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藝萌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濟南250000
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將跨文化交際學的歷史梳理了一遍,首先,跨文化交際學出現在美國“許多學者把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之作”。1970年,國際傳播學會承認跨文化交際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美國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得到了長足發展。跨文化交際學在歐洲的發展,主要是與語言學中的語用學相聯系,其獨立學科的成立的時間也并不是很長。而在我國80年代初期,即我國改革開放時期,跨文化交際才得以被重視和發展。1995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了我國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這是首次我國將跨文化交際作為主要議題的會議。跨文化交際學誕生于美國,在我國發展的歷史只有短短二十多年,是一個年輕的但卻極富價值的學科。
跨文化交際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涵蓋了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性質。漢語國際教師在與留學生以及當地同事交往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地會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的各個方面,除了教授的語言課程與語言學相關,課程內容也會與中國人的生活文化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對于漢語國際教師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接下來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容并蓄”。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究其原因,許多學者指出,中國故事的講述本質上是中國形象的體現。也有外國學者指出,“國家形象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為根本的問題,假如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那么許多其他困惑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為棘手的問題,國家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加強中國形象的國際化傳播,對于我們是一個機會,同時也是一個挑戰。
最新的中國故事研究是朱勇、張舒(2018)在《國際漢語教材中國人物形象自塑研究》中將中國形象與國際漢語教材的人物緊密聯系,以人物形象的微觀視角,提出“教材里的中國人物是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教材通過中國人物的穿著長相、一言一行、來平和、務實、巧妙地傳遞中國文化”的觀點。
在跨文化交際學的課程中,教師會設計多種多樣的課程形式,如案例分析、同學們的經歷分享、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交流溝通、基本知識的授課等等。但主要是以談論與交流問題為主,這就說明,跨文化交際學的課程應當首要以實用性為主。是面對對外漢語教師,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應當如何與同學們相處,如何實現中國文化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甚至是多個國家的文化相融合而又保持自身特色為外國學習者所了解,這是我們要思考并逐步改進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兩部分,用辯證的思維來看,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剩下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不僅僅是中國的文明,更是世界的文明。所以,在跨文化交際當中,我們可以驕傲地、有底氣地展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本身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展示好中國文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呢?這就與跨文化交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了。
中國故事的涵蓋面非常大,不僅是故事本身,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國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效地接受和理解這些知識也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這就對對外漢語教師有更高的要求。
所涉及到爭議的中國元素是我們討論的具體內容,如,中國的龍的圖騰文化,在外國看來這是邪惡的代表。跨文化交際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能夠恰當地處理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問題。可以解釋這是Long,而不是用Dragon 去翻譯它,因為文字是文化的載體,這可能會影響到學習者對于中國文化的認知。還有一些民族宗教所忌諱的事物,我們也需要盡量避免沖突,用智慧地方式合理解決。同時在學生堅決堅持自己觀點的情況下,也要盡量試著去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觀點與他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