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潔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近年來,音樂教育發展迅速,鋼琴即興伴奏成為一門極其重要的音樂課程,在即興伴奏學習過程中,通過和聲的運用能夠有效提高即興伴奏的整體效果。因此,近年來,和聲運用受到了音樂界的高度重視。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和聲與鋼琴即興伴奏科學整合。從而提升演奏者的技巧和演奏效果[1]。本文通過闡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和聲應用于鋼琴即興伴奏的相關建議。為音樂教育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和聲是音樂基礎理論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高度重視的一門課程,將和聲運用到鋼琴即興伴奏中,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掌握音樂節奏以及演奏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即興演奏能力。
縱觀當前和聲應用于鋼琴即興伴奏現狀可以看出,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其中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導致學生不能熟練掌握技術和技巧,最終使得學生在鋼琴即興伴奏表演中,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這一問題當前也引發了音樂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和聲教學和樂器教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結合我國音樂教學現狀來看,在音樂課程安排方面,往往將和聲教學和樂器教學區分開,導致理論課程仍然存在和聲與樂器嚴重脫節的現象。因此,尋求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音樂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將和聲與鋼琴伴奏加以整合,使其形成了全新的教學方式,從而統一音樂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音樂理論之間存在的聯系,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遵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前提,使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和動腦提高音樂學習能力。因此,本文針對和聲教學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闡述二者整合的具體意義:
和聲課程是作品課程中的基礎課程,只有學生扎實掌握和聲知識和和聲功能,才能夠提高作曲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很多學生不能將和聲與鋼琴即興伴奏有效融合,尤其對于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想要掌握復雜的音樂知識極其不易,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樂器能夠僅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就能夠掌握,而在這種情況下,將其與和聲教學融為一體更加具有困難性,加上當前音樂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課時較少,進一步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與此同時,學生在鋼琴練習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作品的情感以及音響的聲效等,導致演奏效果不佳。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積極尋求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的掌握音樂知識。
結合教材方面分析,通常情況下,無論是音樂專業院校還是師范院校,在理論課程設置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只是在課時安排以及教學內容方面存在差異性,雖然音樂專業學院和師范學院教材不同,但是在教學方面均沿用俄羅斯教學體系,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俄羅斯教學體系中只涉及到三個和弦教學,也就是一級和弦、四級和弦以及五級和弦,沒有涉及到副三和弦,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挑戰,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教材內容也逐漸增加難度,接下來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各級和弦,可是其他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學生在單獨學習四部和聲是能夠清晰辨別各類和聲,但是融入到實際作品中,卻產生了困惑感。根本原因在于,實際作品中涉及到豐富的音型織體,節奏也相對復雜,各種和弦任意組織,學生自然無法辨別。
即興伴奏作為和聲學之后的一門實踐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和聲基礎和樂器彈奏能力。結合我國當前音樂教學現狀來看,在即興伴奏教學中,通常會利用電子琴展開教學,或兩人一臺電子琴,或一人一臺電子琴,教師側重于講解音樂即興演奏的風格、特點以及伴奏織體。但是卻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水平,由于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接受能力不盡相同,導致學生在和聲基礎和樂器彈奏基礎方面水平具有差異性,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即興伴奏教學,自然無法使學生深刻掌握相關知識,另外,一些學生不能將和聲知識科學運用到伴奏中,尤其遇到復雜情況時更是困惑。不僅如此,在學習鋼琴即興伴奏過程中,由于時間較長,學生會逐漸將忘掉和聲知識,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較差。
以上,對當前音樂教學中和聲教學與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存在問題并非說明傳統教學方式缺乏科學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充分迎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和聲教學、鋼琴伴奏教學與中小學中的音樂教學不同,和聲教學和鋼琴伴奏教學強調實用性,需要學生通過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彈奏出期待的音樂內容。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將二者有機結合,一方面有利于解決課時緊張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便利性,也使學生學習更加輕松,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實踐與理論放在等同位置,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存在重視理論知識教授,忽略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2]。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由于基礎和聲課具有理論性較強的特點,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好的和聲感,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練習感受和聲的色彩、力量、情緒以及情感。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和消化和聲的理論知識,而剛入學的大學生通常不具備和聲感,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說教式”教學方法,則會使學生始終停留在和聲基礎理論知識的公式和教條中,最終使得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影響音樂教學的整體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并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法提高學生和聲應用能力,使其能夠更好的應用到鋼琴即興伴奏中。
其二,將和聲教學與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相融合,在傳統和聲與即興伴奏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過渡追求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材內容的編制也存在單科領域的高、精、尖等問題,這種教學方式相對于音樂作曲習的學生而言較為實用,但是對音樂學習年限較短,基礎知識高低不同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及其容易造成課程之間缺乏橫向聯系,使得學生在運用過程中不能滿足均衡性和通用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保證和聲結構體系具有完整性的同時適當引入鋼琴伴奏的內容,使學生能夠輕松的將兩個學科之間的知識線接在一起,充分滿足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將和聲和鋼琴即興伴奏延伸到其他學科領域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其三,注重和聲教學的實用性。和聲教學涉及內容較多,而音樂教學中針對和聲的課程相對較少,如果教師想要將教材內容全部灌輸給學生,則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和整合,將和聲教學中具有實用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一些章節類似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合并講解,使學生了解教材中的側重點,并能夠學以致用,從而將其更好的運用到鋼琴即興伴奏中。
其四、將和聲教學與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相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杜絕“照本宣科,”突出“即興”二字的重要性,是學生能夠將和聲與即興伴奏良好幾何。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兩門課程加以整合,同時進行,既能夠使學生直觀的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又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最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聲分析對于音樂教學而言至關重要,而通過學生對和聲的分析,能夠直接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運用能力[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重視培養學生對和聲的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藝術代表性的伴奏,讓學生對伴奏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在提高欣賞能力的增強演奏能力。
視唱練耳是音樂教學中的提高即興伴奏能力和和聲運用能力的途徑。視唱練耳綜合能力較強,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節奏感和音準。并且這門課程是一門實踐課程,并非理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聽、唱等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視唱與即興伴奏相結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即興創作的水平。
音樂教學具有互通性,通過鋼琴即興伴奏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而想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理解作品的意義,需要充分利用公共課教學,例如:在鋼琴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鋼琴課不僅需要克服演奏艱難的曲子,還要對曲子深層次的內容進行挖掘,這也充分迎合了鋼琴伴奏學習的目標[4]。在鋼琴公共課教學中,由于課時較短,學生需要充分利用現有時間提高即興演奏能力,通過積累演奏經驗,全面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綜上所述,鋼琴即興伴奏水平與和聲息息相關,二者相輔相成,想要提高學生即興伴奏水平能力,就要加強重視培養學生的和聲能力和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和聲知識的同時能夠學以致用,將其充分運用到鋼琴即興伴奏中,達到和聲提升鋼琴即興伴奏效果的最終目標,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和即興演奏能力,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