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榮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小屯堡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6250)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又指出中國學生要“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培植學生的文化自信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小屯堡小學多年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畫像和學生自己寫的書法,在黑板上專門開辟“傳統文化與古詩”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蓄勢鋪墊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例如在教學納蘭性德《長相思》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描寫邊塞戰爭的古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等詩句,讓學生在直觀的感知中感受將士們戍邊生活的艱辛、孤獨,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并借助多媒體動畫效果呈現,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比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配上古典樂曲《陽關三疊》學生在凝噎,孤寂的古樂中感受到李白與孟浩然分別時的不舍和依戀之情。
比如學到了《送二使安西》就對學生滲透友情教育,讓學生明白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從而體會友情教育的重要性。這首詩就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比如學到了《泊船瓜洲》就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宋代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句中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愛國主義教育是當前教育教學的第一要務。比如在學《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門山》《、望洞庭》……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詩句都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我們可以強調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新課標及其強調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因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才的基礎。比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貞操。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無味的說教。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一般都要求學生背誦。其實誦讀成誦是古詩學習卓有成效的途徑,也是學習積累中華傳統文化一個最佳辦法。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小學生必須掌握古詩70篇,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講,的確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才能保證這個目標的達成。對此,筆者動員學生利用每天晨讀時間大聲朗讀,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致熟讀成誦,牢記于心。為了營造氛圍,每日晨讀還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要求學生學著視頻中的樣子,站起身來,搖頭吟誦,這樣更具讀詩韻味。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我國傳統節日較多,其實慶典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機,在此期間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例如在中秋節、重陽節期間,可以組織學生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可以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一次傳統節日的紀念活動為契機,對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再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信息,端午的來歷,端午節和哪些名人有關,有哪些傳統習俗,有哪些詩歌是關于端午節的。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小報,板報形式展示學習成果。這些重要傳統節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鞏固文學知識,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才會意義深遠。
游戲,是小學生的最愛,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班內開展一些諸如“詩人與詩故事”、“古詩接龍”、“校園詩王”等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詩熱情。除了課本里有古詩詞外,廣播、電影、電視、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詩句的引用。如果學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積月累,那么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就得到了穩步提高。
總而言之,古詩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把中華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綻放精神之花、民族之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讓我們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