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宇
(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要想發展農業農村,必須轉變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并創新技術,如此方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遵循新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共享和開放),與現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實際相符,也與我國的實際國情相符。例如,立足綠色發展,可促進生態經濟發展,避免造成環境污染;立足開放發展,可找出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的原因;立足共享發展,可使農民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快速發展的工業化與城鎮化能對農業現代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信息化則可以給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提供推動力,“四化”相互影響、同步推進有助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大大提升。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緩慢,遠遠落后于其他“三化”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借助現代技術、金融、信息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優化升級傳統產業,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銜接個體戶(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效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地點在鄉村,全國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鄉村在振興的內容上是有很大差異的,各地必須實行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在追求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上進行理性選擇。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多樣復雜,鄉村與鄉村之間差異很大。要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依據,推進鄉村多功能性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對鄉村進行分類,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實行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退則退、宜居則居。第一類是在糧食主產區和核心產區,要重點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二類是在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區,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地方特色農業做強做亮,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不斷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大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效益。第三類是在不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不適宜發展農業產業的區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退出農業商品化生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保護性開發農業多能性,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把綠水青山建設成為金山銀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不管哪一類地區,在現階段都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一是注重本土人才培養。立足農村本土人才實際,開展系統的專業培訓。重點圍繞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分類開展培訓,發揮他們專業技能,為家鄉的振興發展做貢獻。二是注重專業人才培育。改善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為基層農技人員能夠全身心投入農技推廣提供政策支持。推動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等科技智力資源下移,開展科技普及、培訓、創新創業等活動,提升鄉村人才層次。三是注重新型經營主體提質。培育一批帶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助解決信貸、技術、信息和土地等方面難題,激發他們投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積極性,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一是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不斷豐富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的創建載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鄉村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二是以貧困村文化設施建設為重點,建立健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建、管、用方面的督導檢查機制,提升服務效能。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為鄉村文化站(室)培養配備懂業務、有熱情、能服務的專職文化工作者。充分發揮文化“扶智”和“扶志”作用,營造和諧文明鄉風。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堅持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統一領導,分地區、分階段、分層次、協調有序地推進。為此,需要政府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做好頂層設計,逐步制定和完善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規劃及保障制度。同時,激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以有效整合鄉村振興的制度力量、組織力量、產業力量、人才力量、文化力量和生態力量,從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