沙馬王堆出土的T形帛畫都是用水性材料描繪而成的。水性材料存在于我國繪畫的各個領域之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水性材料也不斷涌現出新的品種。
對于現代藝術而言,繪畫已經不再是墨守成規的制作,而是富有想象力的創作。繪畫家通過對材料的綜合運用不僅加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度,也拓展了藝術語言的表達空間。所以今天水彩畫的發展已呈現出各種形式、觀念融合與共存的特征,傳統表現形式已經很難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審美需求,也正是時代的需求和藝術本體發展的規律,推動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道路上不斷地求新求變。同時,人們對水彩畫的認識和理解也不只停留在固有的觀念上,特別是在材料和表現語言的探索上給予了更多的包容,并以“水溶性材料的繪畫”來定義其內涵:“凡是以水為媒介的繪畫材料所表現的作品均為水彩畫”。這大大擴展了水彩畫的概念范疇,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語言和風格,為水彩畫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1]。
據了解,我國已有眾多的水彩畫家在水彩材料尤其是水性材料的表現應用上有突破性的研究。例如,水彩畫家黃增炎,在紙張的做底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使作品表現出渾厚感,具有油畫般的厚重感;水彩畫家孫寧,以白布為載體,并結合涂蠟等方法,使作品表現得豐富獨特,耐人尋味;水彩畫家坎勒,在玻卡紙上作畫,通過壓、擦、刮粘、點、磨、印等技法獲取特殊的畫面效果,作品獨樹一幟。這些創新性的探索,創造出新的視覺藝術語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水彩畫多元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傳統水性材料具有透明與不透明之分,熟練掌握各個材料的性質有助于繪畫創作。而筆者是以透明水彩為創作的主要材料的,再通過使用一些特殊的水彩媒介讓畫面更加具有創新性。以筆者此次創作的作品《更迭·高山井》為例,畫面中的老房子不再是以傳統的寫實畫法去刻畫,而是用了水性材料金粉和銀粉將畫面用不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分割開來,房子部分運用透明水彩進行刻畫,以此來表達老房子的破舊感與現代化城市中的光澤的碰撞感。老房子上一些破舊不堪的地方,筆者是完全用透明水彩進行刻畫的,當然也可以通過一些底涂或是別的水性材料來做出房子破舊不堪的效果。
在水彩風景畫的創作中,鹽也是水彩創作中很常見的一種材料,我們在畫面干濕適當時可以將鹽粒灑在畫面上來獲得需要的畫面效果。撒鹽使用得當能夠出現非常好的效果,如冰花、蒲公英等都可以采用撒鹽法。撒鹽法使用時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顏料濕潤含有一定的水分,二是顏料的顏色明顯。在畫面半濕半干時撒入適量的鹽,鹽顆粒的大小不同,滲色也會不同。大顆粒的花紋大,小顆粒的花紋小,不同的顏料及不同的水彩紙呈現出來的花紋效果都是不一樣的。
牛膽汁也是水彩畫中常見的水性材料,它可提高水彩顏料的濕潤度,增強水彩顏料的流動性,降低水的表面張力,阻止水聚成水珠,特別適宜大面積的薄涂層。加入極少量,便可使不易調勻的顏色變得非常容易調勻,從而改進顏料層與紙張的結合度。在畫面需要很順滑的地方,我們便可以在水中加入牛膽汁進行顏料的調制。
水性馬克筆也是很好的水性材料。水性馬克筆和傳統水彩畫相比,有著以水為媒介、透明等眾多相同的特性,同時兩者之間又各自展現出不同的語言特點。水性馬克筆由筆身、筆芯、筆頭、筆帽組成,多為塑料管狀筆,兩端一般均設有筆頭,有大小之分,一端筆頭呈斜寬扁狀,可涂刷相對大面積的色塊,所表現的筆觸硬朗,筆痕清晰、明顯,單獨筆觸以規整的小長方形最為常見;另一端呈細尖狀,可勾畫物體的結構和形狀以及畫面細節。使用寬筆頭時,可以根據垂直度和傾斜度的不同,畫出粗細不等、寬窄不一的線條。在新的自畫像創作中,在一部分畫面背景需要黑顏色的地方,筆者用了水性馬克筆,因為水性馬克筆在繪畫中不容易變色,筆的細頭也可以很好地刻畫畫面中細小的部分。
別具魅力的水彩畫,有著自身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完整的體系,每一種水性材料都具有獨特性,將它們相互結合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的我們為了畫面的需要,有時需要打破傳統的枷鎖,將多種繪畫材料與技法結合起來。如何將水性材料綜合運用到傳統繪畫中,成為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對于水性材料繪畫的認知是無窮無盡的,其發展依賴于自身藝術理念的進步,也依賴于創新。通過對水性材料在水彩畫創作中的不斷探索和嘗試,在水彩畫創作過程中,筆者也有了一定的收獲,以后也會將適合創作的水性材料應用在自己的水彩畫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