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層臺小學,貴州 畢節 551700)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教師的技巧在于覺察學生的天賦,捕捉足以使他們施展智力和創造力的領域,對自己學生的差異準確分辨,做發現學生差異的有心人。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到“拐杖”的作用。因此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體現。它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觀念,使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強制傳授”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不完全依賴教師自已獲得知識。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鼓勵其提出問題,發表不同見解,多給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機會。
(一)承認學生的差異,制定差異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由于環境、生活經驗、知識背景的不同,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差異”,學生個體之問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為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執教者,我認為學生的差異首先表現為學習能力的差異,有的學生思維靈活、掌握知識快;有的學生思維局限、易受無關因素的影響,掌握知識慢。
(二)照顧學生的差異,用好學生的差異資源,增進教學效果。學生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隨處可見。數學課堂學習中表現最明顯,探索一個數學現象時不同的過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思考問題也有高低、深淺之分;有時一道題就有好幾種解題方法,或者有正誤之分。作為教師應積極面對學生間的差異,照顧這些差異,理性地看待學生的一切,包括錯誤,使差異教學隨處可行。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錯誤背后的教學資源。
(三)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
(一)加強實踐,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實踐,就是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可以探索、活動、思考的環境,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例如,教學“求比一個數多的數的應用題”的時候,首先要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第一,擺出兩行三角形,每行有5 個;第二,在第二行再擺4 個三角形,并提出問題:第二行先擺了幾個三角形,現在又擺了幾個?第二行的三角形個數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第二行三角形的個數應該怎么求得?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從而進一步掌握解題的方法。
(二)加強實踐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同時還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方向。通過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加強學生的思考思維,不僅能有效增強教學效果,還能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能力,實現學生在主動中求發展。
我們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力。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你不能做的事,也能做很多你認為他不會做的事。”現在,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具有潛力,為他們創設潛力發揮的條件、機會與環境,鼓勵自主發揮。在反復的體驗中,讓智者更智,能者更能,弱能者增能。使學生多種潛能的可能性變成現實發展的實在性轉化,能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踏步前進。我們要從研究差異入手,承認個性,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創設一個和諧的、愉快的氛圍,使學生群體呈現內容豐富的統一,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核心“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非適合教育的兒童。”
目前,存在著這樣一種說法:自主、合作、探究往往會造成班級學生的兩極分化。分化現象確實存在,但我認為不能以此否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不是要消滅學生之間的差異,而是要實現學生充分的、有差異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包括認知水平,還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若真要防止分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接受訓練。然而,這種生產“標準件”的教學能批量傳授知識,卻難以發展學生的個性,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因為創造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夠的試錯空間,需要創造的欲望和創造性思維。面對有差異的學生,為了實現差異的發展,必須進行開放的、自主探究的學習。就像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創設情境、開放空間、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各有所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數學的割補轉化思想、數學的邏輯推理、公式間的內在聯系、敢于探究的精神、同伴的合作交流、積極的情感體驗等,讓學生得到不同而又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