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連芝 唐艷華
語文課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語文課程標準》上說,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為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塑造健康的人格也是語文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優的佳作,不僅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摯情感,叩擊學生心弦,激起他們感情的波瀾,培養學生優良的性格。如何提高語文課的德育效果,我覺得有以下幾種方法。
初中語文教材中許多作品反映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往往相距甚遠,使學生對作品反映冷漠,甚至無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利用多種手法,創設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深入挖掘教材中能使學生產生共鳴的情感因素,找出作品人物或作者思想與學生實際認識的契合點,這樣德育教育才會有效果。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學生有豐富的情感,復雜的內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而忽視“情”的作用,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要想曉之以理,必須先動之以情。單純的說教勢必使學生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學生,使德育教育更具有吸引力,說服力。
現在的學生發感恩之心,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深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我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就應緊扣父親疼愛兒子這個中心,重點剖析“望父買橘”的“背影”這一情節,充分體會父親的用心和艱辛;并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分析,體味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切的愛子之心。又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寫了母親勤勞儉樸的美德和對“我”的種種關照,也寫了“我”從小就幫著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寫出母親寬厚待人,妯娌關系、親戚、鄰里關系處理得好,一家人和睦相處等種種事跡。這些無疑給我們以啟迪,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再如《我的老師》蔡蕓芝老師的公正慈愛、可敬可親;《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教學認真、治學嚴謹;《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熾熱的愛國主義熱情,無不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這類作品時,應讓學生在了解文中老師的崇高品質的前提下,進而了解身邊的老師,激起其尊師之情,并付諸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師的良好道德品質。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情感意蘊性強這一特點,在生動形象的講解過程中完成德育任務,做到“潤物細無聲”。
語文教材中不同的文學體裁,教學方法不一樣,所達到的德育效果也有差別。
詩歌音韻和諧,內涵極為豐富,是情感滲透的最佳媒體,利用詩歌的特點,讓學生于吟哦中感悟,在諷誦里熏陶。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極致。學生在吟誦中積淀、升華,情操得以凈化,心靈得以凈化,心胸自會開闊,情操得以陶冶。
小說形象鮮明,充分反映生活,也是情感滲透的重要渠道,我們可以發揮小說優勢,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后再閱讀。通過奧楚蔑洛夫認識沙俄社會,通過《孔乙己》了解科舉制度,提高學生對美丑的辨別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比較而言說明文雖然比較枯燥,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領略祖國山河的美麗,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課堂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
總之,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要細心發掘情感教育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不僅能使學生得到春風化雨的情感教育,還會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語文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