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昊 韶關學院音樂學院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的關注也越來越廣泛,這也促使藝術教育得到不斷發展,尤其是聲樂類藝術。在此種背景下,本文著重闡述了民族聲樂藝術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啟示,希望能夠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同時也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民族聲樂藝術是在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融入了歷史發展元素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同地區擁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征,這為民族聲樂藝術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靈感。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融入民族聲樂藝術,能夠有效幫助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音樂及其背后的歷史,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對于其獨立創作、理解作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挖掘民族聲樂作品背后的故事,如創作的背景環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及其中所包含的民族元素等。此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更多文化知識,從而為其以后的獨立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總而言之,民族聲樂藝術教學是傳授民族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應予以重視。
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完善具體的技術方法,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知力,提升學生的聲樂審美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其聲樂素養。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民族聲樂藝術,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包括西方聲樂藝術中的創作方式、表達方式,以及我國傳統聲樂藝術中的韻律、民族文化因素等。學生通過學習民族聲樂藝術,能充分感受其中所蘊含的西方聲樂藝術的創作魅力,以及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律之美。經過長期滲透和渲染,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會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進行一定的剖析和引導,尤其在前期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鑒賞力還不強,教師可以通過引導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感受,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聲樂藝術而言,其最終的呈現方式是“演唱”,而演唱涉及專業的演唱方法、表現技巧及演唱者的藝術形象等多種因素,是對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考驗。在高校進行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民族聲樂藝術來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民族聲樂藝術本身具有多樣性特征,涉及我國多個地區的民族特色文化,如地區方言,因此,學生在學習相關作品的過程中可以練習不同方言的演唱技巧,并且配以恰當的肢體動作和藝術形象,從而有效提高歌唱能力和表演技巧。舉例來說,聲樂作品《槐花幾時開》中涉及諸多方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練習方言的演唱技巧、發音方式,并且根據題材背景來進行相應的舞臺表演。總而言之,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透民族聲樂藝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演唱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學生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恰當適合的作品,還可以根據教學節點來舉辦相關主題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研究熱情,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聲樂實力。
對于聲樂藝術而言,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常規的演唱方法和表現技巧,還要擁有創作創新的能力。學生可以在前人優秀經驗基礎之上進行大膽嘗試,尋找聲樂藝術中更多表達美的方式,促進聲樂藝術的進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同時在經驗積累的過程中展現自身的獨特魅力。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民族聲樂藝術教學來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創新和嘗試。民族聲樂作品題材豐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進行不同嘗試,如更換演唱方式、重新編曲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保持耐心,積極鼓勵學生,避免基于個人主觀審美進行干預。總而言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民族聲樂藝術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嘗試,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創作能力和綜合藝術素養。
本文分析了民族聲樂藝術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啟示,包括利用民族聲樂藝術進行傳統民族文化的灌輸、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以及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嘗試。希望本文的分析,對聲樂教育領域的前行起到積極作用,并嘗試且激發相關領域專業人進行思考和探索,引發更為廣泛的討論,真正促進我國聲樂藝術領域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