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育文 (嘉應學院)
客家音樂伴隨著客家人不斷遷徙海外而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現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按海外客家人的分布狀況來看,客家人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按有關客屬機構2011年非正式保守統計,合計客屬華人華僑及港澳臺同胞就已達到1800余萬。其中香港約125萬客家人、澳門約10萬客家人、臺灣約465萬客家人、五大洲80多個國家約1200萬客家人。
據有關資料,客家音樂發源于我國古時候的中原音樂。因為中原漢民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遷徙,隨之便將中原音樂帶到了江西、廣東以及福建等多個地區,經過和當地本土音樂的有機結合,便逐漸產生了極具藝術特色的客家音樂文化。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成為目前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深遠的中國漢族民系。毋庸置疑,伴隨著客家人的足跡,從古到今,客家音樂在這些地區自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傳播。如:馬來西亞的客家人約1792年在馬來西亞檳城建造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廟宇有中式傳統戲臺,含有漢劇圖案作為廟宇的裝飾,可見,當時的客家人就已將漢劇傳播到馬來西亞檳城。
客家音樂在傳播海內外過程中,一方面保留了我國中原音樂文化主流特征。從世界客屬聯誼大會、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海外客家音樂表演來看,其音調、旋法皆來自中國本土客家音樂,其表演形式上幾乎沒變化。
另一方面,客家音樂受到客家人居住地本土音樂及宗教文化的影響,在音調、形式上都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其旋律還保持五聲調式。筆者2002年偶然的機會,與第一次到中國大陸尋根問祖的臺灣旅美作曲家陳建中博士相遇與廣東梅州,2017年陳建中博士攜其夫人(醫學博士)重回大陸時,送了三集《客語圣歌集》和一些音像資料給我,陳博士說明:其中有一些客語圣歌直接采用廣東客家漢樂音調改編。而更多的是客家音樂曲調、韻味方面已明顯淡化。總的來說,客家音樂在海外傳播過程中吸收、融合了海外所在地的音樂文化。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的客家音樂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和積淀,形成了其最具獨特藝術魅力的客家山歌、竹板歌、廣東漢樂等等,并通過各個時期客家先民散及全球而自然傳播到海外各地,形成了反映當地客家人的日常生產生活與思想情感的海外客家音樂。以前的大陸客家人與海外親人遠隔重洋,客家音樂的交流活動受到很大限制,而今隨著世界交通、信息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給新時代客家音樂的海外傳播帶來了很好的發展契機,應如何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契機呢?
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及發展機遇,特別是要把握好國家政策和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順勢而為,主動、大力向海外傳播客家音樂。華南地區最高音樂學府——星海音樂學院為首的音樂界正在搶抓“廣東機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嶺南音樂,客家音樂作為嶺南三大樂種,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絕佳契機向海外傳播。當地政府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與海外客家華人將其所在政府加強溝通聯系,組織大陸客家人與海外客家人在民俗文化、旅游產業以及節慶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動,搭建新時代客家音樂的海外傳播互動長效平臺。各地政府還可以制定相應的文化旅游政策,通過“送戲下鄉”、“景區表演”的活動形式,讓一些專業的客家音樂劇團深入基層和客家特色旅游景區舉辦文藝匯演活動,讓來大陸觀光旅游的廣大客家華僑更直觀地感受到客家音樂的藝術魅力。
同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政府可兼顧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把客家音樂文化資源的發展搭上經濟建設的快車。扶持成立專業化的團隊做好客家漢樂等多種客家音樂資源的歸納整理工作,在保留客家音樂文化神髓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市場調查,站在普通大眾的審美角度展開合理的客家音樂藝術創新,從而有效擴大客家音樂文化在眾多音樂形式中的知名度,打造出更多人們喜聞樂見的客家音樂形式。各客家地區政府可以對客家音樂的發展進行大力宣傳,制作一些相關的客家音樂相關的文化旅游產品,如:客家樂器或是客家音像資料,供廣大海外華人聽賞感受,進一步推動客家音樂的海外傳播。
另一方面則是將客家歌曲、舞蹈以音樂演唱或視頻表演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如:新編大型廣東漢劇《李堅真》,劇目以現代漢劇手法詮釋客家地區紅色政權建設的重大歷史題材,展示的是中國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該劇的音樂以廣東漢劇傳統板腔為主,輔以廣東漢劇小調和客家山歌的經典旋律;舞臺充滿客家山區的風情特色。又如:福建龍巖市的著名作曲家蘭茂林先生便對客家傳統的《采茶燈》進行了優化創新,編排出了一種獨特新穎的爵士樂版本,讓《采茶燈》多次走出國門,登上了國際大舞臺。許多海外客家人或海外華人就因為這一簡單而動人的客家音樂曲調,深深地愛上了客家音樂文化,甚至開始學習其唱法。
可與世界各藝術院校、客屬藝術團體加強聯系、開展交流,形成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同時大力挖掘培養客家音樂傳播人才,建立客家音樂海外傳播合作平臺,打造客家音樂海外傳播品牌。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及《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11-2020)》中“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學習和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形式的現代化、多樣化,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的要求,在客家地區的各類學校,以多樣化形式開展客家音樂的傳播教學。客家地區的藝術院校,應該聘請當地的一些客家音樂的傳承人,定期舉辦客家音樂文化講座,對學生們進行熏陶,加深他們對該藝術形式的了解。將客家音樂文化設置為一門課程,或興趣班,在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的基礎上,實現客家音樂文化資源在本地的普及發展。如:廣東省星海音樂學院,便把客家音樂列入了教學大綱之中,又如:廣東省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把客家山歌列入了人才培養計劃,最早先于1993年聘請“客家山歌王”張振坤到該校教授客家山歌、后來長期聘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湯明哲等山歌大師擔任客家山歌課的教授,在該校成立客家山歌班,定期舉辦客家山歌大賽,帶領客家山歌班的學生外出交流。
藝術團體方面,應該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主動拓展思路,走出國門,與世界客屬團體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主動傳播客家音樂。我國廣東梅州市的客家山歌傳承研究院、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等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與世界客屬團體開展合作,向海外客家地區傳播客家音樂文化的內涵文化及藝術魅力。
在客家音樂海外互動交流方面,充分利用、發揮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傳播項目。客家地區的學校、企業應利用客家地區各級政府的客家音樂傳播政策及搭建的各種平臺,與海外客屬地區的學校、企業建立溝通、合作機制,開展客家音樂交流傳播項目,舉行海內外范圍的客家音樂文化交流展演活動,大力傳播客家音樂。
文化是每個民族身份的象征。向海外傳播優秀客家音樂文化,讓歷盡千年、古老而恒新的客家音樂海外傳播事業繼往開來、成效卓遠,更好地夯實我國文化軟實力,更好地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與世界影響力,是新時代賦予全世界客家音樂文化工作者的一項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