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囡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20世紀50年代,中國鋼琴藝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和普及,在新中國成立的最初17年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給予音樂文化事業以應有的重視,在發展鋼琴藝術事業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教育是發展一切學科的基礎,要發展中國的鋼琴藝術事業,必須擁有專業的音樂教育機構。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就開始了籌建專業音樂院校的工作。首先建立了北京和上海兩所音樂院校,從1953年起,北京和上海兩所音樂院校的鋼琴系就成為全國鋼琴藝術的教學、演奏和科研的中心,成為發展新中國鋼琴藝術的重要基地。此外,考慮到新中國音樂文化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及其對音樂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對全國各地的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格局作了統一調配和合理分布,先后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華東、華南七大行政區設立了音樂??茖W?;蛩囆g院校中的音樂系,從而勾畫了新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體系的最初藍圖。
中央音樂學院是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從1949年開始籌建并于1950年6月17日在天津成立的,由南京國立音樂院、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音樂系、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系和香港、上海兩地的中華音樂院、燕京大學音樂系等院校合并而成。鋼琴系聚集了眾多國內著名的鋼琴家,有易開基、洪士珪、李昌蓀、朱工一等,20世紀50年代后期相繼涌現出一大批青年鋼琴家,他們有些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為國家爭得了榮譽;有些被分配到國家重點樂團,任鋼琴演奏員;有些被分配到各地新建的音樂院校中,成為各地鋼琴演奏和教學的主要力量,大大提高了鋼琴系在國內外的聲譽。
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即“上海國立音樂院”,1956年定名為“上海音樂學院”并一直沿用至今。鋼琴系前身為“上海國立音樂院”成立之初所設置的鍵盤系。新中國成立后,將國立福建音樂??茖W校、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的鋼琴教師和鋼琴設備等合并進來,并聘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的部分鋼琴教師。后又經賀綠汀院長多方奔走,邀請了多位國內外優秀鋼琴家和教師進入鋼琴系,到1955年,鋼琴系已是人才濟濟:老一輩著名鋼琴教育家李翠貞任系主任、范繼森任副主任,李嘉祿、吳樂懿、夏國瓊、鄭曙星、林爾耀等都在這里任教。由于鋼琴系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且有一套嚴密的教學管理經驗和比較完善的教材教法,加上教師的出色教育,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髙水平的鋼琴演奏和教學人才,如周廣仁、傅聰、顧圣嬰、李名強、殷承宗、李其芳、李瑞星、李名鐸、洪騰、朱雅芬、孫以強等一大批青年鋼琴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為中國爭得了榮譽,從而被西方樂壇所囑目。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教學,為提高我國的鋼琴學科整體水平和發展我國的鋼琴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為加速音樂人才的培養,早在50年代,上海音樂學院便創建了附屬中等音樂學校(簡稱上音附中)和附屬音樂小學(簡稱上音附小),附中學制7年,附小學制2年。都設有鋼琴專業,且特別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這種“一條龍”的系列性培養訓練和多層次擇優選拔,為大學本科輸送了大量的優秀生源,提高了整個鋼琴專業隊伍的水平,有利于人才的培養,也推動了鋼琴藝術的快速發展。
為了有利于教學,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同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系一樣設立了主科教研室和共同必修課教研室,并各負其責開展教研活動。學院設立了演出委員會,制定藝術實踐的演出計劃,舉辦專題、專場演奏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及檢查教學成果。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適應飛速發展的音樂文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北京、哈爾濱、福建、山東、吉林、內蒙古、四川、安徽、湖南、南京等省市地區的師范院校普遍都開設了鋼琴共同必修課程和鋼琴主科專業教學。在50年代,以上這些學校的師資主要是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系畢業的學生,而這些學校培養的優秀學生均被充實到各地的鋼琴演奏和教學隊伍中去。至此,鋼琴專業教育已在全國許多省市的高等藝術和師范院校中普及,形成了以高師、中師為主體、,以培養教師為目的的完整性鋼琴普及教育網絡,為鋼琴藝術在全國的普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50年代起,鋼琴系設立了主科教研室和共同必修課教研室,為提高鋼琴表演藝術、鍛煉學生的能力和檢查教學成果,鋼琴系組織本系師生舉辦“專家個人音樂會”“青年教師音樂會”“畢業生音樂會”及各種專場、專題演奏會,在平時每隔兩周安排一次學生專業學習匯報演奏會。并于50年代中期,建立了大、中、小學14年一貫制的教學體系,附小4年,中專6年,大學本科4年。在附中和附小設鋼琴教研室,培養的學生除一部分考人國外音樂院校外,大部分升人本院本科。曾在這個教學集體中擔任教學工作的有易開基、朱工一、周廣仁、洪士珪、李昌蓀、馬思琚、葉惠芳、劉培蔭、陳比剛、陳慧甦、應詩真、李惠莉、鄭麗琴、倪洪進、黃月華、潘一鳴、樊建勤等眾多老一輩鋼琴教育家,他們為附中、附小鋼琴教研室的建設與發展立下了卓越的功績。
在50年代初的中國,鋼琴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教育機構里的專業教學,在社會環境里也有著濃厚的音樂教育氛圍,不僅提髙了國民的音樂素質,而且同樣能夠培養出優秀的鋼琴演奏家。鋼琴家金石就是一個代表,1951年4月28日,17歲的金石在上海蘭心劇場舉辦了鋼琴獨奏會,演奏了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肖邦的《e小調夜曲》《降A大調圓舞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德彪西的《月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之二》等曲目,得到了到場的國內外專家的好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后來金石先生任教于沈陽音樂學院,成為著名的鋼琴教授。
20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鋼琴音樂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個階段。此時,國家獨立、政治昌明、經濟發展,全國人民沉浸在當家做主的歡樂氣氛中。社會的繁榮穩定給了作曲家們良好的創作空間與基礎,他們以充沛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創作了大批優秀的作品,使新中國的音樂創作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鋼琴音樂的創作也呈現出了空前的繁榮;在體裁上,以中小型鋼琴獨奏作品為主,具有鮮明的標題性,面向廣大聽眾,通俗易懂,如陳培勛的《旱天雷》《賣雜貨》,汪立三的《藍花花》等;在作曲技法上借鑒歐洲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和民族樂派的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注重民族化音調素材的使用和挖掘,使音樂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丁善德的《托卡塔一喜報》、陳志銘的《序曲與賦格兩首》等。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十分注重國際文化交流。由于當時國際政治形勢的制約,中國沒有與西方建立外交關系,因此,文化交流主要表現為請蘇聯和東歐國家著名鋼琴家來華演奏和講學,派中國青年鋼琴家到蘇聯和東歐國家學習演出,并參加國際鋼琴比賽等,其目的是通過這兩種形式使中國青年鋼琴家有更多的機會學習世界上各種優秀流派的風格,從而更快提高鋼琴演奏水平。從1955年起到中國的鋼琴家有:羅馬尼亞女鋼琴家麗佳,克里斯基楊教授、民主德國的朗蓋爾教授,蘇聯的科爾多,梅爾然諾夫、波蘭的斯捷潘斯卡教授、捷克斯洛伐克鋼琴家4特羅維奇博士和瑪利婭娃教授。1957年著名鋼琴大師、蘇聯的李赫特也來到中國,1959年盧森堡的華裔鋼琴家黃順經教授也來到中國進行演出。除了請客席演奏家來中國示范演出外,國家還為一些音樂院校定期聘請外國著名的鋼琴家來講學。1953年,波蘭鋼琴家巴克斯特在東北音樂??茖W校講授專題“鋼琴重量彈奏法”,震動了前去觀摩的中國各地鋼琴老師,并使他們改變了觀念,因為中國大部分教師還停留在歐洲古典時期只用手指彈奏的方法上,不能廣泛表現世界各時期各流派的優秀鋼琴作品。重量彈奏法的傳播,使中國的鋼琴教學不得不思考彈奏法的改革。繼巴克斯特講學后,來到中國上海、北京講學的是蘇聯的謝洛夫、塔圖良、克拉芙琴柯。這三位教授幫助中國鋼琴教育制定教學大綱,規定學生的考試內容,并向中國介紹了俄羅斯學派的教學方法和整套教材體系。蘇聯的教材注重鮮明的俄羅斯民族風格,注重嚴格的高度技巧訓練與歌唱音樂美感相結合的訓練,有選擇地選用西歐古典作家的練習曲,大量選擇俄國與世界各國優秀鋼琴文獻作為教材,反對多用機械性教材訓練學生,在演奏方法上強調運用臂的重量彈奏。
中國年青一代的鋼琴家在中、外鋼琴家的培養下已開始沖向世界。20世紀50年代,中國派出了32人次參加了18次國際鋼琴比賽,其中23人次共13位鋼琴家在比賽中獲獎。在參加比賽的前后,中國還將參加比賽中的部分選手派往蘇聯和東歐各國留學,中國的留學生勤奮刻苦,成績優秀,回國后都是新中國鋼琴演奏和教學的中堅力量,有的在重大的國際比賽中獲獎,改變了世界鋼琴界對中國的看法。
20世紀50年代,中國日益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我大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條件,新的青年作曲家由新的院校迅速培養起來,鋼琴教學、演奏事業蒸蒸日上,諸種有利因素,促成了50年代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初步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