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菂 (山東科技大學)
自從鋼琴傳入我國以來,便深深根植于中國音樂與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并在長時間的演變與演練中得到了長足發展,出現了眾多極具審美性、音樂性和藝術性的中國鋼琴作品。伴隨著中國鋼琴作品的不斷發展,中國鋼琴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等也隨之發生了一定變化。因此探究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藝術中的應用,也是人們深入了解中國鋼琴藝術,全面把握中國鋼琴作品及其具體特點的重要前提。
從理論角度看,本文通過研究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藝術中的應用,在闡明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理念、技術特點與藝術美的同時,詳細介紹了1919年以前以及1919年至今的中國鋼琴藝術發展情況,以及在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各階段出現的重要鋼琴作品。不僅有助于人們加深對中國鋼琴作品與中國鋼琴藝術的理解認知,同時也能夠為相關研究人員給予必要理論參考。
從實踐角度看,本文結合具體中國鋼琴作品,從鋼琴藝術中國化、鋼琴藝術在國內的廣泛普及以及鋼琴藝術教育等多角度出發,在說明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藝術中的實際應用,指明其具有的重要應用效用的同時。也能夠為中國鋼琴作品及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指明方向,并提供相應的實踐指導與幫助。
本文將中國鋼琴作品及其在鋼琴藝術中的應用作為主要研究內容,目的在于歸納總結中國鋼琴作品和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史,指出二者之間具有的內在關聯性。總結中國鋼琴作品對中國鋼琴藝術產生的實際影響,證明其對于推動中國鋼琴藝術實現長效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按照具體類型,可以將中國鋼琴作品細分成以《平湖秋月》等作品為代表,改編自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曲調優美婉轉且蘊含豐富思想感情的抒情類作品。以《保衛黃河》等為代表,主要利用鋼琴交響表現力,氣勢磅礴富有英雄豪氣的進行曲類作品。以《春舞》等為代表,融入諸多少數民族地區獨有舞曲,充滿節奏感、旋律歡快的舞曲類作品以及諸如《黃河頌》等具有較強感染力的頌歌類作品。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時,一方面要求演奏者需要充分結合作品具體意境,對需要運用的演奏技巧和觸鍵方式等進行體現設想,在嚴格按照琴譜進行演奏的同時,需要將自身情緒情感以及對鋼琴演奏的想法理念等注入其中,以此有效展現中國鋼琴作品演奏中的獨特美感與審美意蘊。另一方面,考慮到有許多中國鋼琴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因此演奏者還需要在運用各種鋼琴演奏技巧之余,主動將其與傳統民族曲調進行深入結合,并樹立起立體化的交響思維理念,令多聲部相互交織,配合踏板的靈活運用,從而使得中國鋼琴作品既具有顯著的音響色彩性,也具備一定的層次性與交響之感。
不同于其他國家的鋼琴作品,中國鋼琴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與本民族傳統音樂以及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相互融合,使作品具有豐富的民族內涵。因此在實際演奏時,需要演奏者對鋼琴作品的整體布局進行綜合考量,注重對鋼琴作品的語氣、意境進行客觀把握,如在部分中國鋼琴作品的尾聲部分,旋律悠揚婉轉、節奏舒緩,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應當積極采用漸弱漸慢的自有速度,搭配使用延音踏板,從而營造出余音繞梁、意蘊綿長的演奏效果。此外,中國鋼琴作品中和聲與復調以及五聲性旋律之間關系緊密,也是其重要的技術特點之一。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過程中,演奏者只有平衡好和聲與復調、五聲性旋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更加流暢地完成演奏。除此之外,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另一項獨特技術特點,是模擬性音色技巧,即通過對特定觸鍵技巧進行合理運用,進而實現對各種民族器樂音響進行真實模擬,完成對自然景觀的逼真描摹或是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由此大大增強中國鋼琴作品的東方美,令整部鋼琴作品充滿想象力。
中國鋼琴作品中的藝術美,主要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與民族音樂之美上。首先中國鋼琴作品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審美來源與創作依據,如《夕陽簫鼓》這一鋼琴作品,便是通過對我國傳統樂曲《春江花月夜》加以改編,采用多段體樂曲結構。在巧妙借助模擬性音色技巧下,不僅真實再現了絕美的月夜江景圖,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如詩如畫的特征,為中國鋼琴作品打上了深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烙印。并真實反映出我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傳統審美觀。而將我國豐富的民間歌曲、少數民族音樂等作為創作素材,再主動與西方作曲方法技巧相互融合,由此創作出的中國鋼琴作品,同樣也具有強烈的中國民族風格。如改編自我國陜北傳統民歌《蘭花花》的鋼琴作品《蘭花花變奏曲》,便以原故事為創作背景的前提下,通過靈活運用包括變換和聲與復調等在內的多種西方作曲技法,合理調用延聲踏板,使得陜北民歌的曲調風格及歌曲中對中國女性反抗封建禮教向往美好愛情與生活的精神,用鋼琴演奏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1、1919年之前
當前學術界對于鋼琴傳入中國的時間還存在一定爭議,有部分學者根據《續文獻通考》當中記載的傳教士利瑪竇“獻其國樂器”給明朝一事,認為鋼琴最早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傳入我國。另外也有部分學者參考出版于1953年的《中國近代史》一書,根據其中記載的某著名商行將大批鋼琴輸入中國境內一事,認為古鋼琴大約是在1840年至1850年間傳入中國。無論何種說法,在1919年之前傳入我國的古鋼琴基本只在上流社會中得以傳播,且鋼琴全部由國外進口。趙元任先生被認為是我國鋼琴創作的第一人,由其創作的《和平進行曲》與《花八板與湘江浪》等鋼琴作品,填補了我國漫長時期以來的鋼琴作品空白,在趙元任先生的推動下,鋼琴在我國逐步開始得到普及。
2、1919-1937年
我國鋼琴藝術從1919年開始萌芽,在其后的20余年中才得以真正開始,特別是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中國大地吹起了“民主”與“科學”的春風,這也為中國近代鋼琴藝術以及音樂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1919年起,我國諸多高校如北京大學、滬江大學等先后成立的音樂研究會并專門開設音樂系在1919年至1937年之間,我國各地逐漸成立了諸多音樂藝術專科院校。雖然受到當時條件與社會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所成立的各地區音樂藝術專科院校,開展的鋼琴藝術教育教學工作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人們對鋼琴藝術和音樂藝術教育的關注力度正在逐漸加大。在這一時期,以蕭友梅和賀綠汀兩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當時蕭友梅創作的《新霓裳羽衣舞》也被稱之為我國首部民族歷史題材的大型鋼琴作品,是我國鋼琴藝術與鋼琴作品中,將民族音樂與之進行相互融合的一次成功嘗試。而賀綠汀則通過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相結合,由其創作的《牧童短笛》、《搖籃曲》等鋼琴作品也被視作我國鋼琴音樂創作逐步成熟的重要標志。
3、1939-1949年
1939年至1949年我國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該時期的中華兒女飽受戰爭摧殘,當時的音樂家、鋼琴家們紛紛不約而同地將“救國”作為鋼琴作品創作的唯一主題。但因受到戰亂的阻礙,我國鋼琴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速度明顯減慢,該時期創作出的優秀鋼琴作品數量也相對較少,但僅有的少數鋼琴作品卻普遍具有極高的質量水平。特別是在國民政府在1940年創辦了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在本科中同時設置包括鋼琴、作曲、聲樂等在內的多個專業,并聘請外籍鋼琴教師。在這一階段,我國鋼琴藝術家們在鋼琴作品的創作中,已經基本可以熟練運用各種西方作曲技巧,并能夠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民樂如變奏、加花等手法與之相結合。例如丁善德先生創作的鋼琴作品《春之旅》,是我國鋼琴藝術史上首部鋼琴組曲,由《舟中》、《楊柳岸》等在內的四首短曲共同構成。而靈感來自于中國傳統藏族民歌,同樣由丁善德創作的鋼琴作品《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也是我國早期為數不多的優秀鋼琴變奏曲中的一首。同一時期的作曲家瞿維,通過取材于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由此創作出的鋼琴作品《花鼓》也是其最負盛名的一部鋼琴作品。在該作品中不僅融合了《鳳陽花鼓》的鑼鼓節奏與五聲調式,同時還雜糅了我國民間歌曲《茉莉花》中的曲調,為鋼琴作品在我國民眾之間的廣泛流傳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1、1949-1966年
自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百廢待興,在政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號召下,先后有大量音樂工作者投身于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中,并先后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整體來看,在1949年至1966年間,我國在鋼琴作品創作上,對西方作曲技法的應用愈發嫻熟,并且更多地將各種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至鋼琴作品創作中,當時有大量鋼琴作品改編于傳統音樂。這一階段創作出的鋼琴作品的結構形式多為三部性與變奏性結構,且因積極借鑒我國各種民歌調式,也使得鋼琴作品旋律基本以五聲調式為主。鋼琴作品標題則通常和文化關系緊密,寫實性、敘事性標題的鋼琴作品相對較多。雖然此時也有少部分音樂藝術家暫失初心,過于看重鋼琴藝術中對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反而忽略了鋼琴自身特點,但在這一階段仍然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鋼琴音樂家和經典的鋼琴作品,為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汪立三創作的《蘭花花》鋼琴曲,便是對陜北民歌進行改編的一首典型敘事性鋼琴作品。作品中大膽運用了和聲與變奏手法,在采用西方曲調結構的基礎上,充分展現了陜北民歌的獨特民族特色。而陳培勛通過綜合廣東音樂《雙飛蝴蝶》以及經典粵劇劇目《水仙花》,在將其改編后創作的《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這一鋼琴作品中,變奏層次之多在我國鋼琴藝術史上為首次。此外,由其創作的《平湖秋月》、《思春》等鋼琴作品也是我國鋼琴藝術史、鋼琴作品史中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2、1966-1976年
1966年至1976年正值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場為期十年的文化浩劫中,我國鋼琴藝術發展受到巨大挫折幾乎完全中斷。“八大樣板戲”的出現,又為夾縫中生存的鋼琴藝術提供了一線希望,此時的音樂家通過對“樣板戲”進行改編創作,使得在這一時期我國得以產生了部分優秀的鋼琴作品。如1968年由我國著名鋼琴家殷承宗創作的《紅燈記》,便是對傳統樣板戲《紅燈記》的鋼琴改編。其通過將鋼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在對京劇古典韻味進行盡力保留的同時,大膽運用鋼琴和聲,從而使得作品一經問世便迅速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同一時期,我國知名音樂家黎英海通過改編我國經典琵琶古曲《夕陽簫鼓》,創作了同名鋼琴曲目,借助鋼琴的模擬性音色技巧,對我國傳統樂器如琵琶、古箏等演奏技法進行模擬,使得現代鋼琴曲中也能夠充分展現我國傳統古曲中的氣韻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審美觀。
3、1979年之后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帶動下,我國鋼琴音樂創作極為活躍。此時的中國鋼琴藝術也不再局限于對西方作曲技法、鋼琴藝術風格的全盤借鑒,而是更多地集中在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藝術風格上。鋼琴作品體裁也從原本的獨奏逐漸發展為合奏等諸多其他體裁,通過不斷對中西方鋼琴演奏技法與演奏理念進行創新,使得鋼琴音樂語言表達愈發細膩。例如在1981年由我國知名作曲家劉敦南創作的優秀鋼琴作品《山林》,便是以我國西南民族音樂為題材,在積極采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時,充分表現傳統民族風格。該部套曲共有三個樂章,分別為《山林的春天》、《山林的夜話》和《山林的節日》,整部鋼琴作品采用快、慢、快的結構,用極富律動感的節奏與旋律對苗家景色進行真實描繪。尤其是在最后一章中,創作者運用節奏輕快活潑的回旋奏鳴曲將苗家舉行熱鬧非凡的火把節、苗族人熱情洋溢的性格特征等全部注入在華麗的鋼琴演奏中,使聽眾仿佛身臨其境。我國鋼琴家趙曉生創作的《中國鋼琴練習曲》,為我國現代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廣大鋼琴學習者練習鋼琴演奏提供了寶貴教材。
根據上文可知,在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鋼琴作品始終與之相伴,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互相作用。將中國鋼琴作品應用在鋼琴藝術中,其首先表現在實現鋼琴藝術的中國化。一直以來,鋼琴被看作是一種舶來樂器,鋼琴文化也是一種純粹的西方文化,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鋼琴作品出現,西方鋼琴藝術在傳入我國之后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其“中國化”特征也愈發明顯,最終出現了中國化的鋼琴藝術。早期在我國鋼琴藝術發展中,我國鋼琴家、音樂家、作曲家們在創作中國鋼琴作品時,雖大多以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和體現西方音樂風格為主。但其對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風格的關注力度從未停止。例如經典的中國鋼琴作品《梅花三弄》,其便是鋼琴藝術實現中國化的代表作之一。這一鋼琴作品是我國古琴曲《梅花三弄》的同名改編鋼琴曲,古琴作為我國不得不提的一大重要傳統樂器,其音色深沉、演奏技法豐富細膩,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風格。而由此改編創作的鋼琴作品《梅花三弄》,創作者通過繼續沿用古曲多段式結構,在尾部通過再現演奏主題旋律,并積極創新鋼琴和聲,采用眾多平行四度和五度音程,使得整首鋼琴曲得以對古琴曲沉穩、空靈的特點予以充分展現。在節奏上《梅花三弄》鋼琴曲則運用了散板,以此展現古琴自由、隨意的特征。此外,創作者還通過靈活使用鋼琴踏板與觸鍵技巧,通過對手指力量進行適當控制,從而在鋼琴模仿性音色技巧下模擬出古琴音效。不僅大大增強了鋼琴音樂表現力,同時也使得鋼琴同樣可以展現出古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我國鋼琴藝術家們通過著眼于我國各種優秀民族音樂、民族樂器,對其進行大膽創新改編,在熟練運用西方作曲技法之余運用了諸多具有典型我國民族風格的創作手法。使得鋼琴藝術不僅能夠保留其鋼琴性的基本特征,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利用鋼琴的音樂功能展示民族韻味,表達創作者的個人思想感情。
在鋼琴藝術中應用中國鋼琴作品,也使得傳統鋼琴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以王建中先生創作的鋼琴作品《百鳥朝鳳》為例,該首鋼琴曲是對同名我國傳統音樂作品《百鳥朝鳳》的改編。原曲通過運用嗩吶音色清脆、活潑的特征對百鳥朝鳳情景進行模擬表現。而鋼琴本身有眾多琴鍵,音域相對較廣,因此在模擬百鳥朝鳳情景中也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該部鋼琴作品仍然采用了原嗩吶曲的結構,但在對尖銳、高亢的鳥鳴聲進行模仿時,創作者則大量使用了鋼琴中不和協的二度音程,而在展現原曲中嗩吶與笙的合奏時,創作者則主要采用平行四度與五度使得這一獨特和聲特色得以最大化地呈現給廣大聽眾。作品整體節奏速度較快,這主要是由于創作者通過使用眾多附點節奏、節奏型十六分音符等,令節奏更加歡快、活潑從而更加貼近真實的鳥鳴聲。在演奏中,作品不僅巧妙使用了諸多俏皮的裝飾音,同時還靈活運用了包括琶音、顫音等在內的眾多演奏技法,用以對山雀在林間嬉戲的自然場景進行真實再現。作品最后十小節,創作者先在高音區右手彈奏八度音程,營造出緊張氛圍,用一個帶附點二分音符作為過渡。隨后在低音區至高音區,用左右手交替彈奏小二度音程,最后再彈奏一個加八分音符和弦的裝飾音利落結尾。最為我國杰出的鋼琴作品,《百鳥朝鳳》演奏難度較大,充滿獨特和聲魅力,其運用各種裝飾音與鋼琴演奏技法等,在對嗩吶等傳統民族樂器、鳥鳴聲等進行模擬展現的過程中,也實現了我國傳統鋼琴表現力的極大提升。事實上,鋼琴在傳入我國后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其節拍保持固定,鋼琴音色效果、演奏技法也相對有限。但通過將更多融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的鋼琴作品應用其中,利用裝飾音與散板節奏等對鋼琴表現力進行突破,也極大地帶動了中國鋼琴作品本身以及中國鋼琴藝術的長效發展。
鋼琴藝術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得到大范圍的普及,離不開眾多優秀中國鋼琴作品的推動。根據上文可知,鋼琴在最初傳入我國時,只在上流社會流傳,因此有較長一段時間,人們將鋼琴藝術作為一種“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將其與普通百姓完全割裂。而中國鋼琴作品特別是融入了諸多民族音樂元素的鋼琴作品,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眾也能夠接觸鋼琴、欣賞鋼琴藝術。例如改編自我國經典陜北民歌的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創作者在對信天游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予以充分保留的基礎上,運用鋼琴的豐富表現力為鋼琴曲增色不少。創作者先利用節奏型散板作為引子,并將大量琶音加入其中,使得作品在彈奏時能夠呈現出陜北熱情豪邁、自由奔放的獨特民風。樂曲共有三次變奏,在每次變奏時情緒均會層層遞進式的發生轉變。與其他國外知名鋼琴練習曲相比,深深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中國鋼琴作品,更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欣賞和接受。此類中國鋼琴作品的旋律、創作背景等受眾范圍均相對較高,民眾對其熟悉度也相對較高,因此聽眾更加容易深入把握鋼琴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價值,深化對中國鋼琴藝術的認知,并實現鋼琴藝術的中國化、大眾化,并令其得以在中國得到廣泛普及。
中國鋼琴作品在中國鋼琴藝術教育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早期我國鋼琴藝術剛剛形成時,中國鋼琴家、作曲家一般只是簡單模仿西方鋼琴作品與鋼琴藝術風格,其難以在西方鋼琴音樂文化中融入民族情懷,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鋼琴藝術教育所使用的練習教材,基本為車爾尼練習曲系列或是貝多芬、肖邦等西方鋼琴大家的作品。但通過將中國鋼琴作品應用在中國鋼琴藝術教育中,由于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奏技法等更加貼合本民族文化,方便學習者理解和接受,特別是改編于中國傳統民歌民樂的鋼琴作品,其旋律耳熟能詳,加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學習難度的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其對于學習鋼琴的興趣和熱情。
本文先通過闡述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理念、技術特點以及藝術之美。隨后按時間順序歸納總結不同時期的中國鋼琴藝術發展情況,并列舉出相應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指出我國鋼琴藝術及鋼琴作品的發展,和政治、經濟等之間有著緊密關聯。我國鋼琴藝術與鋼琴作品創作,也經歷了最初完全模仿西方鋼琴作品與鋼琴藝術風格、演奏技法,逐步發展為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傳統樂器相互融合,并積極創新現代鋼琴演奏理念、豐富鋼琴創作題材,最后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鋼琴藝術風格的鋼琴作品的過程。
結合眾多中國鋼琴作品,通過對其在中國鋼琴藝術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可知中國鋼琴作品不僅推動著鋼琴藝術的中國化發展,同時對于增強傳統鋼琴表現力、擴大鋼琴藝術在中國的普及范圍與受眾范圍。提高中國鋼琴作品與鋼琴藝術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知名度,以及促進中國鋼琴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均有著積極效用。因此我國還需要繼續吸收借鑒西方優秀鋼琴演奏技法、作曲技法等,加大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傳統樂器等元素的融入力度,通過繼續深入挖掘更多民眾熟悉的音樂體裁、題材,大力進行創新創造,從而促進我國鋼琴作品與鋼琴藝術實現長效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