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君璞
(江蘇省張家港市少年宮,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視奏”就是沒有演奏過的樂曲,第一次看譜演奏。有些學生能準確而流暢地演奏出較難的樂曲,而在視奏時卻磕磕絆絆、判若兩人,主要是由于平時欠缺視奏能力的培養。心理學理論一般認為:“感知過的事物,不再繼續作用于我們的感覺器官時,在大腦中留下的映象并不隨之消失,而會留下痕跡,并在一定條件下還能重新顯現出來。”這說明第一次的“視奏”如果演奏不準確,在以后的練習中,錯誤的記憶就會在頭腦中形成映象,如果不加以特別注意去發現它,就會形成習慣難以改正。因此,正確視奏是極其重要的。目前中小學的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全面的培養,強調要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相比以往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時下,德、智、體、美、勞已成為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學校把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作為教學目標。為此,不少學校開辦了各式各樣的興趣小組,供學生按照個人興趣進行選擇。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器樂教學也由傳統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小課堂形式的集體教學。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音樂表演需要感知和想象。演奏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將動作和心智融合在一起。技巧的獲得和發展需要依靠學習者的不斷訓練,而其中心理活動的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豐富的想象力對于琵琶或者其他各種樂器的演奏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音樂表演的整個過程中,想象力始終貫穿融合并且影響著演奏者對作品的感情和意境的體驗與領會。音樂的一切藝術表現,都是通過聲音與表現對象之間的比擬、象征以及模仿的關系來實現的,而想象就是使這些關系得以實現的橋梁。演奏者的想象力越豐富越能掌握作品的內涵,他所傳達給觀眾的意境和情感也就越鮮明。那么,在演奏的教學中,培養起孩子的想象力則變得相當重要。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進行器樂演奏的教學活動時,應抓住機會幫助學生培養想象力,對于學生的自由想象也要適當給與鼓勵,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
少年兒童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都有局部性,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有目的地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去傳授抽象的音樂知識。比如音樂演奏基本要素之一的節拍,這就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在教孩子打拍子的時候,很難向他們從理論上詮釋什么叫做一拍。因為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具備理解這個理論性概念的能力。這時候必須調動他們的想象力,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聯系生活實際,以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問題。在我聽課的經歷中,一位老師關于教孩子打拍子的教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要求孩子們伸出小手,模仿小鳥飛翔時翅膀上下煽動的樣子。這個要求一下子激發了孩子的興趣,都紛紛模仿。之后她說,小鳥翅膀一上一下煽動一次,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拍,只上不下,或者只下不上是半拍。孩子們很快地能自己打出一條小練習曲的拍子來。這樣用想象把理論的概念聯系到孩子們感興趣的實物中去,不僅節約了課堂上的教學時間,還讓孩子不會對枯燥的理論產生排斥。
再如在教左手按弦時,手型可以形容成蓋小房子,小房頂是手背,撐著屋頂的的小柱子就是我們的五個手指。房頂不能塌,否則會砸到手指,房子就倒了。讓學生把左手力量集中到指間,可以用芭蕾舞演員的立足尖來形容。我們可以用小雞啄米進行比擬給同學講解右手彈跳時斷奏的要求,小雞的脖子是我們的手腕,彈奏時要像吃米的時候一樣靈活地上下擺動。右手輪指技巧可以形容成小雨點或者珍珠平均地打落在盤子上的聲音等。這樣學生在學習和練習中更加容易記得老師的要求,并且能判斷自己做的是否符合要求。
一般來說,孩子們都有著一定程度愛好音樂的天性,如果可以長期培養和誘導,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也容易激發出來,興趣是兒童學習樂器最好的老師。琵琶的造型古樸且典雅,音色也優美動聽,老師抱著琵琶演奏時優雅的姿勢,那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聲很容易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但這種好奇心并不穩定,很快就會容易消失或者轉移。這時教師要做的就是設法把這種好奇心發展成“持久”的興趣。
學生開始對琵琶的學習并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只有讓他們覺得學習琵琶能給他們帶來快樂時,他們才會有興趣認真地學習。因此,在學琴前可以先多讓他們聽聽優美的樂曲,幫助培養其想象力。上課前,老師也可以演奏一段同學耳熟能詳的、兒童情趣豐富的曲子給他們欣賞,在音樂中激發他們的興趣,慢慢地帶他們進入到樂曲的意境中去。例如每次給新生上第一課時,都可以演奏《茉莉花》這類型的江南小調。小朋友們聽到自己熟知的曲調后,就會自覺地跟著樂曲拍手輕哼。彈完后,可以啟發他們:要是能用你們的小手演奏出這么優美的音樂,該多好啊。一下子,學生就對琵琶就產生了興趣;還可以給學生觀看其他孩子演奏的視頻錄像,激發他們想要學習的欲望;再有就是帶著學生從玩開始,了解學習琵琶。如認識四根弦的高低音時,模仿鳥鳴、牛叫聲,讓學生辨別,學生從玩中記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還可以用上樓梯的游戲比擬,來幫助學生學習音階練習。這樣在游戲中學習琵琶,對他們來說就會成為一種樂于接受的游戲而不是一種負擔。游戲過后當他們發現自己也能彈出好聽的樂曲時,興趣就會鞏固并增強。這樣,便慢慢穩定了學生學琴的初步興趣。
青少年初學琵琶時教材選用很重要。快樂教育在少兒教育中是著重強調的,配合游戲化教學,就要有目的性的選擇教材。可以選用富于童趣、形象生動的教材,這樣學生會更加喜歡。例如閔季騫編著的《少年兒童琵琶教程》、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社的《簡易少兒琵琶教程》。作者用簡單生動、容易讓青少年理解的旋律作為練習,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
心理學角度來說,技能的形成必須經過一定的練習。練習本身確實是枯燥的,很容易使少兒產生倦怠心理。由于少年們自覺性較差,老師必須要要提醒家長,可以適當加入一定的強制要求,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必須練習一定的時間,但具體時間段可以不用限定太死,強制與靈活相結合,使學生每天的練習成為習慣。每天堅持練習是彈好琴的關鍵,它不僅是一種技巧的練習,同時對青少年來說也是對意志的一種磨練。家長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即便每天只練半小時,也要把這個習慣培養出來。再者,要注意基本功的練習。基本功不像樂曲那樣,有情感的表達、便于心態的調整。練習時,不能純粹地當成一項技術活,要注意規避浮躁的心情出現。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練習曲的練習中,不要只是盲目地注意指法、節奏等,可以在心里小聲輕哼。這樣一來,手上的演奏就不是單純的技巧訓練,而是將心里的音樂通過手指傳遞出來,練習曲變得不再枯燥。
心理學研究認為“影響注意分配的重要條件里,只有一種是必須注意的,而其他活動則是熟練的,自動化了的。”在視奏過程中,“眼睛看譜”也會分散演奏者的大部分注意力,也必須注意。“手奏樂曲”就是指具體的技能演奏。這是演奏者長時間刻苦訓練獲得的,是對大腦感知過的信息,通過手指做出的條件反射般的習慣技能。這是一種“熟練的、自動化了的”狀態,它不需要分配太多的注意力。通過以上的分析,視奏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意識地加以培養。
在視奏前首先要把樂曲內容從頭瀏覽一遍。琵琶曲的譜面記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表情記號。如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記號;另一類是指法類記號。如把位、指頭、技巧等記號。表演類記號有助于準確表現作者意圖、表現樂曲內容。指法類記號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后加以科學合理安排的指法。如果不認真看譜,自已隨心所欲,就會誤人歧途。看譜時盡量一次得到多的信息,擴大注意的廣闊性。
琵琶曲《龍船》,該曲大體分為九段。每一段一個標題,主要描述賽龍舟時的熱鬧場面。第一段,開始處內涵如下:起鬧、1=D、熱鬧地、速度是 = 160節拍為2/4,第一拍弱起。本段以雙彈雙挑中老弦的同度音做鼓聲,重掃或重彈空纏弦做鑼聲中揭開了“龍舟競賽場面”。在指法上看到Ⅱ把位二三弦,一二指的“1”雙彈挑。力度為mf,下一個音“5”是掃弦,力度為f。同時看到有“”伏弦音記號。整段以節奏型音型為主:x x x x l x o x x x x lx x x x x x x x l x o ll 根據譜面上的記號,視奏時做到多少是衡量視奏水平高低的標準;其次,在瀏覽時,對樂曲節奏等不把握的地方,盡量打拍子唱一下。先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正確的映象,再動手去彈。盡量提高演奏的準確率,掃清視奏中的障礙。
耳朵對視奏起到檢驗的作用。“音樂耳朵”是指在視奏時耳朵對節奏、音準、音樂感覺等具有敏銳的聽辯力。有的學生看到的是“5”,可憑著手的感覺彈出了“6”。這時耳朵必須馬上反映出“音不準”。如果耳朵起不到這個作用,偶爾彈錯一個音也聽不出來,或眼睛看到了符點節奏,卻粗心彈出了八分音符,也聽不出來。這樣視奏的結果就會大打折扣。“視唱練耳”課是培養聽覺和視譜的專業基礎課,一定要學好視唱課,加強對耳朵的訓練。
另外,從慢練起,也是培養視奏能力的必經之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說過:“即使最復雜的技術,只要放慢速度,都會變得十分簡單”。在慢速下,大腦協調眼睛,手指、耳朵易達到統一,能保證音樂完整進行。
視奏是一個心理活動與肌體運動的過程。結合心理學中對注意力分配特點的要求,我們可以了解到:有了靈敏的耳朵,沒有熟練的技巧不行;但有了好的視譜習慣,沒有靈敏的耳朵檢驗也不行;有了熟練的技巧,不仔細閱譜也會導致視奏不準確。因此,以上這幾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關聯。我們了解了這些特點和基本知識,就能夠自覺地運用在視奏過程中,從平時一點一滴做起,就一定會提高視奏水平,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提高演奏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