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歡
(遼寧省大連普蘭店區雙塔鎮中心小學,遼寧 大連 116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但其實在我們教學中我們總是一味的傳授學生們課本知識,經常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認識到以學生為本,才會在課堂中無法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到底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出現的問題呢?
學生發展由于環境和遺傳的因素,會有很大的差異性,這讓老師們就必須學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們興趣,愛好,特長,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各自的特點,在語文課堂中,我們總是讓學生們展示讀,在學生讀后,老師要抓住他某一閃光點進行點評“你的音色讓老師都羨慕,”“詞語的語調你讀的好準!”等等一系列針對個體學生的評價。在朗讀中一旦出現錯別字,發現的同學贊賞他對詞語掌握的能力。甚至在前面同學讀完后,并提出讓其他的同學繼續讀,比比看誰讀得好,這會讓部分同學失去信心,讓參與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們無法做到全部一致的做到完美,又何必讓學生產生你強我弱的心理呢?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存在,學生只要理解內容,將自己感受的通過讀表達出來,有針對性的進行評價,讓每人都有機會表現自己的特點。
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學生一旦說出不同于標準答案的內容,不要馬上進行否定評價,也要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所謂的激勵評價并不是說一味地表揚。在一次《自然之道》的課文學習中,我問同學們:“學完課文后,同學們想一想到底什么是自然之道呢?”同學紛紛舉起手來,我讓其中一名學困生回答,他給出答案“是幼龜不用游客幫助,靠自己能夠度過危險,人們幫助了幼龜卻是傷害了他們!”我聽后并沒有馬上做出評定,我對學生們說:“他說得好詳細,到底有沒有道理呢?”貼近答案的觀點我們只要進一步指引,不能對此進行否定,“幼龜的做法是不是自然之道呢?”,另一名中等生想到了,“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為什么呢?”“因為不僅是幼龜其他的動物都有著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規律!”最終我們將自然之道定論為自然界的規律!遵循自然界的規律,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想當然。以激勵為主但并不是不批評,小學生的思維方式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不論對錯一味的贊賞,對于有問題的學生但就是要講究方法,找到其中合理的部分進行調整。這樣的答案我們不要馬上對學生答案進行評定,而是適當地進行點撥和引導。
在當前語文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重要,可是正因為如此,讓學生盡情的讀,讓學生暢所欲言,但是在學生回答時,很多老師其實并沒有真的認真傾聽學生,而是在思考自己教學問題,導致學生在朗讀或者回答后,老師就是說“讀的真好!”“回答的不錯!”到底好在哪里,到底哪里回答的是準確的那?這成了當下老師們大多存在的問題。一次次缺乏傾聽,真情的評價,讓學生對課堂評價不再有興趣,降低了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老師在學生朗讀后,評價學生“讀的讓人感動,說說你在哪受到感動了呢?”結果學生卻并沒有回答出到底是因為什么感動。讓課堂一度的尷尬起來,其實不是學生沒有找到,而是學生根本沒有感動,在朗讀中,老師也沒有認真聆聽,缺乏真誠,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夠客觀,自說自話的情況讓學生們無法得到客觀的評價。想要做出恰當的評價就需要老師學會傾聽,課堂中彼此的傾聽是提高課堂效率重要因素之一,認真傾聽學生的話,清楚學生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從中提出對學生正面引導的評價,否則你的評價只會是浪費了課堂的時間,也無法發揮出課堂評價的作用。
總之,學無止境,隨著課堂教學中不斷的轉型,老師們同樣是需要是不斷的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找到應對的方法。 評價與教學有著相同的地位,有時甚至比教學更具有藝術價值。有效、恰當的課堂評價,使人如沐春風,學生能在你真誠的評價語言中不斷進步、發展。在語文課堂中,利用好評價語這一催化劑,吸引住學生,黏住學生,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形成積極,主動,民主,平等的課堂,實現師生情感的交融,最終達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