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 (內蒙古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
中國有56個民族,音樂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民族音樂表現形式豐富,題材新穎,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我國的民歌歷史悠久,題材廣泛、感情豐富、語言質樸、風格上也是多種多樣。有敘事歌曲、愛情歌曲、勞動歌曲、山歌、山曲等。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歌在不斷的傳承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由于當前我國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商業藝術逐漸走向國際化發展,所以應當深入探究民歌藝術內涵,才能夠進一步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探討。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研究我國民歌演唱藝術特征以及具體的演唱風格,旨在進一步促進民歌藝術的有效傳承與弘揚。
民歌源自于民間,在人民群眾的口中不斷的創作和演變,獨具民族特色。我國民歌在傳承過程中經過了篩選改編和創作,形成了與社會生活與思想情感緊密相連的歌唱內容,由于中國有56個民族,地域廣闊,各民族的民歌形式豐富多元,有山歌和小調,也有號子和牧歌等等。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探究當前我國民歌藝術特征,旨在提高民歌藝術的傳承效率與質量。
由于我國民歌藝術類型豐富多元,56個民族地理環境不同,風土人情不同,所以民歌藝術也具有極為鮮明的特征。地域分布包括廣東民歌以及新疆和東北、江南民歌等等。在民歌民族劃分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哪種題材或形式,表現與歌唱風格大相徑庭。以新疆民歌為案例進行探討,由于新疆處于中國的西北區域,少數民族眾多,并且地域遼闊,歌唱中強調歌舞型,熱情奔放。民歌歌唱過程中必須要體現出獨特的地理位置,例如:川北人民群眾性格淳樸且堅韌,所以川北民歌的藝術內容主要體現在人民群眾與大自然的抗爭上,體現出人民群眾的樂觀心態。所以不同的民歌與地域特色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出勞動風俗或者是自然景觀。所以民歌代表著地域特色以及風土人情,有著無法代替的重要民族傳承作用。
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哪個時代都會被印上時代發展的烙印,每一個在我國藝術創作與傳承過程中,主要體現在民歌的情感傳承上,由于民歌創造是人民群眾口口相傳,屬于集體創作性民歌,能夠反映出人民群眾的眾多生活要素。民歌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特色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時代特性不同,所以民歌的表現方式也大相徑庭,遠古時期多數體現人民群眾與自然的抗爭,而當前時期多是歌頌生活的美好。
我國民歌藝術表現性豐富,在傳承過程中能夠塑造更加多元的藝術形象,題材廣泛,形式風格多樣,能夠生動的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各個方面。生動的塑造出人物形象,例如陜西民歌《蘭花花》從歌詞以及極具變化的歌唱語言中,能夠感受到與命運做斗爭的少女形象。
隨著時代的進步,歌唱方法也發生了改變,演唱民歌時,部分專家認為民族唱法應借鑒美聲的方法進行。民歌演唱過程中引入美聲的元素,味道上卻失去了其民歌的原始色彩,這使得當前我國民歌歌唱方法逐步失去原有藝術特色和內涵。所以,民歌必須要充分重視文化傳承與精髓發揚。在民歌傳承與演唱過程中,應當有效梳理好民歌的唱腔以及咬字發音。例如:在歌唱號子時必須要高亢有力,同時也應當體現出人民群眾的精神,在山歌歌唱時應當悠揚深遠,給人們一種大自然的曠達。由于民歌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所應用的方言、音調和語言都必須有效融合,才能夠體現出民歌特性。
在唱腔應用過程中,受到地方生活習性以及翻譯特點的影響,不同民族的民歌唱腔有所不同,風格也大相徑庭。民歌在演唱過程中并不需要局限于某一個聲部,而是要合理的應用潤腔技術,體現出民歌的魅力。在演唱中,演唱者應當發出真情實感,才能夠進行下一步演唱。同時要有效結合真假演唱方式,確保嗓音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做到鼓舞人心。在演唱時,演唱者必須要調整自身聲線,有效把握喉音,展示出深情與質樸的民歌特點。
分析蒙古族短調民歌在演唱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符合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形式,蒙古族民歌能夠體現出蒙古族人自然質樸等眾多特點,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時,應當以真聲為歌唱基礎,要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在個別加有“諾古拉”的歌曲中有效掌握褶皺音。例如:蒙古族民歌歌曲《贊歌》則要求演唱者通過“褶皺音”的技巧來展現出民歌的特有情感。
民歌在歌唱的過程當中通過調整歌唱者的呼吸,從而把握民歌的節奏是演唱民歌的基礎,所以歌唱者要充分的重視呼吸的技巧,有效的提高民歌演唱的藝術性。在唐代《樂府雜錄》當中,就有對于民歌歌唱呼吸方法的相關記載,民歌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當中要利用小口進行呼吸,使呼吸能夠更加均勻,并且保持歌唱節奏的把握。對于呼吸能夠有效的控制,使歌唱者在歌唱過程當中避免吸氣,過多導致氣流紊亂,從而干擾了歌唱的進行。
在民歌歌唱時要根據民歌的旋律,對于民歌歌詞有效的進行把握,歌唱者要吐字清晰,符合實際的生活用語,展現出親切流暢的思想情感,對于民歌的演唱有著積極的作用。歌唱者在演唱民歌時,要了解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地區對于各個詞語的發音,準確的發音能夠更好的表達民歌的思想觀念。如演唱河北民歌《小白菜》時,通過將各個詞匯緩慢的進行演唱增強民歌所表達的抑郁感,能夠更好的感染聽眾,提升聽眾對于民歌的體會能力。所以演唱者必須要深入了解民歌歌曲內涵,有效掌握歌詞大意。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總結得出,民歌演唱時,首先要探究民歌藝術豐富內涵,由于我國民歌風格大相徑庭,所以演唱者在民歌演唱過程中應當深入了解藝術特征以及具體的演唱風格,所以演唱人員必須要具備多重演唱能力,應當不斷的練習和鞏固提高演唱水平。在民歌演唱時應當根據不同的民歌風格,學習多元化的唱腔以及發音特點,順應民歌的多元發展特色,才能夠培養歌歌唱水平。在此過程中,首先要確保民歌演唱人員以及風格應當有效統一,調整氣息和掌握歌曲的韻味以及咬字吐字。有針對性的調整氣息和口腔,才能夠滿足民歌的多元風格。在民歌歌唱過程中,應當有針對性的調整聲線,歌唱者首先要合理的把握民歌演唱風格,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例如:《茉莉花》歌曲演唱過程中,氣息要深,字頭要咬在氣上,掛在臉上,氣流要輕柔舒緩的流出,才能夠體現出輕聲細語,體現出茉莉花的芬芳。演唱風格必須要柔美婉轉,體現出熱情和水靈,歌唱人員必須掌握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審美特色以及風俗習慣、人物性格科學合理的處理好民歌演唱風格與個人風格之間的重要差別,有針對性的進行拿捏和演唱,采用多元化的嗓音和唱腔進行表達,深入挖掘民歌藝術特色和內涵,才能夠有效傳承并弘揚民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