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錦心 武漢音樂學院
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按照樂器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俗稱“八音”分類法。漢代開始,由于胡樂的傳入,器樂的制作材料和種類愈加多樣,很多樂器根本沒有辦法歸類。人們便以音樂的特質分為雅樂、胡樂和俗樂。再后來,常用的分類法是根據樂器演奏方法的不同,劃分為吹、拉、彈和打四大類。如今,在大批民族樂隊、樂器志中仍舊沿用此分類法。從總體來看,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種類多樣,表現力極為豐富,極具感染力與民族特性。
談及民族樂器的改革,可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以呂文成為代表的音樂家將二胡的外弦改制為鋼絲弦,取名高胡。高胡的出現使得樂隊音色更明亮。劉天華借鑒了小提琴弦的特點,設計出我國第一把改良版的二胡弓,以及他的“國樂改進社”為后世樂器改革提供了經驗和成果。20世紀30年代,鄭覲文在上海興辦“大同樂會”,以改革民族樂器、制造仿古樂器為主要目的,使后來者在其正確的改革之路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當時的西學東漸、洋為中用思想也為人們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族音樂人對傳統民族樂器的改良和探究掀起了空前的熱潮。音樂家張子銳改進的律呂揚琴、系列三弦和大墜胡等填補了我國民族樂隊中彈撥樂器的中低音聲部的空白。音樂家楊雨森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出低音弓弦樂器——革胡。演奏家趙德震改制出26簧加鍵笙,解決了之前的轉調難等問題。孔建華在竹笛上裝置了調音套管來達到音準可控的目的。在1954年至1961年間,國內先后舉辦了三次樂器改良會議和多次樂器改良音樂會、展覽會。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民族樂器改良的黃金期。此時期音樂人主要圍繞中國傳統樂器目前存在的“音律及轉調”“音域”及樂器制造的“規格與標準化”等問題進行研討。
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召開了一系列民族樂器改良活動,并于1983年舉辦了全國民族器樂創作作品評獎比賽。學術研究和民族器樂創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和關注,這些活動進一步完善了民族樂器改革。此時,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改革在這一階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風靡全國之勢,以傣族葫蘆絲、云南的加鍵巴烏和內蒙古的馬頭琴等為主要民族樂器改良成果;漢族民族樂器革新在這時期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民族樂器改革的理念從尋求共性、融合性逐漸轉向追求個性、特色性的演奏效果。
近年來,在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民族樂器改革活動推動了民樂的進一步推廣,民族器樂改革使民族樂器向著性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易于演奏的方向發展,這非常利于民族音樂的推廣。
樂器專業水平的高低不僅僅代表著樂器本身的品質,也影響著民族音樂的普及。高校作為民族樂器教育和民族樂器專業演奏人才培育最主要的陣地, 人才培養需要適應社會的需求,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也應該著重體現應用型特征。同時, 由于民族樂器類別豐富多樣,學生不能只熟知自己所學的樂器。因此在課程設置層面,應該圍繞民族樂器知識體系多元化的角度開設課程。以一專多能為核心,以觸類旁通為基本點,做到民族器樂知識專業化體系得以全面覆蓋。這才會讓民族樂器專業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習的民族器樂專業知識和其他專業技能應用于自己所從事的藝術職業。
如今,國內所制造的樂器在材質、制造工藝等方面的科學性、穩定性和精準性還不夠。制造廠商在研發力量與研發水平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改進后的樂器成果沒能得到普遍的認可,這都對樂器成果投入應用的進程產生很多障礙。若想加快推進民族樂器革新,就要求有生產能力的樂器廠商加大力度提高其廠商的科研能力,使樂器改革在科學性、精準性與穩定性方面有進一步的突破。同時,樂器廠商也應該積極地與學校和樂團等進行交流合作,使改革后的樂器能在各個層次上進行試用,以此推動民族樂器改革成果的普及,也可以促進樂器改革制造業進一步的興盛。
民族樂器是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共創的智慧結晶, 即使在今天, 人類科學已走向外太空的新時代, 民族樂器仍然具有無限的藝術魅力和民族凝聚力。中國的民族樂器, 所包含的特色各異的精湛演奏技藝, 以及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優秀作品,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寶庫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