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國勝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內蒙古 通遼 029300)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啟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應重視農信社改革工作,助力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畢竟,在促進農村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金融要素的推動作用不可小覷。尤其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中,農信社一直發揮著主力軍作用。只有實現改革的深化,優化管理機制、促進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能力等,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三農”。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信社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第一,在1950 至1957 年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第二,在1958 至1978 年處與曲折發展階段[1];第三,1979 至1995 年處于恢復發展階段;第四,1996 至2002 進入規范化合作階段;第五,2003 年至2019 年邁向專業化服務與商業化發展新階段,同時2020 年也是農信社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
我國農信社經歷多次管理體制改革,其服務內容、管理機制等發生了新的變化。但也存在著,每次的改革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中完成,改革成效顯而易見,其在改革深化中,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其也存在諸多亟待化解的問題:一方面,面對支農性任務與自身內在的盈利性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政府部門頒布新政,發布小康建設的一系列意見,其目的在于服務“三農”。但是農業發展也需面對自然風險與市場經營風險,這就使得農信社需承擔一定的政策性風險[2];另一方面,現階段的農信社經營管理與農村金融發展要求不符的問題。社會經濟發展的穩中向好,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信社中以往的存款、貸款、匯款業務等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家庭的金融服務需求。有相關專業調研數據顯示:農村民眾也開始關注風險投資,并拿出一定的家庭資產,投入到金融理財、基金、紙黃金、股票及債券等市場中去。隨著服務需求的發展變化,使得農村金融市場中競爭也變得愈發激烈,不僅正規金融機構開始關注農村金融服務,一些民間金融服務機構也顯得異?;钴S。但農信社這方面的創新能力卻略顯不足,其風控工作、產品創新等跟進乏力。
在促進農信社改革中,應永葆初心,做好“三農”服務。只有關注農村、農業、農民需求,建立多維改革目標、優化自身的服務能力,才能更好地為鄉村振興獻力,實現普惠金融。因此,需深化農信社的機制改革,提升自身的內控能力,構建專業的風控部門,使業務辦理更靈活,激發農村金融發展活力。同時,應形成激勵政策,選拔高素質人才,打造一支具有現代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團隊。其不僅應具有優秀的業務能力,更應具有應變意識與經營管理意識。
在支農政策的落實中,也需體現出差異性。既需做好基礎的金融服務,也應不斷地深挖農村金融發展潛力,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信用環境,降低壞賬率。設置相應的優惠性政策,助力農村產業發展,面對貧困農戶應給予減息、免息等優惠,也應擴大電子業務范圍,使農民了解農信社的新政,增強其信用意識[3]。
在完善農信社經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兩種模式分別為:行政化管理、市場化管理。兩者相較而言,前者易造成競爭意識退化、服務能力不強,內部經營方式較守舊等問題。而市場化管理則有助于促進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升級,強化自身的風險意識與用人機制,以便適應市場競爭,為農村民眾帶來優質的金融服務。
另外,也需進行農村金融發展調研,需適當的增設農村商業銀行的數量,較為科學地進行網點選址,并積極創新金融服務項目。對于有家庭理財需要的,也應使農民了解投資風險,使其理性理財,即便足不出戶也能享受更多的農信社服務。
綜上,促進農信社改革,應當使其立足于新時期視域下做好農村金融服務、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需要直面工作新挑戰,把握發展新機遇。只有將服務“三農”、農村中小企業為工作重心,促進農信社經營發展的轉型升級,在管理目標、創新服務、發展模式等多維度進行廣泛探索,探尋內部管理經營、風險防控、產品服務等存在問題的地方,實施針對性解決對策,才能提升支農效果,讓金融服務更具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