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瀟雪 (江蘇省南通市文亮小學)
記得2015年在杭州浙大參加“千課萬人”全國小學音樂課堂研討觀摩活動中,中國音樂學院杜亞雄教授所說的一席話至今仍令我記憶猶新。杜教授在《柯達伊教學法的理念和實踐》一文中說道:“如果有任何一個高中畢業生還是一個文盲,不會讀書看報,大概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會感到奇怪,會問“十二年的語文課是怎么上的?”針對在我國上過十一年音樂課的高中畢業生大部分還是樂盲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的音樂課教學質量和社會對音樂教育重視的程度可想而知。”[1]就是這番話使我百感交集,深深震撼了我。從小學階段開始音樂課就是我十分期待、喜愛的一門課程,但杜教授說的話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讓我有著些許無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音盲”出現,我在心里問自己是我們的音樂課不夠精彩吸引孩子的注意;還是孩子的基本音樂素養夠不上,所以使得他們在音樂課上無法真正地去觸摸音樂,那么孩子在音樂課上又該怎樣去體驗音樂,從而加強自身的音樂素養呢?我一直在思考著這些問題,直到接觸了奧爾夫和布約克沃爾德的相關音樂理念后我開始有了頭緒,思緒逐漸清朗起來。有了以下一些想法,下面我就從如何引導孩子的音樂聽賞、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三個方面來簡要闡述: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音樂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呢?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一首曲子聽過90遍后,可以終生不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多聽,只有自己熟練掌握教材,才能抓住重點上出精彩的音樂課,上出孩子喜歡的音樂課,上出充滿兒童味的音樂課。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要充分的了解一首音樂作品老師也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去多聽,當孩子們對音樂的認知度累積到一定階段時,音樂自然就會印刻在他們的腦海里,與之融為一體。但是,現在的孩子較之以往要活躍、浮躁些,無法靜下心來學習音樂。這就需要老師去傾注更多的耐心,尋找更有效地方法。我發現孩子在上美術課時,大部分孩子都能靜下來安心作畫;而在上音樂課時,孩子們卻無法靜下心來自主聆聽音樂。所以,在課堂上我會在潛移默化中去提醒孩子當你真正靜下心去聆聽音樂時,音樂的本身會引導你該如何去“聽”,那樣,你的音樂耳朵會變得更加靈敏,你的歌聲也會更美!在學唱《鈴鐺舞》一課時,我先設疑置懸,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第一遍聆聽: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由苗族的服飾作為導入點,向學生介紹苗族人特別喜歡在身上佩戴銀制的飾物,當他們在跳舞或勞動時就會產生好聽的聲音,今天的歌曲中就藏著這種特殊的聲音,請你仔細聆聽,猜一猜是什么發出的聲音?第二遍聆聽:找一找特殊的聲音出現在歌曲的什么地方?聽一聽每一遍鈴鐺聲的旋律都是相似的嗎?第三遍聆聽:聽著鋼琴,用“lu”來輕聲模唱旋律;第四遍聆聽:仔細觀察老師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加入了動作,請你跟著音樂一起動一動;第五遍聆聽:老師用連、斷兩種不同的聲音來演唱歌曲,讓學生通過對比聆聽的形式來體驗不同聲音所帶出的不同情緒......讓孩子在每一次的聆聽中都有所收獲,逐步加深對歌曲的領悟,輕松解決歌曲中的易錯之處,在獲得音樂體驗的同時,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使得音樂的韻味自然流出。音樂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培養出一個能靜下來聽音樂、能用美的歌聲來詮釋音樂的人。聆聽與歌唱的結合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的音樂基本素養,從而達到以藝育人的目的。
現如今,藝術教育的清泉正汩汩地流入孩子的心田。音樂的魅力就好似山中之水,水中之珠一般,具備水的靈動,有珠的光華,其光澤是可見的。最能夠激發孩子音樂靈感的藝術能力便是——想象力,音樂通過想象變得富有立體感、畫面感,想象力是一把通往孩子音樂靈感大門的鑰匙,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藝術想象力高度發展的時期。現如今,各中小學大力發展情境教育,創設情境法應運而生。情境教育的引入讓音樂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形象,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孩子身臨其境,近距離的接觸音樂,讓孩子去放飛心靈深處的藝術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與音樂人物進行對話,或是把自己帶入其中,進行情景想象。向孩子展示一種全新的音樂課堂,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旋律之中,釋放其音樂天性。在欣賞《苗嶺的早晨》一課時,帶著這樣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態我引領孩子進入了預設的苗族飛歌的情境之中,出示一幅云霧繚繞的山村圖,讓他們想象自己身臨其境,在大山的深處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歌聲,這時輕輕閉上眼睛去仔細地感受音樂所傳遞給你的信息,通過老師的輕聲模唱,充分激發你的音樂靈感,想象出一些貼近作品本身的畫面,比如美好的早晨,習慣早起的苗族人已在生火做飯;熱鬧的午間,勤勞的苗族人已在田間勞作,他們有的在播種,有的在澆水施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在我們眼前。跟著這些音樂情境設計出一些勞動時的動作來豐富音樂形象并自信的表現出來,從而拉近孩子與音樂作品之間的距離。有了這樣畫面的呈現,音樂形象變得鮮明了,靜態的歌詞與學生動態的想象畫面相結合,充滿著音樂的樂趣。通過這樣的層層鋪墊,我發現到了學唱歌曲的環節,孩子們的狀態是非常積極的,學唱的過程是十分享受的,并沒有花費多少時間就把歌曲學會了。更加讓我明白與其讓孩子們一遍遍枯燥地反復演唱不如讓他們先學會在音樂中學會想象,激發孩子潛在的音樂特性,并以視聽結合的形式,化無形為有形,讓音樂看得見,漸漸脫離外在拘束的限制。
在經歷了低、中、高三類不同學段的學生后,我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低年級的孩子十分喜歡唱歌,很愿意分享自己聆聽音樂時的感受,但到了中高年級,就變得越來越拘謹,當老師邀請他暢所欲言時又總是把小腦袋藏起來。有時我會想是不是孩子大了,變得害羞、沒有自信,害怕去表現,又或是不懂怎樣去表現?當我舉辦了一場小型的“談心會”后找到了孩子們無法自信表現音樂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心中“本能的繆斯”被施了“沉睡魔法”給關起來了。“本能的繆斯”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無需刻意去“教”,只需我們老師去激發、去喚醒那“沉睡的音樂心靈”。開啟這“沉睡的音樂心靈”的竅門就在于要引導孩子敢于表達內心對音樂的想法,當成功地踏出這第一步后,“音樂本能”會告訴孩子該如何去表達。音樂課是師生共同接受音樂藝術熏陶的時刻,此時就是激勵孩子最好的機會,只要有一個孩子自信的表現自己,后面的孩子就會漸漸退去心中的那份膽怯,變得暢所欲言起來,這時你會發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每個孩子聆聽音樂時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并渴望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體會。在課堂中應鼓舞孩子敢于表達自己的音樂感受,拋開語言的局限和所謂“標準答案”的束縛。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當孩子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時,他們就會對自己所接觸到的音樂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意見。以“小蘋果”這首歌曲為例,“小蘋果”曾經是風靡一時的熱門歌曲,其動感十足的旋律和節奏深受孩子的喜愛,當其音樂響起時,孩子們都會不由自主地隨之起舞。但是,就有這樣一個特別的班級對于學校在大課間活動時播放“小蘋果”的音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孩子在班級群里說:“今天的廣播操居然是小蘋果,低俗的音樂在耳邊回響。”其實音樂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是大家對音樂的看法、理解不同。就像有的人喜歡清新空靈的純音樂,而有的人卻喜歡動感十足的搖滾樂。這是我第一次從孩子的嘴里聽到他們對音樂的評價,說明他們的音樂耳朵已經初步形成,已經會用語言來表達、交流自己對所聽音樂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你會發現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音樂了,更擁有了獨立欣賞音樂的能力,所以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才會不同于一般的孩子。有時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適時地蹲下身,與孩子的視野融合,多去傾聽孩子的音樂語言,用孩子的眼光去探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逐步提高孩子的音樂審美能力。可以通過欣賞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孩子的心靈受到音樂的啟迪,與音樂合而為一,啟發他們進入音樂,帶給孩子立體的感受,促使兒童音樂審美的回歸。讓孩子多去聆聽藝術之聲,感受藝術之美。清楚地了解音樂并非只是幾行旋律,幾條節奏那么簡單,而是心靈、人文與音樂的交融,蘊含著深刻的育人理念,用音樂去潤澤孩子的人生,使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升華。在充滿音樂審美藝術的課堂中,沒有座位、空間、一切條條框框的限制,崇尚教育民主,開放思想,勇于創新。你會發現在充滿音樂審美藝術的課堂中,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系淡化了,轉化為師生之間共同勉力,相互尊重,相互感動,在聆聽中產生共鳴,在交流分享中拋出自己的觀點。試著設想一下這樣一個充滿音樂審美的藝術課堂,會與孩子的情感與心靈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這正是我們所想呈現出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
“文盲”一詞已逐漸消失的在社會的進程中,“音盲”不該是繼“文盲”之后的代名詞,也不該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陷入藝術與人文知識匱乏的無限循環中。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兒童階段,音樂對其成長的影響是具有長遠意義的。別讓孩子在一個個冰冷的指令中,枯燥地反復練習中去灌輸所謂的音樂知識,長此以往“本能的繆斯”就會從孩子的心靈深處漸漸消失。讓我們寓教于樂于美,使孩子積極地投入藝術活動之中,乘著歌聲的翅膀在充滿音樂的天空中翱翔、飛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