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川
作者單位:涿鹿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術,將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但隨著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很多基礎知識被歸入了《計算機應用基礎》,導致涉及的知識面廣,更新速度快,加上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的一些特點,使《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教學難度較大。在大部分的中職學校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全部為計算機的理論知識,例如計算機的特點、優勢等等。另一個就是計算機的應用,像Word、Excel等實際性的應用,教育者利用教學軟件與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或者是案例教學等方法,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對于促進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有很大的幫助。
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在中職學校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對于教育者的教學要求也特別嚴格,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的教學能力,還要有在教學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關心學生的感受。因此我們也是針對中職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進行分析。例如有的學生在初中或者小學的時候,自己就接觸過計算機,但是大部分都是用于在電腦聊天或者是玩那些網絡游戲,對于計算機的各方面的應用程序知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學時,要學會靈活的教學,針對不同學生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對于計算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然后再讓這些學生給那些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寓教于樂的開放性教學活動,則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教學“Word文檔格式化”時,教師要摒棄傳統授課模式,采用微課形式:在微視頻播放之初,分別呈現出“個人檔案設計”“精美圖案設計”“數據圖表的創建與編輯”等動態性過程,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接下來引導學生了解,只要學習并掌握了“Word文檔格式化”知識,就能隨時進行設計和制作這些作品;然后微視頻呈現相應的操作步驟,讓大家邊學習邊動手實踐,從而獲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靈活性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言的。教無常法,貴在得法;衡量課程教學活動的生動程度、精彩與否、效果如何,其根本標準并不在于教師的自我感覺,而在于能否因勢所需、因時而化,并且以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手段真正贏得學生的興趣、互動與認可,否則即使再縝密精美的教學設計也只能是徒勞無功。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雖然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基礎性技能課程,然而它與許多學科之間始終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關聯。正因為如此,積極開展以優化教學為目標的學科整合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熟能生巧。如在文字錄入訓練活動中,可與語文等學科之類的知識,也可根據班級專業情況實行整合;對于機電專業班,選取機電安全規程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資料錄入;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班,選取旅游法規、旅游管理常識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資料錄入。又如在Word圖文混排教學過程中,也可根據班級專業特點選用訓練素材,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選取一些旅游景點圖片以及景點介紹等作為練習素材;對于機電專業的,選取一些機床圖片、操作規程等作為訓練材料。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并有效放大學科整合的“雙贏”作用,而且能夠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自主性原則如果說學習能力培養是新課程理念中的核心要求,那么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則是“核心之核心”。由于中職院校有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學生群體的計算機基礎和水平起步也大不相同。有鑒于此,學校可首先對入學新生開展計算機水平測試,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班,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分層教學,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開展循序漸進式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直接開展計算機應用教學,也就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主要采取個體自學和同伴合作的形式,積極開展自主化學習活動,以逐步鍛煉自己的上機操作能力。歷經一段時間的教與學之后,也可激勵并引導學生以“自愿+指定”為原則,開展互相之間的“面對面結對幫扶”和“網上結對幫扶”活動,使之把“師教生”和“生教生”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值得提出的是,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課后學習中,教師都要通過相應的主題活動形式,如圖表制作競賽等,持續保持學生群體自主學習的熱情。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因人而異的分層教學活動,積極引入以激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機制。比如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考評分為“過程評價”“筆試考核”和“實踐能力考核”等3個部分。前者主要以學習態度與品質、課堂出勤與紀律、學生平時成績為依據;筆試考核主要是對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等知識進行考核;后者則主要以實訓成績為考核依據,指向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如果條件允許,可組織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水平考試,用證書成績來考評他們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的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