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珍
作者單位: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寶山中學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地方課堂教學模式,在引導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地方課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拓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充分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真正把教學過程當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互動、交流的過程。并把學習過程中的發展、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地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鼓勵、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有趣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在教學七年級家鄉下冊“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一課時,我創設了錄像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盛況,并由那達慕大會拓展到成吉思汗的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我們從那達慕大會悠揚的馬頭琴聲,醇香的馬奶子酒中知道了“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所有這些都和驍勇善戰的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一課。
另外,我還用草原美景圖配合音樂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課堂教學的核心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引導自主學習。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新觀念。如,在教學八年級地方教材“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一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讓學生課前預習,搜集有關蒙古族人們生活相關的資料,由學生自己提出學習提綱,明確目標,明確要學什么?怎么學?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樣在學生的腦海中便形成了一個學習提綱。
1.自主探究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在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并提出來,再有教師整理展示出來。
(1)蒙古族的始源于哪里?(2)“蒙古”一詞始現于哪個朝代,最初稱為什么?(3)現在,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哪里?我省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哪里?(4)蒙古族多居住在什么樣的房屋里?(5)蒙古族怎樣招待客人? (6)被稱為草原的靈魂是什么?(7)蒙古族的服飾有什么特點?
2.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互助精神和人際關系,又能夠拓展學生思路合作。學習小組的組織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搭配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性格差異,二是人數不宜太少,一般應六人左右為宜。合作學習小組的組長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采用激勵性輪流擔任。合作學習不一定只是討論、交流一些展示中的問題,還可以自主地自學課本內容。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隨時了解掌握各組的信息動態,需要及時幫助、點撥、指導的,能解決的,特殊的問題可以在小組及時解決,帶普遍性的可帶到課堂上各組交流時再解決。
(1)依次提問學生完成上面每一問題,如果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就讓學生討論,如討論后還不能完成,教師補充講解。
(2)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簡單板書本課所學各問題之間的聯系見圖,幫助學生理解和加深記憶。
3.質疑再探
(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2)對于學生的質疑其他學生能獨立解疑的或合作解疑地教師不必補充,不能解疑的教師補充講解。
質疑和探索,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質疑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后教師問學生“會不會”?“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的基礎上,而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碰到疑惑時的有感而發。所以無論學生在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做作業,教師講解時,還是在課外提出的問題,教師都要予以熱情幫助,都要有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愛心和誠心。探索是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學生的質疑與教師的預期目標不必是單一的,要求人人都能成功,要充分估計部分學生或許會失敗,教師也可以在自學的各階段適時點撥暗示。要盡量提醒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所以要耐心疏導和允許反復,要適時鼓勵后進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這樣的長期自主學習訓練,學生就會養成把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因素聯系起來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思維的靈活性也逐步得到培養。
總之,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發展自我,我們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積極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條件,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究中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