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強“特色教育”“品牌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推進“一校一品”建設,促進高校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推動高校大學生均衡優質和特色多樣化發展。“一校一品”教學模式,即“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努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1],但是高校音樂在促進大學生藝術素質全面提高、促進音樂課程深入改革、促進校園文化全面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需要討論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問題。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存在著較突出的問題,直接影響高校音樂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一校一品”為特色的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對上述重要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專業教師結構、教室設施資源、校園藝術文化、國家示范區、特色校的任務來確定自己學校的特色為音樂。
“一校一品”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是指高校將音樂作為最有特色的藝術課程作為全體學生學習的主項,各年級均以音樂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技術難度隨年級遞增,每個年級用1/2或2/3學年的時間進行該主項的教學,其他時間用于其他運動項目。學校可根據自身的專業教師結構、教室設施資源、校園藝術文化、國家示范區、特色校的任務來確定自己學校的特色為音樂。學生在第1學年和第2學年可對每個藝術課程逐個體驗和了解,對該校有一定基礎的藝術課程列為學生學習的簡學項目,學生利用第3學年將音樂課程作為學習項目的主要內容,其他時間則對其他藝術課程進行簡單的學習。
教育部在科學總結高等學校音樂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注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固然,高校音樂應以音樂作為最有特色的藝術課程教學內容,但也不能忽視其他課程的共同發展。音樂需與課程共同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高校音樂文化是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性的,不僅有東方音樂的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原生態音樂、現代音樂等,還應包括西方音樂的古希臘羅馬時期音樂、中世紀時期音樂、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音樂、現代音樂等;二是并不是所有學生的身體條件都適合音樂課程,他們可以了解和體驗音樂,但不必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將其作為終身的項目。因此,高校音樂課程應是“花團錦簇”而不是“一枝獨秀”,更不能因為音樂而限制其他藝術課程的健康發展。
高校音樂無疑是面向全校學生藝術發展的,但一部分示范區和特色校沒有將音樂普及到全體學生的藝術發展上,高校音樂課程出現“斷斷續續、賽前集訓的樂隊”“教室資源有限、限制全體學生參與”“沒有音樂課”等問題,且部分學校錯將高校音樂的課內教學轉為校外比賽,一味追求短期的訓練成果,忽視了通過音樂課程提高全體學生的音樂技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了只有少數專業打比賽的學生經常奔波于各類比賽,最終高校音樂與全體學生的藝術發展背道而馳,更使音樂課程的凈化心靈和提高審美的特點遠離了全體學生,學校藝術遠離了全體學生,終身藝術遠離了全體學生。因此,只抓“精英”而放棄“大眾”是傳統高校音樂遺留下來的錯誤固定思維與方法。
“全體性”并不是100%的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音樂技能,大部分學生喜愛音樂并成為“音樂粉絲”,但由于身體素質、性格等因素不能成為一名技能較好的音樂人。因此,“全體性”是指讓全體學生都能掌握音樂的基本技能,將他們培養成喜歡聽音樂的“粉絲”,這個目標可以用1至2個學期的音樂基礎課程完成,再讓約1/3的學生達到喜愛、擅長的目標,將他們培養成一生熱愛音樂的并將其作為終身音樂“粉絲”。通過“一校一品”這種分層次教學解決了當前高校音樂不能惠及全體大學生的問題。
讓全體學生通過對音樂基本課程的接觸,讓學生們了解和掌握音樂最基本的技能,將他們培養成喜愛音樂并能觀賞音樂;讓30%左右的學生通過音樂專選課的形式對音樂進行更深入、系統的學習。其他70%左右的學生通過其他藝術課程的專項課程進行深入學習。5%左右的學生通過素質訓練團和學校代表隊的形式訓練達到精湛的技能,將他們培養成為學院爭光乃至將來為單位、國家爭光的的優秀人才[4]。
音樂館是大學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開展藝術活動的重要場所。在“一校一品”背景下,音樂館利用智能APP,實現音樂場館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創建了新型的音樂網絡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或音樂APP享受到場館活動查詢、場館預定、演出預約等服務,提升了高校音樂場館的利用率,也促進了高校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健康快速發展。
音樂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是在實現技術化、信息化之時,利用音樂課程的特點,結合大學生心理和行為進行合理、有針對性的改變。普遍的高校不會給學生自主選擇上課的時間,大學生授課時間和教室受到限制,而互聯網時代給予大學生選課很大的方便,在以后或許應當開發更多的功能,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選擇課程類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進行選擇,從而提升學生良性競爭意識,增強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是以教師為核心,大學生受到音樂教師教學風格及地點限制,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老師及教室,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向學生傳播相關音樂教學資源,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界限被打破,學習平臺擴大,課堂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同時,音樂教師也可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搜索各種教學視頻資源,與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交流學習、探討教學方法。
一是“一校一品”高校藝術課程模式是指學校將音樂作為最有特色的藝術課程作為全體學生學習的主項,各年級均以音樂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技戰術難度隨年級遞增,每個年級用1/2或2/3學年的時間進行該主項的教學,其他時間用于其他藝術課程的簡學。
二是“一校一品”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可以較好地解決當前高校音樂所面臨的“全體學生的藝術發展”和“與其他藝術課程共同發展”的問題。
三是建議高校藝術的理論研究者們結合“一校一品”的課程改革趨勢積極進行高校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建議采用以音樂為“精學”、其他課程為“簡學”的新型音樂課程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