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彩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李家佐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數學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和現成的結論,而應在實驗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實驗教學模式正體現了這種教育理念,開放性的實驗課堂給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數學奧秘的空間,獲得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和探索的過程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以下基本環節:實物準備,創設情境;實驗操作,觀察猜想;交流展示,歸納結論;實踐應用,鞏固創新。在數學課堂中,我們應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切實可行的數學實驗。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烈,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基礎上學習數學,從他們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在教學中創設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會使每個學生都興致勃勃地積極參與,在動手實踐中學到數學知識,輕松地突破重、難點。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時,首先創設情境,多媒體出示軸對稱物體的圖片,蝴蝶、楓葉、飛機、房子等,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很容易地發現它們的左右兩邊是一樣的。接著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剛才看到的物體,折一折看看有什么變化?通過這樣的實驗活動,學生總結驗證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即圖形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教師再補充對稱軸的定義,即中間的這條折痕,我們把它稱作對稱軸。又如在講《圓柱和圓錐》時,為了讓學生探究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準備不同大小的圓柱和圓錐容器若干套和適量的水、沙子、大米等材料,分組實驗討論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有著怎樣的關聯。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在開放式的數學實驗中,不對學生做過多限制,讓他們自主選擇實驗方法,探究數學問題,鼓勵方法的多樣化,改變了學生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在感興趣的實驗中鍛煉了學生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條件。例如在講《三角形》時,上課前準備大小不同的各種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不同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的表現很讓我驚訝,他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索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有的同學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往內折,剛好組成一個平角,即180度;有的同學把三個內角都撕了下來,將三個頂點拼在一起也成為一個平角;還有的同學用量角器量出每個角的大小,再把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正好也是180度。又如在講《圓》時,為了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進行這樣的實驗教學設計:
師:多媒體出示圖片,讓學生指出圓的周長指什么?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得出圓的周長呢?
生:量一量。
師:那如何來測量呢?我們知道直線可以用直尺來測量,曲線又怎么測量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操作,作好記錄。
生:交流匯報,總結測量方法
方法:1)繞線法:用線繞瓶蓋一圈,剪斷拉直,再用尺量。2)軟尺測量。
師:我們可以用繞線法量出圓的周長,那么校園中直徑為50米的圓形花壇周長是多少呢?是不是也要量出來呢?我們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那么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呢?
生:直徑。
師:請同學們測量剛才的圓的直徑,計算一下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看看周長和直徑有著怎樣的關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恰當選取學生身邊教學案例,讓學生從接觸的現實生活中去發現數學世界中的數量關系、空間圖形等問題,給學生觀察、思考、操作、實驗的機會。不僅幫助學生養成了細心觀察、留心身邊事物的良好學習習慣,又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奇妙無窮,激發了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興趣。
例如在學習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一課時,如果只靠教師的講解,學生是很難對這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有直觀上的認識的,通過組織學生測量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這樣的實驗活動,學生對公頃的認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計算出學校操場的面積,因為它是長方形,得先測出它的長和寬。接著組織學生到操場用卷尺實地測量,得出操場的長大約是100米,寬大約是50米。再計算面積=長×寬=100米×50米=5000平方米。而1公頃=10000平方米,也就是說相當于兩個學校操場的面積。這樣利用學生身邊所熟悉的環境,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測量,對“公頃”這一單位的面積大小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總之,只有我們教師不斷轉變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實驗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才能使學生學習數學成為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敢于實踐的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