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麗
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我們戲曲藝術工作者在做好藝術實踐的同時更應該做好優秀文化的傳承。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現代化高科技多媒體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視聽盛宴,同時也沖擊著孩子的視野,黃梅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做到傳承發展,并以此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在近些年參與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活動中我深有教學體會。
一、美的形象。在進校園教學活動中,我時刻注意自己的儀態、風度、容貌、服飾、言談舉止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著裝要干凈、簡潔,適合戲曲表演教學運動的需要,服裝的色彩應以暖色調為主,不佩戴夸張的耳環,臉部化妝要素淡,教學語速為中速,語言要準確,音量要適中,舉手投足切忌慌亂,時刻給孩子鎮定自若的狀態。形象和狀態影響著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喜愛程度,直接作用于課堂指揮效能教學質量。獲得孩子的喜愛使我們進校園的教學工作充滿快感。
二、愛的傳遞。在培訓時間里,老師擁有藝術教室里所有孩子充滿崇拜的愛,所以,老師也需要付出全部的愛,讓愛傳遞、交融。我不會訓斥孩子、辱罵孩子、威脅孩子、用動作恐嚇孩子和不恰當地接觸孩子身體,也不會因為他們忘記動作而不滿,不必考慮是否能把他們培養成戲曲表演藝術家,只需要看著他們純真的眼睛,了解他們是否愿意在這個時間和地點與你共同舞動。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彼此之間將會互為榜樣。孩子應獲得賞識和贊揚,只有這樣,指導性的批評才不至于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需要肯定,賞識會演變成孩子學習熱情的巨大推動力。比如贊美學生有漂亮的動作、優秀的記憶力、花一般動人的表情和準確的節奏感等等。總之,你贊美什么,她們就會表現得超乎你的想象的美好,讓孩子們帶著一種成就感離開課堂。我只要準確地判斷她們是快樂的,她們就會像優秀的士兵一樣聽從你的指揮,你所有的教學計劃和目標都會圓滿的完成。
三、藝的感染。戲曲表演教學需要激情和全身心投入到氛圍中。唱段教學首先要學習咬字、氣息的變化,再理解唱詞的意思,接著不厭其煩地模唱;身段教學我會將戲曲動作以一個個小的動作分解出來,用跳躍的激情鼓勵每一個學生和我一起舞動起來;劇目片段教學我會先用劇目情景啟發感染學生,把她們引入到情境中,鼓勵她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引導她們用戲曲動作來表現。
比如學習《誰料皇榜中狀元》這段表演,我會從古代科舉制度說起,聯系現在的學習考試,學生們就很有興趣聆聽,從中學習到了每個時代的人都是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夠有更多的選擇。知道了學習的艱辛,就能體悟到獲得的驚喜,再學習唱腔時,雖然孩子們的韻味還顯稚嫩,但是高漲的情緒是準確的、飽滿的,這在表現上就邁出很關鍵的一步了。在學習動作表演上,我仔細給她們找來宋明時期的服飾和戲曲服飾圖片資料,帶學生從理性層面認識了表演服飾的特性,當穿上小官衣訓練時,一擺袖抖手、一戳一指,孩子們的感覺就足足的。堅信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可以讓學生們充滿激情地表現,我的感染力就是教學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美人之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實現夢想終究靠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我覺得更是教會人與人相處的寶貴箴言。
藝術能夠讓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每一個孩子都是燦爛的發光體,學習戲曲表演藝術的學生更是懂得真善美的傳達。在進校園培訓中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站在第一排的機會,把我的注意力分給每一個孩子,不造成好與壞的差別。對內向的孩子多一些關照,對身體狀況欠佳的孩子,在訓練時強度上進行調整。除了面對學生,我還會抽出時間和家長接觸,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比如安排家長的觀摩課,課后會聽取家長的意見,并提出改進的方法,拉近與家長的距離。培訓的成果展示我會給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她們感受戲曲表演帶來的快樂,在協同合作中感受美美與共的大美。
藝術實踐讓我不斷提升,藝術傳承讓我拓寬認知,感恩黃梅戲,感恩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