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平塘縣平湖中學,貴州 黔南 558300)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的地理環境知識,是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要素的綜合。其中,當地自然環境包括水文、氣候、土壤、地貌、生物等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環境要素;人文環境包括農業、工業、聚落、交通、旅游等各個人文要素[1]。在整個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的過程中,鄉土地理往往會沉淀出獨有的特色。而針對鄉土地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夠起到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地理教學中書本知識與鄉土環境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加深理解,做好實踐,從而為地理核心素養培育打下良好基礎。
鄉土地理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在“福泉產業集群”的教學之中,福泉市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城市,學生對福泉這塊地方都擁有著揮之不去的“鄉情”。地理教學從鄉情出發,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鄉情了解整個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通過對福泉環境的學習,加深對鄉情的認知,并將之遷移到整個中國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從而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
學生雖然生活在福泉,能夠感受到福泉這些年的不斷變化。但多數學生由于地理知識的缺乏,因而無法對福泉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變化,做出客觀和理性的分析,其家鄉地理知識也因此無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2]。而通過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將福泉的地理位置、天氣情況、磷礦資源等知識要點,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從而更加直觀的理解福泉的各種地理要素知識。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地理實踐能力,是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而地理實踐能力,通常包含了社會調查、戶外考察、模擬實驗等多種實踐活動,需要學生通過良好的地理實踐,培養能力。鄉土地理的學習,能夠讓學生結合本鄉本土的地理社會實踐,理解地理原理和規律,從而完善地理知識和實踐能力。例如,在“福泉產業集群”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福泉市的磷礦企業的規模、數量、選址進行地理實踐調查,并結合課本所學的福泉的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和集體討論,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福泉市地理、資源、企業等多方面的認識,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
學生都生活在鄉土地理的現實環境之中,福泉的天氣氣候、地形地貌、農田植被等,都是學生能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到的地理要素[3]。教師從此類家鄉地理要素出發,引導學生的關注和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結合生活實際分析地理事務和現象,從而幫助學生的地理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實踐到能力的學習。例如,在“福泉產業集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生活中每個季節的穿衣情況、下雨下冰雹情況,從而分析福泉的氣候自然條件及自然災害情況,并探討自然環境對產業集群的影響及對災害的預防。
地理包含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從小生活在其中,對其中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變化,都有著自身獨到的觀察和理解,無論是自然風景也好,土特產資源也罷,或者是民間風俗等,都是鄉土地理的重要組成。教師要善于挖掘鄉土元素,鼓勵學生參與家鄉地理環境的交流。例如,在“福泉工業產業集群”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自家周邊或路上看到的,關于福泉工廠和工業園的建設情況,進行交流討論。并探討這些工廠的選址原因、優勢及可能產生的問題等,并結合教學材料,發散性的提出工業發展建議。
鄉土地理的教學不止在課堂之中,更重要的是課外的地理實踐。實踐出真知,鄉土地理由于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這也給學生的課外地理實踐提供了極大便利。教師在課堂的研究性學習和培育發散性思維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課外地理實踐,通過觀測、實驗、文獻研究、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例如,在“福泉工業產業集群”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在課堂進行材料學習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企業調查等社會活動,通過對福泉的工業結構、工廠分布、資源優勢、環境治理等多個方面的實踐調查,促進學生對福泉工業產業集群的深刻理解及實踐能力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地里教學中融入鄉土地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直觀學習鄉土地理要素,同時對地理實踐教學開展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鄉土知識的運用,并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方面,強化對鄉土資源的利用,促進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