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江蘇省溧陽市第六中學,江蘇溧陽213300
通常情況下,一堂課順利的進行與否,與課程導入部分存在很大的關系,導入部分設計比較巧妙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不是隨意的,應有明確的目的,要能夠對學生具有引導和啟發作用,通過營造一定的氛圍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后續學習過程。為避免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學知識,應避免生硬的灌輸式教學,可以吸引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為基礎,對課程導入部分進行科學巧妙的設計,設計過程中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故事講述、背景知識介紹、問題提問、課堂小游戲、視頻觀看等形式進行課程導入,都是比較常見的導入方式,當前隨著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導入的內容和形式的展示也更加靈活,再搭配教師生動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部編版本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課程教學內容為自然界的四時美景,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到親近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感想,體會比喻和擬人等寫作手法的表達效果。在以此為基礎進行導入部分設計中,可在這一單元每節課的教學中都對導入部分進行詳細的設計,比如,在《春》這一課的導入中,為更好的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入的感受,可通過與春天有關的具有懸念的故事講述,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思考春天在一年四季、自然界以及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教學中,因為學生基本來自不同的小學,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成績上雖然相差不大,但因小學期間教學方法不同,也就導致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掌握和德育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很多學生在學習環境轉變后,因心理方面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培養,常會產生自卑心理和缺乏人生目標的茫然心理。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可結合教材內容,增強德育方面的目標設定,并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興趣,可讓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中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內涵,進而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找準學習的方向,在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下,才能更好的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了解未來的需求。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可通過讓學生審美能力提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應多培養學生對書中所描繪的人、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在部編版本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中,課文主題是家國情懷,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黃河頌》這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可讓學生先進行有感情的熟練朗讀,再帶領學生配合音樂進行合唱,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更好的產生情感共鳴;接下來再根據背景知識講解關鍵詞句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更深入的理解,進而體會文章的美感和精神情感。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應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和課堂教學這種單一的形式,應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資料查詢,并通過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的開展,增強對生活知識的了解。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以往的任務安排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還可通過帶有引導性的懸念問題提出,留給學生思索回味的空間,進而讓學生主動進行閱讀和活動的開展。例如,在部編版本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要以民俗類的文章為教學題材,應讓學生多在課文學習過程中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進而理解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為更好的讓學生增加對中國傳統民俗及民間文化的了解,可推薦學生一些課外閱讀的內容,并鼓勵學生多關注一些民俗節日的形成過程和具體內容,比如,陰歷除夕和新年的來歷,了解南北方和各地不同的習俗。
初中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基本素質成型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語文是學生素質培養中的重要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體系,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目前隨著新課改對教學要求的增加,語文也成為一門育人的重要學科,需要能夠培養學生讓其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想要更好的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增加對學生的了解,通過教學對策的不斷優化,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進而最終實現初中語文的教學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