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千 青島寧夏路小學
色彩是美麗而豐富的,世界因為有了色彩才如此絢麗多姿。當進入學習色彩知識領域時,五年級有一節是“色彩的明度”課,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區分哪些是明亮的色,那些是深暗的色。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果一一進行區分的話,恐怕一節課的時間也不夠用,所以教師要利用音樂來解決這個難題。首先,教師可以選擇兩段樂曲,一段是歡快的,一段是低沉的,讓學生進行欣賞。接著,引導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產生的聯想。答案是:前一段聽起來節奏歡快使人心情愉悅,聯想到許多快樂的事,如藍藍的天空、飛翔的小鳥、春天來了、百花開放了……后一段聽起來節奏緩慢低沉使人心情悲傷,聯想到許多傷心的事,如陰雨天災難、毀滅、死亡……緊接著,教師著出示色卡,讓學生區別都有哪些色給你剛才這兩種感覺,并排列在樂曲后邊。答案是:看起來淺而明亮的色卡被排到了第一首樂曲的后面;看起來深暗的色卡被排到了第二首樂曲的后面。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什么是明亮的色,什么是深暗的色,通過剛才的兩次情感體驗,學生不難得出:給人以歡快感覺的色為明亮的色;反之為深暗的色。
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學起來輕松自然,容易接受;使教師講起來更直接、清楚、明白,巧妙地完成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色彩知識講授。這種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同類課程之中,如《色彩的冷暖》等色彩知識課。
有時我們把音樂和美術稱為“姊妹”藝術,她們之間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把音樂引進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不僅能活躍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音樂對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術欣賞離不開情緒的調動,沒有充滿感情色彩的欣賞過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體驗,認知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欣賞課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會覺得其枯燥無味,教師也覺得其單調無趣。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音樂,產生的效果就不同了。
以欣賞《千里江山圖》為例,教師可選擇一段氣勢宏偉、雄壯的樂曲來配合進行教學。首先,教師播放樂曲讓學生進行聯想,在樂曲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樣的;接著,讓學生看千里江山圖,試著比較一下與想象中的山有何不同,不同之處在哪里,為什么會不同(引導學生觀察青綠山水畫的特點,進行互相討論)。緊接著,教師讓學生邊欣賞圖片邊聽音樂,并適當進行講解,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仿佛走進畫中感受群山、流水、小橋、人家……,身臨其境地體會畫中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最后,教師讓學生閉目傾聽音樂,想象自己置身于群山峻嶺之間,更深一步地體會畫家創作時的心境,感悟美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獨特魅力。筆者認為,這樣的美術欣賞課學生一定愿意參與,教師也一定樂于講授。這些做法同樣也可以適用于同類型的美術欣賞教學中。
適當運用音樂藝術,能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視覺、聽覺和諧活動,從而更提高其創作水平。在教學中,教師為了使漫長的創作過程不顯得枯燥,一般都播放一些鋼琴曲來烘托創作氛圍,有時這種音樂和教學內容極為不符,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巧妙地利用不同的音樂,并進行合理的搭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多彩的民間美術”“過春節”“節日的裝飾”等課型時,教師就可以選擇運用古箏、二胡、笛子、琵琶等演奏出來的民樂烘托創作氣氛,使國味更濃,更加突出傳統文化在美術創作中的體現。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了民間藝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聆聽到了祖國優美的民樂,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從而進一步激發其繪畫熱情及愛國熱情。再如,在教學低年級的工藝制作課或想象創作課,教師就要選擇一些歡快、充滿兒童氣息的音樂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拉近師生關系。又如,在教學關于畫動物的課時,教師可以選擇帶有動物聲音的樂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更快地展現出自己內心所想的動物形象。
音樂作品是給人聽的,但一部成功的音樂作品卻可以讓聽眾在優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喚起對美好事物的回憶,讓人們產生對未來的憧憬;繪畫是給人看的,一幅神形兼備的美術作品卻可以讓人們仿佛聽到些什么,人們在藝術家所創造的意境中,能領略到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調子,這種富有詩意的調子輕輕地扣動人們的心扉,讓人們產生美感,而久久不肯離去。由此看來,各種形式的藝術之間的關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的、影響的。音樂的魅力是無限的,只要我們多動腦,用愛心來進行教學,就能使我們的美術教學活動鮮活起來,使我們的美術教學活動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