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音樂作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在歷史的傳承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到曾侯乙編鐘,再到禮樂制度、隋唐歌舞、京劇昆曲等,中華音樂文明有如明珠一般,璀璨奪目。
可是19世紀中期以后,由于列強的入侵,伴隨著五四運動興起的“反對一切、打倒一切傳統文化”的思想,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成為了主流趨勢。在音樂上,大量的音樂作品家、教育家去美、德、日等地方留學,帶回了國外的音樂理論體系和教育思想,學校里開始開設“學堂樂歌”,中國傳統音樂失去了主導地位,逐漸被人冷落。直至今日,學校的音樂教學內容大部分仍舊采用國外的學習系統,再加上學生對歐美日韓的追捧,傳統音樂的保留與傳承岌岌可危。
幼師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在國家大力發展幼教事業的同時,提高幼師生的文化自信,使她們成為民族音樂的傳播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幼師生來說,在音樂教育中,要更多地滲透民族音樂的元素,以此來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讓他們成為弘揚和發展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和音樂的一份子。
音樂課是幼師生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技能課程之一,其中包括鋼琴、聲樂、視唱練耳、音樂理論、音樂制作等,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能,以勝任未來的幼兒園工作。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能夠讓學生感受不同國家的音樂特征、審美特點、以及多元文化音樂的相互融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我校開設的思政課程雖然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文化自信的確立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但僅靠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并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立德樹人需要所有高校工作者、教育者共同參與,需要發揮各門課程既育德又育人的積極作用。而音樂課程在幼師生的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育人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所以相比較思政課而言,音樂課的德育功能能夠更好地發揮,對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存在形式,本身還具有較強的道德教化功能。縱觀我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無論是西周的“以樂教和、德育為先”,還是儒家的“以和為貴、以樂樹人”的樂教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強調音樂對人的道德上的影響。到了近代,我國音樂教育家李叔同的教育理念和他的作品,也都處處體現著用音樂去健全人格、凈化人的思想。相對于其它課程來說,音樂作為美育的一種手段,更容易通過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人士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不同國家、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感受音樂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特點,同時,教授的內容可多以我國優秀音樂作品為主。這些作品可以是民族民間的音樂、也可以是古代流傳至今的音樂,這些音樂或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向往、文化追求,或滲透儒家文化、中庸之道,透過音樂學生可對我國的民間風情、歷史傳承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增加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他們具備辨別是非與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
目前學校開設的音樂課,無論是聲樂、鋼琴還是音樂理論,基本都是按照西方的音樂體系進行教學,聲樂主要以美聲為主,鋼琴曲目也以國外的居多,其他的如樂理、視唱和音樂史等,中國內容所占的比例都偏少,且教師在思想教學上的滲透做得不夠,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在技能技巧的掌握上,音樂課并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育人功能。所以,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為出發點,音樂教學要進行一些改革。
目前,幼師的音樂教師基本上都是專業音樂院校畢業,他們在大學時的音樂學習都是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的,所以在內容的教授上也更擅長以西方理論為主,聲樂以美聲唱法為主,鋼琴要從認識五線譜開始,視唱也以七聲音階居多等等,教學理念缺乏弘揚民族性的本位思想,造成了“西強中弱”的局面。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首先,要意識到所培養的學生是有別于專業音樂院校的,不是把學生培養成技能多么高超的藝術型人才,而是把學生培養成熱愛音樂、理解音樂的教育型人才,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音樂的絢麗多彩,在音樂中感受著儒家文化、中庸之道、五十六個民族的風情地貌,增強自身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不盲目崇洋、不妄自菲薄。
教師要能夠在教學時,充分的挖掘教材的思政功能,才能起到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例如:在講授中國民歌時,不僅要介紹曲作者、創作背景,同時還要把人文、地理等內容都加入進去,讓學生對歌曲背后的內容了解深入,這樣在學習中才能事半功倍。如若歌曲中涉及到五聲音階,可以把五音與五行結合一起講解,甚至可以涉及到我國的五音療法這一領域,讓學生為我國的音樂之偉大而感到驕傲。
例如:視唱課當學到一首中國作品時,可以給學生分析其旋律特點,并與西方的旋律進行比較。中國的旋律一般都是波浪、微小的起伏,追求適度、中庸、無過而無不及的效果,而西方的級進是鋪墊的,更追求躍進的旋律,大音程起伏,可使音樂戲劇性的沖突更加豐滿;另外,中國單聲部音樂最多,講求聲音的線性,可達到音樂的韻味,起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而西方音樂多追求多聲部思維與和聲體系。教師在講解時,出示不同的譜例,學生便會在學習與體會中,對我國音樂歷史的發展有重新的認識,這不再是一堂單調的視唱課,而將是令人有趣、回味無窮的歷史文化課。
當然,在音樂史的教學中,應當以中國音樂史為主。以往講音樂史,更多的是根據歷史的時間進行音樂發展的梳理,這樣教學雖然每個時期的內容會比較清晰,但講授起來過于照本宣科,且對于學生來說,很多都是不太實用的內容,學完就忘了。所以在中國音樂史的授課上,可以不需要根據時間的線條來梳理,教師可把比較重要的內容拿出來重點講解。例如:中國的樂器可以作為單獨一篇進行教學,不管是金石之聲,還是琴瑟和鳴,我國的樂器都體現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最典型的莫過于古琴。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寬六寸,象征六合;琴面拱圓,琴底平坦,象征天圓地方;琴前寬后窄,寓意尊卑有序;古琴面板一般由杉木或桐木制作,屬陽,底板用的是梓木和楠木,屬陰;琴上的十三徽象征十二個月+閏月;古琴傳說有五根弦,用宮商角徵羽定弦,后來周文王加了一根文弦,周武王加了一根武弦,共有七弦;古琴音色可用中正和平,清微淡遠來總結。如此一架琴,卻承載了太多的中國偉大思想,難道不會令學生感到驕傲與自豪嗎?當然,中國古代著名音樂家、中國古代著名舞蹈家等都可以作為篇章進行教學。這樣,更容易挖掘音樂教學的思政功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想上的轉變。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強調把中國的民族音樂貫穿于教學之中,并不是完全摒棄國外的音樂乃至文化。如今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國家與國家的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文化也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每個人。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教師可以啟發和引導學生多方面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音樂時,能夠正確、客觀的看待其區別和差異,樹立“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站在國樂的基礎上,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才能夠共同走向繁榮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