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在普通高校中進行非專業大學生的舞蹈編創活動,這是舞蹈編導運用專業的舞蹈技能并結合特有的校園文化,從而創作出能夠反映校園生活的肢體語言藝術。它的出現和發展不僅豐富了當代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也很好地反映了在大學生之間開展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現代的大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藝術大多數以社團的形式存在于大學校園中,而將舞蹈作為一門課程放入大學生的公共課程也是我國普通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現象[1]。為了培養大學生對舞蹈的興趣,各大高校開始參加并在學校開展了有關舞蹈類的活動,如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校園舞蹈大賽等,這些活動的出現,無一不在豐富著普通高校中舞蹈的表現形式,而對于舞蹈作品的編創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早期的校園舞蹈主要是以中小學為主要活動范圍來開展進行的。在20世紀20年代,由黎錦暉開始推行一種稱為“優秀舞”的舞蹈,它便是校園舞蹈的前身。由于校園文化的日益凸顯,在校園中開展舞蹈活動并不局限于在中小學范圍內進行,在大學校園中開展舞蹈活動也成為大學校園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1989年10月,中國社會舞蹈研究會在河南鄭州召開“首屆全國社會舞蹈學理論研討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社會舞蹈專業工作者為主體所構建的關于本學科理論體系的學術性會議。在此次會議中,不僅討論了對社會舞蹈的構想,還對校園舞蹈的定義、性質和特征等各個方面都作出了相關理論上的總結。
在普通高校中開展非專業的舞蹈活動越來越成為推動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素質教育不僅在我國得到了全面的開展和實施,同時該現象在國外的素質教育中也是受到大家的贊同和支持的。以美國為例,他們的州立大學幾乎都設立有舞蹈系,而通過1998年第二期的北京舞蹈學院報的列表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園舞蹈的開展也是從中小學開始的,美國加州小學的藝術體操和舞蹈的比例是75%,中學的舞蹈活動比例是60%。到現在,校園中對舞蹈課程的開設不僅僅停留在中小學,全國各所大學通過舞蹈這門藝術對大學生開展藝術素質教育的標準和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將舞蹈引入課堂便成為當代大學對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所以,在普通大學開展非專業的舞蹈活動是發展學生個性的好方法,也是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為了讓舞蹈發揮其美育功能,我國頒布了多個類似《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的文件,在這些文件中明確指出了要把音樂教育放入人才培養計劃中。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大環境下,藝術素質教育也被各大高校視為開展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普通非藝術專業的高校中,開展舞蹈課程以及進行與舞蹈相關的活動開始慢慢成為普及性最高的一種藝術形式。以南京地區的普通非藝術專業的高校為例,幾乎每所大學都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開展了有關舞蹈基礎知識的學習,如舞蹈社團、非專業的大學生藝術團以及舞蹈公共選修課程等,這些與舞蹈相關的活動和課程的出現,讓普通高校中的非專業舞蹈活動逐漸活躍了起來[4]。
普通高校大學生非專業舞蹈編創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從起初編創的背景、選材、編排,再到音樂的融入以及到最后舞臺呈現等方面都會對這個舞蹈作品最后的形態產生影響,而選擇一個適合的創作背景就為整部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調打下了基礎。不同背景下產生的舞蹈作品就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征[5]。以南京財經大學原創的群舞《都市印象》為例,這個作品以當代都市生活作為創作背景,將板凳和桌子作為道具,運用舞蹈創作中對空使用的技法,向我們展現了在都市生活中的人們復雜多變的思想情感,從而激起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又以東南大學創作的舞蹈《萬山叢林》為例,這部作品則向我們展現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的美景,編舞老師緊扣大自然的特點并以它為創作背景,把樹木擬人化,在服裝上巧妙地將表演者的服飾設計成為能夠展開并能轉換顏色的裙擺,從視覺上給觀眾呈現出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也象征著校園文化不斷發展的景象。這些作品在進行舞蹈編創活動的時候更多是想通過作品來表達編創者在受到不同校園文化影響中所產生的并且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不是所有的普通高校在進行編創活動的時候都能做到這一點,學校進行排演的劇目只是為了讓學生單純地對成品舞蹈進行模仿和復制,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舞蹈編創活動中,而這樣的非專業的舞蹈作品編創活動就容易脫離學生實際,脫離校園現實生活,從而成為空想。所以,透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普通高校開展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活動從舞蹈技術上來說,它并不具有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但從舞蹈的內容上來說,它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能夠使學生自然準確地掌握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能夠將舞蹈作品更好地展現出來。
在普通高校中開展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活動并不能按照專業編舞的思路進行創作,如在一般的創作過程中,編導所設定的背景情節、動作、隊形和空間運用等各個方面都要在以專業為前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和編排,隨著當下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升,這樣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已經被大眾所接受,并且習慣了觀賞這類的舞蹈作品,同時對舞蹈作品的技術性和觀賞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6]。在普通高校中也產生了不少原創作品,而在這些舞蹈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缺少了專業作品中讓人驚嘆的技術技巧,有些人甚至極端片面地認為這些作品不過是單純的自娛性舞蹈作品,并不能和電視上所常見的舞蹈相提并論。單從這點我們就能看出,人們對于專業和非專業的舞蹈有著主觀意識的區分和判定,卻缺少了對舞蹈客觀創作條件、對舞蹈作品影響的了解和認知,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們普通高校非專業舞蹈編創活動存在著一些不足,由于編舞者都是專業的舞蹈老師,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容易弱化存在并且影響普通高校校園文化的背景,這也說明了創作背景對于舞蹈作品的發展方向是尤為重要的。所以,在普通高校中開展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更多地需要將學校的人文氣息和校園文化融入舞蹈作品當中,這樣才能將普通高校中的校園文化通過舞蹈很好地展現出來[7]。
普通高校大學生非專業舞蹈編創的風格性。普通高校進行非專業舞蹈編創活動需要將專業的舞蹈動作形象化,動作元素的來源要符合大學生的生活狀態,用他們熟悉的生活元素進行舞蹈動作的創作,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對舞蹈作品進行演繹[8]。舞蹈作品中的動作創作既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而在普通高校中進行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活動更是如此,動作形態相對于專業舞蹈作品而言更加生活化,但也不能脫離舞蹈藝術的本質形態,要將專業的舞蹈編創技法作為基礎,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更容易被普通高校的學生所接受。同樣在舞蹈音樂的選用上面,普通高校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活動音樂內容的大眾化和生活化更能讓學生所接受,選用符合這類舞蹈的音樂能夠更好地讓非專業的學生產生共鳴,激發他們對舞蹈的興趣,通過肢體與音樂的結合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普通高校大學生非專業舞蹈編創的多樣性。其實普通高校的舞蹈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是十分豐富的,它們除了能夠將成熟的舞蹈作品進行學習和演繹外,還能夠根據自己的校園文化,編創出具有自己特色校園風格的舞蹈作品。在很多專業的舞蹈學校中,編創出來的舞蹈作品都極為相似,在作品的表現內容上并沒有什么差異,由于他們長期受到舞蹈專業技能的影響,習慣性地將編創的思路賦予一定的模式,這使得在創作舞蹈作品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舞蹈編創活動的內容缺乏創新,而從普通高校中開展非專業舞蹈編創活動所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編舞者在遵循專業編創的原則上結合自己校園文化的特色進行編排。在普通高校非專業舞蹈編創活動中,專業的舞蹈老師不僅發揮他們的特長,結合校園文化對普通高校進行舞蹈創作,還能夠將現有的舞蹈作品進行二次演繹,通過非專業舞蹈學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來表現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舞蹈,如南京大學表演的作品《博了,哭了》、東南大學表演的作品《水姑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表演的作品《小城雨巷》等,這些舞蹈作品并不是這些學校創作的舞蹈作品,作品本身相對具有專業性,而這些普通的高校通過學習并排演這些作品的時候已經融入了自身的表演風格,對舞蹈作品的演繹更為自然和真摯[9]。
在2003年由共青團中心、教育部和全國學聯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中,明確說明了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重要意義,并將“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作為一項考核內容單獨列出,這項要求的提出給高校進行對大學生的培養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10]。普通高校大學生非專業舞蹈的編創活動結合了專業舞蹈創作的一些基本要素,它的創作主體一般都是職業學習舞蹈或者學習編導專業的老師,他們運用獨到的眼光、敏銳的靈感和專業的技術技巧,在校園這片寧靜的沃土中發現并找出適應學生生活又能讓社會接受的肢體語言藝術,使校園與社會緊密地連接起來,這樣既不會超越校園的生活實際,又不脫離社會變成無人欣賞的舞蹈作品。也就是說普通高校的舞蹈創作活動與其他性質的舞蹈一樣,把自然的美用舞蹈進行表現,把校園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氣息用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11]。
今天,在全面提高青年學生整體人文素質的當下,舞蹈教育更是成為學校進行美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普通高校大學生非專業舞蹈活動作為與專業舞蹈相區別運用的概念,也全面發揮著自己的優勢,在普通高校中逐漸開展并豐富起來[12]。普通高校大學生非專業舞蹈編創活動,它是用來滿足校園中廣大師生的藝術創造欲望和藝術鑒賞要求而開展進行的舞蹈創作,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通過舞蹈達到寓教于樂、健身、競技等日常校園生活藝術加工的目的,讓學生通過舞蹈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普通高校大學生中開展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活動,本質上就是在校園生活需要和舞蹈藝術表現這兩條軌跡交叉上找到契合點,這樣的創作是與當下人們同社會中產生的對時尚的要求,還有對審美的追求是相互關聯的,這樣使得普通高校非專業的舞蹈編創活動具有與時代同步的鮮明特點,同時更好地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而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和群眾舞蹈素養的提高,這就向工作在普通高校為非專業大學生開展舞蹈創作工作的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只有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思考,通過學習不同種類的舞蹈作品,積累更多的創作和舞臺實踐的經驗,才能創作出更加優秀、更加符合普通高校非舞蹈專業大學生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