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晉芳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運城 044000)
幼兒教育是學齡前兒童接觸父母教育以外的基礎教育和開端,而幼兒音樂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的心理和生理更容易接受音樂教育。幼兒音樂的課程安排不僅僅是為了讓幼兒掌握基本的音樂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的音符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肢體協調能力等,使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從孩童時期就實現德、智、體全方位發展。鑒于社會和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新審視和定位,使教育方面對幼兒教師有了更高更具針對性的要求。幼師除了本職工作的基本音樂素養和基礎教學知識外,更要將音樂完美地融入到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中,通過音樂正確和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養成健全的人格,全方位提高幼兒整體素養。
幼兒的心靈是一張純潔的白紙,可以通過美妙的音符隨意畫出五彩斑斕的人生和未來,而繪畫的人就是幼兒教師,可見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和業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前,我國當前的幼兒教育行業正在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愈發嚴格,這正是國家和社會更加注重幼兒的身心健康的結果。因此,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和祖國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應當重視各幼兒教師的職業素養。
幼兒教師應具備基礎的音樂知識,能夠根據隨堂內容和生活情景做歌曲改編,便于幼兒理解音律,且幼兒教師應不斷學習,從孩童時期的基礎音樂逐步過渡到代表中華民族的音樂。當然,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將音樂融入生活,能夠融會貫通,根據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學校文化改編不同的音樂,以便于幼兒學習。
將音樂與肢體動作結合更能促使幼兒對音律的理解。相比單純的音律,幼兒更能接受肢體語言教育,兩者相結合,可以使幼兒從聽覺、視覺等各個方面感知音律的美好和歡快。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備一定的舞蹈基礎及良好的肢體協調能力,通過肢體語言引導幼兒對音率和節奏的把握。幼兒教師基本也應具備編舞的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音樂節奏改編出不同的肢體語言,促使幼兒對各類幼兒音樂加深理解。
幼兒教師對幼兒的音樂教導應不止局限于課本提供的音樂,而應該根據生活和幼兒學習改編出便于幼兒學習和理解的事物的音樂,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具備創造力,從細微處發現適合幼兒養成正確“三觀”和健康身心的音樂及肢體律動。
幼兒教師應適當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而不是僅停留在音樂素養的培養上,藝術都是相同的,幼兒教師使用音樂引導和教育幼兒的同時,應注意觀察和挖掘幼兒的藝術天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兒思想品德的培養和情感認知是從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中獲取的,幼兒教師應教育幼兒音樂的作品有一定的選擇性,好的音樂作品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可以引導和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情感交流。例如由弟子規改編而成的音樂,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其引導幼兒明白事非對錯,懂得榮辱觀念,辨別黑白善惡,此種類別的音樂作品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幼兒教師應利用此種國學經典音樂教育和引導幼兒,培養幼兒健全的道德品質。相反,若幼兒教師音樂欠缺音樂素養,選擇一些朗朗上口但沒有教育意義的作品,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幼兒的情感認知尚處于萌芽階段,對歌詞的理解主要依靠幼兒教師的引導,幼兒以教師為中心,認為教師教育的都是正確的、都要執行的,若幼兒教師長期引導幼兒學習沒有文化內涵的音樂作品,幼兒的品德培養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因此,教育部應當重視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
調查發現,多數幼兒在還未學會完整說話之前會唱許多歌曲。這是因為歡快的音律能使幼兒情緒愉悅,愉悅的情緒能夠使幼兒血液中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健康的化學物質,能夠增強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提高幼兒記憶力,幼兒會快速記住樂曲旋律并自主模仿學習,歡快的節奏可以使生硬的語言更生動、有趣、有活力。而幼兒教師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人,幼兒教師對音律和節奏的掌握決定了實施教育過程中幼兒能獲取音樂信息和提升語言能力的效率,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越強,對幼兒的語言開發幫助性越大。幼兒喜歡旋律簡單、歌詞生動、旋律歡快等的歌曲類型,音樂可以豐富幼兒的想象力,提高幼兒的音準度和聽覺,促進幼兒的大腦發育,幼兒教師應該掌握此類歌曲的特點,寓教于樂,使幼兒擁有美好和難忘的童年。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對音準、音律和節奏等的把握,而幼童時期正處于兒童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幼兒教師需要根據音色和音律引導幼兒的聽力發育,以提高幼兒對聲音和音色的辨別能力,從小增強幼兒聽力的敏銳度。這就需要幼兒教師自身對音律有一定的掌握。
音樂和肢體律動的學習需要幼兒教師不斷地重復指導,這種反復記憶的教學模式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不斷加深幼兒對事物認知的記憶。當然,音樂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認真傾聽甚至是對舞蹈動作和音律的思考等,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正確引導幼兒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從小就鍛煉了幼兒學習的思想集中性。長此以往,幼兒必定能從記憶力、耐心、學習的集中性等各個方面得到提升。
每個人的個性生來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的音樂家創造出來的音樂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音樂表達出的情感也是千差萬別的,每位聆聽者所感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雖然幼兒共同聆聽音樂,但是自身感悟是不一樣的,高素養的幼兒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引導不同性格的幼兒理解音樂,幫助幼兒養成自己獨特的個性。
親子活動中,幼兒教師可能會通過播放音樂讓幼兒繪畫,幼兒可以根據自己聆聽到的音樂繪畫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對于流水聲幼兒可能會繪畫出波浪線,動物的叫聲幼兒可能會繪畫出動物雛形,甚至有幼兒會通過豆芽組合成美妙的音符圖。幼兒教師應利用專業的藝術素養引導和幫助開發幼兒的藝術天分,這就要求幼兒教師不僅擁有專業的音樂素養更要兼具藝術素養,才能根據幼兒的圖形表達挖掘幼兒的藝術天分。
音樂學習和身體律動往往需要幼兒們共同合作來完成,這是幼兒參加集體活動的初始階段,完美的配合能夠養成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為將來幼兒步入社會融入集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幼兒教師應正確引導幼兒合力完成集體活動,正確積極地教育不配合或鬧情緒的幼兒,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促進幼兒未來的社會發展。總之,如果說音樂是幫助幼兒全面發展的工具,那么幼兒教師則是工具的主宰者,如何正確有效地使用工具教育和引導幼兒則是對幼兒教師的考驗,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的幼兒教師一定能夠正確地使用音樂引導幼兒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要不斷地重復教育,重復策略也成為心理暗示。幼兒的心神還處于發育期,很難集中注意力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幼兒教師不斷地重復音樂行為,加深幼兒對音律的把握。幼兒教師應將音樂融入到生活,音樂本身來源于生活,但鑒于幼兒對事認知還處于萌芽階段,應該將音樂融入生活,以提高幼兒對音樂的理解。比如,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吃飯歌、穿衣歌、排隊歌等。幼兒教師可以將生活處處的感悟改編成音樂,這種教育手法不僅能培養幼兒熱愛音樂的初衷,更能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只有將音樂學習當成興趣愛好,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才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此更好地達成音樂教育的目的。鼓勵幼兒自主創作,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所見所聞自行改編成音樂,不要求音樂多么完美無瑕,只需要幼兒能夠對探索生活探索未知的向往記錄在所創作的音樂中即可。幼兒能在音樂創作中充分體會音樂的魔力,從而能夠很大程度提升幼兒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幼兒教師應隨時保持平和的心態,耐心地和幼兒溝通,溝通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良好的溝通才能真正使用音樂教育和引導幼兒成長。
總之,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是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素養較高的幼兒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音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