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迄今為止,古箏已經有兩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作為我國一種發展傳統的、特有的彈撥樂器,古箏聲音優美,易于傳播富有極強的表現力,吸引了諸多愛好者學習及研究。古箏作為一門以演奏為主的音樂藝術,古箏演奏是舞臺藝術也是視聽覺藝術。對于古箏愛好者而言,高質量的音樂會是實現舞臺夢想的重要平臺,也是增強古箏演奏能力的基礎[1]。不斷提升古箏演奏水平是每一名古箏學習者的追求,筆者由此對相關提升對策予以探究。
演奏興趣是演奏者演奏好一首作品的精神支柱,也是內驅動力。當古箏演奏者富有濃厚的演奏興趣時,方會滋生出強烈的表演欲、表現欲,進而會更積極地參與到古箏演奏技法訓練活動中,主觀能動性被充分激發。在這種欲望的支配下,演奏者針對多種問題能作出有效的、快速的思考分析,將演奏活動中緊張、焦躁等多種主觀因素形成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水平,進而更充分地表達出古箏作品內涵,和聽眾在思想上達成共識,情感上產生共鳴,提升對藝術產品的賞析效果。
以往國內外有很多優秀古箏演奏者確切地指出[2],若能構建出和諧的演奏氣氛,則更有利于調動演奏者感官細胞,促成他們和古箏作品、聽眾之間形成更為積極的情感溝通活動。演奏者自身應該有構建寬松愉快演奏氣氛的意識,并主動促進自身和觀眾交流、溝通過程。在演奏實踐中,建議演奏者應盡量維持愉悅、向上、放松的身心狀態,這種狀態有助于演奏者更深度地挖掘樂曲作品內涵,且還能較為自然地調動聽眾賞析作品的情緒, 協助他們達成欣賞樂曲的目的,而自身也會以更為充沛、飽滿的熱情完成曲目演奏工作,演奏效果勢必也會有所提升。
演奏者拓展古箏作品理解的深度性、表達出內在情感均是提升演奏效果的重要基礎。
《樂記》[3]中有“凡音之起,山人心生也”,闡述了演奏活動能表達出個體內在情感因素,人與人之間能以音樂為媒介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音樂。演奏古箏作品的目的之一是對外傳遞出某種情緒或情感,故而在演奏實踐中,要求演奏者能準確、深度剖析作品的創作格調、主題思想、社會背景等,更為深刻地感知作品富有的思想內涵,還能更好地將其演繹出來,準確傳遞出作品的內在情感。這就預示著演奏者應持續提升文化素質與修養,重視文化知識的積累,充實知識儲備量。以上目標的達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演奏者在業余時間多品讀與古箏演繹相關的文學作品,了解作品創作時代背景及社會環境等;加強古箏作品格調的賞析,捕獲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思路及特征等諸多信息,在持續了解過程中感知作曲家的音樂思想與欲要傳遞出的情緒情感[4]。同時,建議古箏演奏者要時常欣賞音樂作品,以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視域范疇,建議多參與音樂會、講學等,一方面有益于提升自身整體素養,另一方面能更為深度地感知作品內涵,采獲他們獨特的創造風格,進而為完美演奏作品奠定基礎。若一個古箏演奏者做到的只是嫻熟操作演繹技法,那么其不算是一個優秀的演奏者,僅是一個“匠人”。為保證古箏演奏效果,要求演奏者不僅要持有精湛的技能,還要具有一定學識素養,這樣方能以技法為支撐更充分地表現音樂、表達藝術存在即發展的內涵,為觀眾呈現出完美的視聽盛宴。
一些人片面地認為,音符、節奏及節律準確是提升古箏演奏效果的根本,而事實上指法、指序、音樂術語、音色等均對藝術作品演繹成效形成一定影響,演奏者對樂曲風格處理形式及對樂曲內涵的理解深度,均影響著古箏演繹效果形成一定影響。這就預示著演奏者應力爭表現出整體音樂要素。
首先,不同流派、不同時期創作出的曲目,在指法序列上存在較明顯差異性。比如,在我國不同省份,古箏演奏指法存在明顯區別,浙江是快四點技法,山東是基于大拇指小關節進行快速的托劈[5]?,F代古箏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也衍生出很多指法,快速的指法序列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比如把左手移至箏碼右端,兩手演奏快速等指法序列組合等。
其次,音樂術語實質上對應的就是樂曲蘊含的情緒、表情、音樂性質、速度等,在以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樂曲可能是抒情或內斂、哀痛或歡愉、快板或行板等,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作品的格調、韻味。在各個作品曲目內,其持有力度、層次表現有所異同,需要重注勾畫橫向層次變動情況,是柔軟性的還是強勁有力的等,以上因素也會對古箏作品演繹效果形成一定影響。古箏作品演繹階段為獲得較高的音色,演奏者力爭做到如下幾點:一是強而不燥;二是弱而不虛;三是剛柔兼具。
最后,速度改變情況也是影響樂曲情緒產生程度的直接因素,這就提示在演繹古箏作品過程中,演奏者要予以不同速度提出的要求有較高重視,探析并感知創作者的意圖,力爭將古箏作品意境充分表現出來。
如果古箏演奏者對演奏基本功未能扎實掌握,就無法達成完美演繹作品的目標。古箏作品演奏的成功與否,手型發揮重要作用,這就提示演奏者在日常訓練活動中要重視手型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維持兩手處于自然下垂姿態,個別曲目要求演奏期間將手型維持在半握拳狀態中。古箏演奏涉及的手型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7]:一是訓練過程中需要維持演奏手指的獨立性,禁止出現不同手指之間相互依賴的情況,以將各個手指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二是訓練期間,未參與作品演繹的手指要合理安放,切忌與和參與彈奏的手指形成勾、翹等情況,應在分析曲目特征的基礎上自然下垂這些手指,從根本上保證其他手指彈奏節律與速度;三是訓練時,要盡量減少或規避掌指關節塌陷情況,最好使手心呈半圓形,手指自然下垂,整個手型要維持五個指頭抓球狀,并維持相鄰手指空隙的適宜性??傊谟柧毠殴~演繹技能過程中,要最大限度放松手指,以確保指尖能均勻、有力彈奏,取得最佳的演繹成果。
視唱練耳對所有音樂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演奏基本要件。音樂本質也是對聲音的記憶、模唱、想象、創作或演奏。視唱練耳,就對通過對聲音的準確記憶、模唱,來提升內心聽覺能力,可以感知、辨識聲音,進而可以細膩地對聲音進行描繪和想象。所有樂器演奏都是音樂表達的一種方式,演奏傳遞出來的大多數音準問題其實本質上都是音樂聽覺的辨識能力問題。
樂器演奏時,往往都要經歷讀譜、內心聽覺排練、視奏、調整樂感四個階段,聽覺辨識貫穿全部,涉及節奏、旋律。樂器發音無時無刻不處在演奏者耳朵的監聽之下,聽覺就是校音器,當發音正確時就立刻得到肯定,錯誤時就會被否定或糾正。聽覺能力強的演奏者,就會發現哪怕是一絲一毫的錯誤。而對錯誤保持苛刻的敏感和不放過,是演奏人員日常訓練成長的最有效辦法。如何進行視唱練耳的訓練,下面有幾個建議:(1)循序漸進,準確性優先;(2)集中練習,專注解決錯誤(3)綜合學習,培養內心聽覺。
在演奏古箏過程中,我們不能單純追求演奏技法零失誤,要不斷強化樂曲演奏活動情感、意境的豐富度,將情感傳遞給觀眾、感染受眾才是重要的。每一首樂曲富有的情感有別,或歡愉、或激昂、或凄涼。在演奏活動中,演奏者所呈現出的面部表情和與肢體動作,也是傳遞出作品情感、主觀情緒的重要載體。一首優秀的古箏作品,其情感是豐富的、交織變化的。在不同情緒作用下,我們面部神情和肢體動作也會發生一定改變。故而,為提升古箏演奏效果,我們也可以將這些表情與肢體動作融合至演繹活動中[8]。比如,當某個曲目彈奏到愉快部分時,演奏者呈現出的面部神情也應該是神清氣爽的,肢體肌肉緊張度也應有一定增加,跟隨曲目旋律與呼吸節奏自然擺動,促進與曲目情感的和諧統一。而在彈奏到凄涼部分時,就應如唱歌一般演奏,以真實的情緒情感為支撐,此時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也會自然產生。
古箏是一門以演奏為主的音樂藝術,所有的能力都要以高質量的演出來展現。作為古箏學習者,舞臺演出實踐將會極大提升演奏能力,尤其是高質量的音樂會。每一個演奏者心中都有一個舞臺,舞臺往往是支持古箏藝術持續學習的強大動力。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正是為了臺上的十分鐘,演奏者不怕辛苦,不怕汗水,不怕誤解,不怕寂寞,手腫了、又破了,結成了繭子??梢哉f,每一次高質量的音樂會對于演奏者都是一次裂變——身心的裂變和升華。
隨著古箏教育和古箏演奏水平的提升,國內開始出現專業的少兒箏團、成人箏團,為廣大古箏愛好者提供了更多、更專業的舞臺實踐平臺和機會。相對一般的古箏課程,箏團一般會強調分聲部練習,注重協奏、重奏的專業練習,注重團隊協作,會有更多的專業演出機會,并可以和其他專業樂團進行專業交流,對演奏者能力的全面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提升古箏作品演奏效果是一個漫長過程中,需要演奏者以濃度的興趣參與到日常訓練中,深讀作品,感悟作品創作寓意,夯實基本功,保證指法的規范性與精確度,強調內心聽覺的練習,并在演繹活動中融合真切的主觀情感,參加高質量的舞臺演出實踐。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方能準確且充分地闡釋作品內涵、提升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